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位于彭州市西北的龙门山镇境内,
是太子城山的延脉,
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龙门山脉中段,
其间峡谷幽深、飞瀑成群
流泉清澈、山鸟成韵,
原始森林异彩缤纷,
云海佛光变幻莫测。
且游且吟九峰行
配音/大卫
环彭诸山,龙门一脉,尤以九峰高而上也。其拱卫天彭,护佑蜀原,为地理之屏障,乃历史之源流。大家好,我是大卫,本周就和我跟着作家江波的文字,开启一场且游且吟的九峰之行!
赴九峰须穿行平坝与浅丘之后,迤逦于龙门山间,观感迭次而上,起伏不定。四顾青山,苍翠扑面而至,犹不一也;湔江在侧,碧流奔腾而下自分九派。一过天彭门,空间顿时被约束起来,视线渐渐由开阔变为深邃,旷极无边的搜寻变作仰天而上的凝望,目光左右触及之处,青翠山色被一一扶起,渐成为绿色的屏障,回映在心间的是自然而深沉的思索,在自由原生,物我两融的心境中,别无旁骛,只想在这一刻归然至离我们遥远而混沌的开初,让心灵去感受先民休养生息的气息,在庄严的登山之旅中洗涤日渐浑浊离乱的精神家园。
取道而前,抵九峰山脚后,沿途景物,颇不乏胜致。途中一处须经山涧溪谷;仰视山峰,顿时有向上之心,又有清流激湍奔流左右,石如扶垛,丘冈蓊郁,景色殊幽。整个山道,到处鸟鸣嘤嘤,连绵不绝。
继续小时余,仿佛有雪岭逶迤,巍然在望,日熠蓝天,光晶耀眼,诸顶作莲花状,无异峨眉青城。渐行渐高,云雾缭绕,高入云天。古蜀人在尚未认识天地关系的时候,还以为高峻挺拔的九峰挡住了日月运行的去路,称九峰之间的峡谷为“日所入”的蒙谷(太阳休眠之所)。研究《山海经》的学者曾说,九峰山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指的“灵山”。巫彭、巫威、巫即等十个巫师从这里上天下地。各种各样的药物都生长在这里,他们上天下地的时候,顺便采撷一些来为人们治病。所以,此山又有天梯、神仙路、人间仙境之称。并说此山是登之乃灵、登之乃神、登之能不死、登之能使风雨,产不死之药之山。拾级而上,连绵络绎的雪岭也随之而愈近愈高,直入蓝天,渐而夺据整个穹苍。
行至高处,寻一平地,静坐而观,饱览奇景。俯仰瞻顾,悟山间景物,无穷变幻,原是自然造化,我们于山间之所见,亦为古今之所常见也,虽有小异,亦为大同。山间百物,随即而生,又因种种变化,种种映衬,而变化多方,因是山愈深愈高,所藏纳也亦大,种种色泽形状变化无极,变幻多姿,无不在其理中。无论景物还是观感,实在无过于自然矣。
(向上滑动可查看更多↑↑↑)
夏日炎炎,
不想出门?
那就跟随着文字,
去感受九峰山的巍峨与深邃,
在九峰之巅,与时间对坐,
循着古蜀先民的跫音,
捡拾起文明的碎片!
