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卿
1982年7月28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消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授,不幸于7月23日病逝……”
黄子卿,家名荫荣,字碧帆,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槐子岗村;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公费留美预备班第7期,并于1922年9月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
1924年,黄子卿在威斯康星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即转入康奈尔大学,于192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5年9月,他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因公费到期,1927年12月结业回国。
1934年,黄子卿再度赴美,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这次赴美和上次不同,当年那个勤奋的学生已是物理化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那个时期、在麻省理工,黄子卿常常带着午餐,早上进入实验室就整天不出来。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测量,他完成了一项重要实验,就是精准测出水的三相点温度,为0.00981±0.00005℃。水的三相点,即水在其饱和蒸气压力下“气—液—固”三相成平衡的温度;测量三相点的温度,目的在于取代冰点、作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这是热力学重要数据,是温度计量学方面的基础。
水的三相点
黄子卿的这一结果被美国华盛顿哲学会主席斯蒂姆逊(H·F·Stimson)推崇为水的三相点的可靠数据之一,成为1948年国际实用温标(IPTS—1948)选择基准点,“水的三相点”的参照数据之一。
这项工作成为黄子卿博士论文的一个部分,也让黄子卿一举成名。后来,美国标准局曾组织人员重复实验,结果与黄子卿的测量结果一致。1954年,国际温标会议在巴黎召开,再次确认上述数据,并以此为准,定义绝对零度为-273.15℃。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193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麻省理工的化学系主任、芝加哥大学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都想留下风华正茂的黄子卿。
他们对黄子卿说:“你的国家正像一只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你回去干什么?”黄子卿的回答非常干脆:“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
1948年,黄子卿第三次应聘到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师从该校化学系主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泡令。当时中国正进行解放战争。泡令教授劝他说:“黄,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国来,你就在这里工作,不好吗?”
黄子卿对于泡令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与十几年前相似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黄子卿和妻子夏静仁
黄子卿在国内,除了从事研究工作以外,同时还从事化学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王义遒回忆道:
- 1993年,北大化学系1963年毕业生返校座谈,我问他们在校6年,哪位老师教课印象最深,至今不忘?他们异口同声说是黄子卿先生讲的“物理化学”。
我问黄先生的课好在什么地方,他们笑笑说:“堂上从来没有全听懂过”,“但因为物理化学很重要,学不懂这门课就白学化学了,没有听懂的一定要通过自学反复琢磨,啃参考书弄懂。自己花了功夫,理解得深,就记得牢。”
据说,常有学生和晚辈向黄子卿提问:“究竟什么是科学?”黄子卿对此的回答是:“科学的核心是一个‘新’字,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公式、新的技术、新的数据。”
此语让如去深受启迪。黄子卿先生西去经年,愿我国物理化学界的一代宗师安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