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高中那会儿自己在淘宝上买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其中就有《菜根谭》。那时的自己,闲的没事儿就读一读背一背《菜根谭》,觉得颇有趣味,只不过那时候的自己还只是古人思想的奴仆。
多年后,自己重又开始读《菜根谭》,虽然多了不少自己的想法,但本质上还是走在“我注六经”的轨道上,没有根据自己具体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思想框架进行批判性阐述。
直到近段时间,个人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准备运用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以及结合自己的人生实践经验来审视这部传统典籍,猛然间,多了一些此前未有的体会与感想,故而,就对这部著作的不同篇章,简要进行了一番批注。
这番批注,非为对该著作的解读,只是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而至于运用马哲的观点术语是否恰当合理,又或者是停留在公式化的套用层面,那只能说是个人学力有限,这也只是个人有趣的一番尝试。
作者洪应明据说出生在晚明时期,是一士绅阶级。早年间,如古代传统读书人一般热衷于仕途,但其仕途却是不大顺遂,宦海沉浮几十载后,便出入佛老,归隐山林,潜心注书,流传后世的,除却本书《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洪应明所处的晚明时期,是一个极为复杂动荡的年代。一方面,晚明时期,作者洪应明曾所安心著书的江南地带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彼时的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士而商”、“商而士”成为普遍现象,士绅阶层成为县以下具有话语支配权的阶层,所谓的市民社会逐渐成型。
与之对应的思想文化也是极为繁荣,既有推崇个性自由的异端思想狂人李贽、亦有主张性灵的袁宏道,以及还有大众通俗文学“三言二拍”、《金瓶梅》问世,因而,不少学者将晚明视为是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但另外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却并没有惠及底层人民群众,反倒用于非生产性消费,穷奢极欲之风盛行,此外,士绅阶层里边占主导地位的“土豪劣绅”把赚来的钱,一方面强取豪夺大量田地,积蓄财富,另外一方面却千方百计避税,以至于国家社会的运行负担全都压在了贫民百姓头上。
作者洪应明早年间所一心向往的官场,也是党争不断,譬如,大太监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堪称历史上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历史上极为有名的明末三大疑案“红丸”(皇帝吃仙丹嗝屁)、“梃击”(小兵私闯太子府)、“移宫”(皇帝老婆住地方),也发生在晚明党争的背景下。
在这种社会条件背景下,洪应明选择避世,出入佛老,也是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一般的选择。而其所著《菜根谭》,据说得名于他本人喜欢把别人不要的菜根,捡来腌制成咸菜拌粥吃,后来,他还用自己的法子帮贫民老百姓卖菜以及传授自己腌制咸菜之法,故而,在当地声名鹊起。
只不过该书被中国人重视,据说还是得益于本书后来传至日本后,日本人将其奉为企业经营管理之宝典,再加上我们那时候国学热的兴起,进而进入我等大众视野。
从个人批注角度而言,需要注意的是洪应明先生与本人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生存境遇之不同,进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差异,再加上洪应明先生本身出入佛老,在一些观点上与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念相矛盾,也再所难免。
于个人而言,洪应明先生《菜根谭》的宗旨,一言以蔽之,或许可以界定为:执其两端,秉行中道。
而这或许既跟其所处时期晚明思想家极端推崇个性解放自由以及情欲物欲放纵有关,如晚明思想家李贽曾言:“成佛征圣,惟在明心,本心若明,每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也”。也契合作者理解的儒佛两家的中道思想。
而令最个人回味无穷的当属作者在书中调用的词语话句,如“神弓鬼矢”、“地网天罗”、“情之同处”、“欲之公处”、“新刍遽斩”、“百折不回之真心”、“念念都得定”、“事事看得轻”等等,熟练掌握与调用,就能提升一个人的古典文化修养。
第一篇章 修省
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批注:良善的人品一定会从中艰难苦厄的环境之中锻造出来么?
存在的,譬如长征锻造共产党人的品格,否定的,孟母三迁,平和的环境下也能造就良善的人品?良善的德行?
跟外部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重点是遇到苦难是不是能认识现实的客观规律遵循正确的理论道路,方能炼成?
问题的本质是人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被环境所制约,也能认清现实,改造社会。)
二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批注:念头错,觉得此前所有行为错,二者需要颠倒一下,一个行为错了,便觉得此前所有念头都是错的,具体要看实践过程中,这个念头是不是由具体行为呈现出来了,且对事物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好事都去做便能一生无愧?何为好事?好事就不会做错吗?做对了,符合实际对方具体情况的好事,方能当下无愧,一生无愧,难,作者能一生无愧吗?佛陀呢?)
三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批注:菜根谭的基本思想:执其两端,秉行中道。忙与闲;动与静 忙的时候,待静下来总结得失,重要的是根根据忙的动态实践情况总结得失;提前规划周密,在实践之中动态调整,完全符合实践经验,错误会消失。)
四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批注:客观存在的情况,做好事博取名声;帮你要得好处;建立功业要惊世骇熟,培养气节标新立异;这种属于人生观;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自由对必然性承认与对必然性改造辩证统一。
在阶级社会之中,生存资源有限,做好事付出了,需要另外的弥补,互帮互利,情理之中,建功立业,需要符合客观实际,培养气节,标新立异,看周边环境如何,在贪污受贿的环境中,培养气节,本身就标新立异
此非善念之戈矛,理路上荆棘,形象化阐述而已。)
五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批注:对党员,富贵之心,造福于民,需要重视,对自己富贵之心轻视,人民群众认可的名义,才要重视,个人荣辱得失轻视。俗世纷扰需要在现实解决,造福社会,公心一片。在实践中造福社会,不为名利拘束。)
六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批注:学者志趣动静结合。在纷纷扰扰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学者的志趣一方面需要安顿身心潜心治学,另一方面也要悠游处世,通达人情。)
七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批注:昨天的过错,别留着,根据实际情况改了就好,今天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坚持,但别偏执,因为事情总处在变化之中。观点正确错误,跟义理,欲望无太大关系。)
八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批注:没事情的时候,总结一下今天干了什么?有没有在社会实践中有过错的东西,有事情的时候,看自己是不是心浮气躁。
如此,忙的时候,不忙的时候,都能在具体行为实践之中对自己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过失进行调整修正。
其次,在做事过程中,好的回报,不得意忘形,不好的事情,也不怨恨恼怒,平和看待,如此是为人处事的学问。)
九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批注:在实践之中充分发挥意志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导实践活动发挥卓有成效的结果。)
十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批注:实虚辩证。建功立业,必须脚踏实地,不能浮而不实。为老百姓干事,不要爱慕名声,不然就是徒有虚名。
讲修道德,也得事事需从实处落脚,道德不在心上,而在于客观实际的人际关系之中,社会生产关系之中,进而形成观念上之看法,进而党员干部为老百姓干出实际成效,不慕名利,便是先锋队,不落俗情。 )
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在后台留言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