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声波
在桐城派的星空中,总有几颗星辰被历史的尘埃蒙上薄翳。戴名世与萧穆,恰是这样两位被时光遮蔽的存在 —— 一位是开山立派的先驱,其地位竟在 "四祖" 之说中飘摇不定;一位是文脉传承的幕后支柱,却在喧嚣的史传里几近隐身。他们的被低估,不仅是个人声名的憾事,更藏着对桐城派精神肌理的片面解读。
谈及桐城派,世人多熟稔 "方刘姚" 三祖,却鲜少有人将戴名世置于同等高度。事实上,这位被《清史稿》冠以 "桐城派之初祖" 的散文家,才是真正为桐城文风 "立骨" 的人。他早于方苞的 "义法" 说,提出 "言有物"" 言有序 "的主张,实为桐城派文论的源头活水;其《南山集》中的史论与散文,以" 独抒己见,无所蹈袭 "的锋芒,划破清初文坛因袭守旧的沉闷,为桐城派" 清真雅正 " 的文风奠定了精神基调。
可这样一位先驱,却因 "南山集案" 成了历史的 "敏感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南山集》中采录南明史料、沿用南明年号,戴名世以 "大逆" 罪赴死,著作遭禁毁。这场文字狱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不仅遮蔽了他的文学成就,更让后世提及桐城派时,下意识地将这位 "罹祸者" 从谱系中剥离。主流学术界不认可 "四祖" 之说,多少带着对这段血腥历史的规避 —— 仿佛不提他,就能抹去桐城派诞生之初与时代碰撞的剧痛。
但历史的肌理从不会因避讳而断裂。戴名世的价值,正在于他用生命证明了桐城派的精神底色:不仅是 "义法" 的谨严,更是 "文以载道" 的勇气。他在《与余生书》中直言 "史才难遇,而史道亦难言",执意要为南明史事存真,这种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的风骨,恰是桐城派 "文如其人" 的最初范本。当我们重读《南山集》中那些议论犀利、情感沉郁的篇章,会赫然发现:没有戴名世的 "破",便难有方苞的 "立";没有他以血为墨的书写,桐城派或许只会沦为考据训诂的附庸,失却那份穿透纸背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戴名世的被低估,是历史暴力的结果,那么萧穆的隐身,则源于世人对 "文脉传承" 的偏见 —— 我们总记得挥毫著文的作家,却容易忘记那些为笔墨添薪、为典籍续命的 "后勤部长"。
萧穆(1835-1904)生活在清末,一生未仕,却以文献收藏、校勘、传抄闻名天下。他的书斋 "敬敷书院",堪称桐城派的 "文脉资料库":经他手整理的古籍达数千种,从方苞、刘大櫆的佚文,到戴名世《南山集》的残卷,再到姚鼐未刊的尺牍,都因他的抢救而得以留存。曾国藩编纂《经史百家杂钞》时,曾多次向他借阅孤本;吴汝纶主持莲池书院,其教材编纂多依赖萧穆提供的文献;就连章太炎研究清代学术,也常引用他校勘的版本。
他的贡献远不止于 "收藏" 二字。对桐城派作家而言,萧穆更像一位 "隐形的合作者":他为方宗诚的《柏堂集》校订讹误,为吴汝纶的译著核对史料,为马其昶的《桐城耆旧传》补充逸闻。当桐城派在清末面临 "守成与变革" 的困境时,是他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让后世得以看清学派的源流 —— 哪些是 "义法" 的核心精要,哪些是时代附加的赘余。这种工作看似琐碎,却为桐城派筑起了一道防波堤: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正是这些被精心保存的文献,让学派的根脉不至于断绝。
可这样一位 "铸器人",连本像样的传记都未曾留下。《桐城耆旧传》里只淡淡写着 "萧穆,字敬孚,好藏书",寥寥数字,像极了他自己撰写的校勘记,只论功劳,不提辛苦。去年在南京图书馆得见他的手稿,末尾有张便条,是写给弟子的:"《刘海峰文集》缺三页,我已补抄,你拿去时当心虫蛀。" 字迹平淡如秋水,却让人想起那些寒夜,他呵着白气,在油灯下一笔一画补全先贤文字的模样,指尖的温度仿佛仍留在泛黄的纸页上。
戴名世与萧穆的遭遇,折射出历史评价的双重盲区:其一,我们习惯以 "显绩" 论英雄,往往忽视了开山者踏过的荆棘之路与幕后者积攒的涓滴之力;其二,对学派的认知,常局限于 "作家谱系" 的线性叙述,却忘了文学的传承,从来是 "创作" 与 "保存"、"突破" 与 "固本" 的共生共荣。
桐城派能绵延数百年,既靠方苞的 "义法" 立规、姚鼐的 "义理、考据、辞章" 熔铸,也靠戴名世以生命换来的精神底色,靠萧穆用一生守护的文献根基。当我们重新打捞这两位被低估的人物,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名字的复活,更是对 "文脉" 的完整理解 —— 它从来不是孤峰突起,而是群山连绵;不是独奏的华章,而是合奏的交响。
或许,历史的公正从不在即时的认可,而在于:当尘埃落定,总有后来者会循着文献的微光,在字里行间认出那些被遗忘的身影。就像今天,当我们翻开经萧穆校订的《南山集》,依然能触摸到戴名世笔尖的温度 —— 这,便是他们从未真正离开的证明。
(作者李声波系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