![]()
朋友在广告营销行业摸爬滚打十年,最近参与某电信运营商的项目招标,经历了一场颠覆认知的“价格战”。这是一个年度广告设计项目,单是合同好求的执行团队就需6人以上,算上其他成本。他反复核算,6折就是盈亏线,为防恶意竞争咬牙报了5.5折,自认已是底线。可唱价现场,4折、3折、甚至1.5折的报价接连爆出,如果严格按照招标规则,不管其他方面如何,中标的企业大概率是报1.2折的那家公司,这让我的朋友让倒吸一口凉气。
“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恶作剧,简直是在藐视招投标制度。”朋友的无奈,道出了低价中标背后的行业困局。电信运营商作为国企,本应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标杆,却在采购环节陷入“价低者胜”的迷思,看似为企业“节流”,实则成了滋养行业乱象的温床,堪称“助纣为虐”。
低价中标最直接的恶果,是将所有参与者拖入“作恶”的漩涡。以1-3折承接项目的企业,绝无可能按标准履约——要么在执行中大幅削减人力,原定30人的团队缩成10人,调研样本从1万份砍到3千份,报告靠拼凑数据交差;要么玩起“先低价入围,再高价增项”的把戏,合同签订后以“用户需求变更”“突发情况处理”为由追加费用,最终总成本远超合理报价;更有甚者直接躺平,收了预付款就敷衍交付,后续追责时早已人去楼空。而像朋友这样坚守成本底线的企业,要么被迫退出市场,要么只能跟着压低质量“同流合污”,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采购逻辑的严重扭曲。电信运营商的采购部门,本应平衡成本与质量,却将“低价”异化为唯一KPI。正如业内人所言,“价格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报低价意味着采购流程“合规无虞”,哪怕后续项目出问题,也能以“程序正确”搪塞责任。更有甚者,借“低价控预算”之名强化对需求部门的掌控——既然项目是“低价拿的”,需求部门就无权对质量提太多要求,这种内部权力博弈,最终牺牲的是项目质量与企业信誉。
作为国企,电信运营商的采购行为本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可现实是,为了账面“省钱”,宁可接受注水数据、劣质服务,也不愿给合理报价留一丝空间。要知道,运营商的项目往往涉及千万用户的体验,一份敷衍的调研报告可能导致产品设计脱离市场,一次粗糙的活动执行可能损害品牌公信力,这些隐性损失,远比采购时省下的那点钱更沉重。
当1.2折的报价击败5.5折的合理成本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招标的荒诞,更是行业价值观的错位。电信运营商若继续纵容低价中标,无异于为行业乱象“递刀”,最终只会在恶性内卷中耗尽自身发展的底气。同时,需建立全流程追责机制,若低价中标项目出现质量问题,采购部门与中标企业需共同担责,杜绝“甩锅式采购”。唯有如此,才能让认真做事的企业有活路,让电信运营行业摆脱“低价陷阱”,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