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太柔和,太脆弱,也太懒散了,干不成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换在其他的场合里,伟大人物的勤奋尤其是他们力量的一个标志,跟他们内心的丰富相分离。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的大意是:在传统的眼光看来,柔和、脆弱和懒散等特质,是与伟大人物“强硬、坚韧和勤奋”的力量标志相对立的缺点,它们被普遍认为是成功路上的障碍。
但柔和、脆弱和懒散,或并非“缺陷”。伟大人物的强硬、坚韧和勤奋,也并不是他们用来强迫自己工作的“意志力”或“纪律性”,而是他们内在力量的外在表现和自然流露。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是对创造力、内心世界与外部成就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通过 “自我特质” 与 “伟大人物” 的对比,传递了两个颠覆性认知:
一、“内心丰富” 才是真正的力量根基
在世俗眼中,伟大人物的勤奋和坚韧等核心标签, 被直接等同于“力量”(执行力、成就推动力),甚至成为衡量 “伟大” 的核心标准或关键成功因素。
对此,维特根斯坦强调,勤奋等特质只是伟大人物的外在力量表现,而内心丰富(对意义的清晰认知、对人性的共情、对精神世界的坚守等)才是他们力量的真正根基。
人们通常只看到伟大人物成功的表象,只看到他们勤奋和坚韧等特质,而忽视内心丰富对他们成功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例如,对意义的清晰认知对行动的正确指引等;
人们通常只看到伟大人物拼命工作的“果”,却忽视了驱动这个“果”的“因”,即勤奋的真正“源泉”(内心的丰富)。
维特根斯坦并非是否定勤奋和坚韧的价值,而是对 伟大人物成功特质的片面“单一化解读” 的批判。
二、没有“无用的特质”,只有 “错配的场景”
在不少时候,柔和、脆弱、懒散等特质并非 “缺陷”,也并非对成功毫无帮助。而是 “不同维度的特质”,适用于不同领域和场景的工作。以维特根斯坦本人为例:
“柔和” 给他带来更强的共情力、能更加理解他人的困惑(例如,维特根斯坦能够感知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困境、传统哲学所存在的弊端);
“脆弱” 可能带来更敏锐的洞察,让思考更敏感和细腻(例如,维特根斯坦对 “事物本质”、“语言和世界” 等哲学反思,就带着这些敏锐和细腻);
“懒散”,在不少时候,或只是拒绝无意义的忙碌、专注于核心问题、深度思考。(例如,维特根斯坦一生只写了两三本著作,却用“懒散”和“慢” 换来了思想的深度,成为二十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与此同时,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卓越的领导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和控制力强的人。
但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内向者具有独特的领导优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制定出更合理的战略和计划、做出更明智决策,这当今日益复杂的全球化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关键。
特质本身没有 “优劣”,只有是否与 “你所追求的意义维度” 匹配。
世俗觉得某些特质 “干不成事”,只是因为世俗的理解往往基于表面,他们所说的 “事” 指向 “向外的、量化的成就”,而忽略了 “向内的、质性的精神”。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既消解了对 “自我特质的否定性认知”,也在警惕 “对‘伟大’的单一化解读”,最终指向对 “力量本质” 的重新追问。
力量的真正本质是内心的丰富,而内心丰富的人,所表现的外在特质并不相同,并非只有强硬、坚韧和勤奋等特质、或许还有柔和、脆弱、懒散等。
而不同的特质往往具有各自的优势,适用于不同的领域或场景。
对你而言,与你所追求的意义维度相匹配、基于你丰富内心的特质,就是你真正所需的关键成功特质。
如果盲目地跟随世俗“公认“的成功特质、否定自己的特质,而忽视了内心丰富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追求维度,或反而将会因此而失去了自我独特性和真正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