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正午,村头老槐树下,一只老黄狗蜷成一团,舌头耷拉在地上。
空气像灌了铅,蝉声密密麻麻地响着,又闷又烦。
张老太把扇子放下,眯着眼看孙子吃冰棍,突然说了句:“今天是大暑,别吃太快,寒气走不掉,冬天腿就疼了。”
孙子没理她,吸了口冰棍。
张老太也不急,只慢慢扇着扇子,轻声说:“我娘那年大暑吃了大半个西瓜,晚上人就没了。”
孙子愣住了。
“她当年正坐月子,天气热得不行,偷偷吃了冰西瓜,肚子一阵绞痛,送医路上,去了。”
这事,张老太只讲过一次,但村里年纪大的人都知道。
![]()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但越是热,越不能乱来。老祖宗留下的“3做3不做”,不是迷信,是拿经验换来的。
大暑三伏之间,天灸地火,阳气最盛,也是阴气潜伏的起点。
很多人不知道,大暑其实不是养生最容易的节气,而是最容易出事的节气。
你看古人怎么过大暑?《齐民要术》记载,大暑之日,农人不得重劳,畜不得强驱,饮食务清,起居务缓。
一句话:一切都要缓。
可惜今天,很多人快节奏惯了。
大暑这天,照样熬夜、吃冷饮、跑步健身。
一边吹着空调,一边猛灌冰水,以为是在解暑,其实是在折腾身体。
老祖宗说:大暑养阳,阳主护表,若阳气受伤,则百病趁虚而入。
![]()
那到底怎么做?记住这“三做三不做”。
先说“三做”。
第一做:晒背
大暑是唯一可以“借天火养命火”的时候。阳气最强,人背部的督脉最宜引阳。每天早上九点到十点,或下午四点左右,找一处有阳光的墙边,站五分钟,光晒后背,不流汗刚好。张老太年轻时常这么做,现在七十多,腿脚没出过毛病。
![]()
第二做:喝热粥
不是开水滚的热,而是温热能润的。《黄帝内经》早说:“暑易伤气,气伤则倦,宜饮温养。”最好的就是小米粥、绿豆百合粥,或者加点藿香的稀饭。补气又解暑,不寒不燥。
![]()
第三做:午小憩
大暑阳盛,人体易外热内燥。老祖宗讲“心静自然凉”,正午小睡半小时,既养心,也养气血。但切记:不能睡时间太长,容易头昏脑胀。
![]()
然后,是“三不做”。
第一不做:暴汗运动
大暑时汗液本就旺,若再通过剧烈运动强逼出汗,容易耗伤心气。《难经》说:“汗为心之液。”出多了,容易心悸、乏力,甚至中暑晕厥。尤其是中午时分,最好别外出跑步或爬山。健身可以晚点,选在日落后,慢慢练。
![]()
第二不做:贪冷饮
大暑最忌贪寒,冷饮一口爽,肠胃三分寒。孩子胃气未成,老人体虚阳弱,最容易中招。有人说不吃冷的不舒服,那是身体已经习惯了虚火和内热,并不代表健康。若能戒冷三伏,来年寒冬多半不会怕冷。
![]()
第三不做:夜不闭窗
大暑夜晚虽热,但风中夹杂湿邪。《伤寒论》说:“风邪乘虚入络,则病。”夜里睡觉不关窗,颈项、后背最易着凉,天亮起来,一身酸痛。
![]()
大暑虽热,其实是个“伏中藏生”的时节。阳气强盛,稍加引导,可调阴阳、祛湿寒,是调养身体的大好时机。但若稍有不慎,就会透支元气,为秋冬埋下病根。
你看那些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都有个共同点,顺时而养,不强求,不逆行。不是吃了什么神药,而是懂得在什么节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有些事,年轻时觉得多虑,老了才知道,那是过来人的经验。
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为啥大暑不让你洗凉水澡、不让吃冰西瓜吗?
不是穷,是怕你生病。
不是封建,是太懂天道。
你现在还听得进去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