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1年2月26日深夜,科威特80号公路上挤满了逃命的伊拉克军队。
谁知道,美军A-6E攻击机的集束炸弹突然从天而降,10分钟就把整条公路变成了地狱。
这种武器到底有多恐怖?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引发全世界的争论?
![]()
作者-水
10分钟的死亡倒计时
凌晨2点,死神降临。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定格了。车队里的伊拉克士兵还在做着回家的美梦,完全不知道空中的杀戮机器已经锁定了他们。
![]()
从科威特城到边境萨夫万镇,这条80号公路上密密麻麻挤着2000多辆各种车辆,坦克、装甲车、卡车,甚至连巴士都被征用了。
你能想象那个场面吗?像一条钢铁长龙蜿蜒在沙漠公路上,每辆车都装得满满当当。有的装着武器弹药,有的塞着从科威特"搜刮"来的电视机、冰箱,还有珠宝首饰。这些人估计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正在走向一条不归路。
![]()
联军的侦察机早就盯上了这支撤退大军。A-6E"入侵者"攻击机率先出动,机腹下挂着致命的Mk20集束炸弹。飞行员透过夜视设备,看到下面黑压压的车队,就像射击场的移动靶子。
凌晨2点整,第一枚集束炸弹脱离挂架。200米高空,母弹突然打开,几百颗子弹药像钢雨般洒向地面。瞬间的爆炸照亮了整个夜空,公路前端的车辆被炸得粉碎,后面的车队立刻陷入混乱。有人试图掉头逃跑,有人弃车躲进沙漠,但大多数人被困在原地,成了活靶子。
![]()
接下来的8分钟,就是一场屠杀。A-10攻击机、F-16战斗轰炸机轮番上阵,集束炸弹一波接一波地倾泻而下。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整条公路变成了人间炼狱。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好奇,到底是什么武器这么厉害?
![]()
集束炸弹的"死亡密码"
咱们先说说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大杀器"。
集束炸弹这玩意儿,设计得真够狠的。想象一下天女散花的场面,只不过散的不是花瓣,而是死神。一枚母弹里密密麻麻装着几十甚至上百个小炸弹,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
![]()
当母弹飞到目标上空200米时,定时引信开始工作。"啪"的一声,母弹外壳炸开,里面的子弹药立刻散开,覆盖面积能达到几个足球场那么大。每颗子弹药都有自己的"使命"——有的专门对付坦克装甲,有的专门杀伤人员,让敌人无处可躲。
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后果:传统炸弹只能炸一个点,而集束炸弹能把一大片区域瞬间变成死亡地带。
![]()
更要命的是,这些子弹药并不是同时爆炸的。它们有着精心设计的延时引信,有的立刻爆炸,有的过几秒钟才响,制造持续不断的恐慌。士兵们刚从第一波爆炸中缓过神来,第二波、第三波又接踵而至,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哎,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但集束炸弹真正让国际社会头疼的,还不是它的瞬时杀伤力,而是那些没有爆炸的"哑弹"。
![]()
据美国国防部自己的统计,每次使用集束炸弹后,都会有5%-20%的子弹药无法正常爆炸。这些小东西散落在战场各个角落,外观看起来就像玩具或者小型运动器材,特别容易吸引儿童注意。一旦有人误触,后果不堪设想。你说可怕不可怕?
萨达姆当时肯定想不到,自己这一步棋会下得如此失败。
![]()
一场800亿美元的豪赌
萨达姆当时真是被逼急了。
1990年的伊拉克,刚刚结束了与伊朗长达8年的血腥战争,整个国家千疮百孔。800亿美元的外债像座大山一样压在萨达姆头上,其中大部分还是欠科威特和沙特的钱。你想想,欠了人家这么多钱,还得厚着脸皮去借更多的钱,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
更让萨达姆恼火的是,科威特竟然在石油问题上跟伊拉克较劲。当时伊拉克希望通过提高油价来缓解经济压力,科威特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增产压低油价。这就像在伤口上撒盐,萨达姆觉得自己被小弟背叛了。
8月2日清晨,愤怒的萨达姆终于下了狠手。10万伊拉克大军越过边境,坦克履带碾过科威特的土地,短短两天就把这个小国吞并了。萨达姆大概觉得,反正欠你们的钱,干脆连本带利一起收回来。
![]()
但萨达姆显然低估了国际社会的反应。联合国立刻炸了锅,美国更是如临大敌。老布什总统一看这架势,心想这还得了,立刻组织了一个30多国的"豪华联军"。
有意思的是,联军的作战计划分为三个阶段:"沙漠盾牌"先防守,"沙漠风暴"后空袭,最后"沙漠军刀"来个地面总攻。这套组合拳下来,伊拉克百万大军就像纸糊的一样,瞬间土崩瓦解。
![]()
最戏剧性的是布什总统的态度转变。2月26日,当"死亡公路"的照片传到白宫时,老布什一看,心想坏了,这下玩大了。画面太血腥,国内舆论压力骤增,他赶紧在28小时内宣布停火。这大概是军事史上最快的"刹车"了。
照这么发展下去,事情远没有结束。
![]()
技术与良心的拉锯战
说白了,这就是个两难选择。
军方觉得集束炸弹挺好使的——一发顶十发,成本低效率高,打击密集目标特别在行。海湾战争的战果就是最好的证明:联军阵亡148人,伊拉克军队伤亡近10万,这样的战损比在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从纯军事角度看,集束炸弹简直就是"神器"。
![]()
但人权组织看了直摇头。这玩意儿不仅在战时造成大规模杀伤,战后还要持续害人几十年。科威特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海湾战争结束后,境内遗留的集束弹药子弹药超过100万枚,到现在都没完全清理干净。每年还有平民因为误触这些"哑弹"而伤亡,尤其是那些好奇的孩子们。
2008年,经过多年争论,《集束弹药公约》终于问世,明确禁止使用、生产和储存这类武器。听起来挺好,但问题是关键的几个军事大国都没签字。美国、俄罗斯、中国都表示"不约",理由很简单:军事需要大于道德考量。
![]()
2023年,乌克兰冲突让这个争议再次撕开了伤疤。美国决定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立刻招来一片反对声。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盟友都表示不理解,联合国也公开谴责,但该提供的还是提供了。
你说这事儿怎么办好?一边是军事效率,一边是人道底线,两边都有道理,两边都不肯让步。
![]()
技术在进步,集束炸弹也在"升级"。现在的新型号不仅能精确制导,还能根据目标类型自动选择攻击模式。听起来很高科技,但本质还是那个"广域杀伤"的老问题。
估计这争论还得持续很久。毕竟在国际政治的游戏中,道德和法律往往要为现实利益让路。集束炸弹的未来,很可能仍将在争议中继续存在。
![]()
结语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集束炸弹本来是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减少伤亡而发明的,结果反倒成了最受争议的武器。
30多年过去了,"死亡公路"的图像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军事效率的同时,不能忘记人道主义的底线。战争或许无法避免,但我们至少应该让它变得更"文明"一些。
你觉得呢?当军事需要和人道主义底线发生冲突时,应该优先考虑哪个?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