登九峰山,
路途彩幻之境,来往眼前。
作片晌驻留,劳累旋即消逸,
山间风云变幻交融,心间回荡;
或意取五色繁会,轻柔氤氲之晴光,瞬息万变,
或聚或散,无定形定色,
随山风或纷至沓来,或留于一隅而定,
或耀于云端而成彩,或舞作霓裳羽衣,
不一而足,游兴顿有无穷之妙。
环顾邻近诸峰,
山势大多陡峭高峻,
色作苍碧,奇形怪态,不可名状。
有的顶端绝峭,与雪峰连,复作微倾,
宛如美人纤指一般,指于晶莹之所;
也有山峰,状若佛塔,
又类教堂穹尖,巉岩峭拔,
越雪岭而上,直接蓝天,
雪在其腰,极似玉裙一展,别有生态。
沿途有森森古木,萋萋碧草。
晨观日出于东域,暮睹霞生于北高。
常见游人上下陆续,偶有原住左右相邀。
溪涧曲折,岚蔼缭绕。
列经山薮之胜,重规泉石之道。
若是云朵高踞山巅,引领阳光,
遥射远处雪峰,只见棱镜虹霓般的丽彩,
璀璨缤纷,正戏舞于苍穹之上,
白云玲珑婀娜,仿佛清水游鱼一般,
游弋飘忽,往来不定。
下映近山浓绿,
灼灼烈烈之间,多了几分生机,
青山妩媚之态,令人心旌摇动,
加之近处的雾气洗涤,
色泽不再过于凝重,浅淡随意,
萦绕随心,应接不暇。
遥看数千年前的古道,
古蜀先民顺着山的脉络,蛇行着。
在生存欲望的驱使下,迤逦而来。
从龙门之北出发,从岷江之源出发,
从男人的肩上出发,从女人的脚间出发,
直抵山巅,抵达平原,抵达新的家园。
挽起劲烈山风与缭绕雾霭,
穿过高原,飞跃雪山,让渔与猎握手,
让火与刀结缘,直通开化与文明。
那些路线,
原是升仙之途,羽化之旅。
先民逆向而行,迎风而动,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化为通往美好生活的人间坦途。
险峻而极的连绵诸峰,
承载着古蜀先民与血与泪的喟叹,
述说着冰雪烈风中的生死相关。
九峰山的古道上,风雨如晦,
洗涤着先民们的身心与灵魂,
以人为神,以神树魂,自是息息相连。
水囊瘪了,灌上雪,
用温度化雪为水,雪水没了,
往空中一兜,灌一壶朔风,
铸就更为坚硬的魂魄。
心里就一个字:生!
一如怀里那缕热情,灿然而坚韧。
长路虽漫漫,若其修远兮,
自有一腔热血,九死而未悔。
九峰古道,
以太阳的高度,飞鸟的速度,
穿越千年积雪,飞向川西原野!
碧草如茵,山花烂漫,
碧树幽阴,雪水潺潺……
拂去历史的尘埃,
这条古道穿越高耸的海拔,
掘向深厚的大地,
用坚韧与执着,
铸就了天彭人的精神底色。
循先民之足迹,观山赏云,
看山峰戳破晕染的历史薄雾;
透过时光的隧道,触及古道的古往今来,
时有断垣残壁,倔强述说当年的经历,
抑或颓塌的木质老屋和恣意而生的藤蔓,
挽留住岁月的丝缕坚强;
沾一滴历史的风霜,
任由笔尖,从消失的驿站、集市、山垭口淌过;
聆听着,一江碧水磨砺着沙砾的前生往事,
细数古道在细流中颠簸后重生的辉煌。
从遥远的磨盘山走来,
踏着被湮灭的历史尘埃,
将驮负的代代人的梦想,
置放于天与云边界,
舀上一瓢深山清冽的潭水,
渗入龙门山的鸟鸣花香,
任风雨洗刷,
细细地品匝出历史静好背后的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头枕着九峰雪顶,一夜无眠,
搜索着历史先声,捡拾着文明碎片;
暮然侧耳,先民的前赴后继和伛偻提携,
已在眼前穿梭不停。
在两千多年前古蜀先民留下累累足迹的九峰山极目苍穹,
俯察大地,
人类历史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之间或步履蹒跚,或一帆风顺,
或得意于一时,或追悔于一念,
莫不在道中寻求着继续之途。
礼失而求诸野,道隐而求诸自然,
古时先民质朴而执著地追求着,
他们在体会和追忆之中,
从物质维度和精神向度思索着我们心灵的家园,
用思想的纬线和行动的经线编织出我们精神的世界。
在九峰山的丛林中徐行,
用竹杖芒鞋,丈量摸索,
窥探随后而至的天府故地,
古蜀之脉的史脉根源。
于是听得文翁治湔水,开原野之膏腴;
见得放翁治丹谱,催山间之芳妍。
于是天彭至今仍有山镇上下,林泉左右,
延续天帝会昌,英灵秀出。
“听鉴彭州”栏目在喜马拉雅上线3年啦!
快去喜马拉雅搜索“听鉴彭州”,听见彭州的声音!
本期声音导游
大 卫
媒体人,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系,从业近20年,前西藏新闻联播播音员、德阳新闻联播播音员,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深夜快递》责任编辑 。
本期《听鉴彭州》由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
倾情合作推出!
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题为“彭州人写彭州”。主要内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风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个景点、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个回忆、一条路、一座山……一切有关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写成文字向彭彭砸来!
投稿方式:请在您的稿件后附上个人简介(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2840955915@qq.com。
声音导游征集:
报名条件:只要你喜欢朗读、表述清晰,热爱彭州、热爱生活,愿意传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犹豫,赶紧来报名吧!
报名方式:请将您的朗读音频(3分钟以内)与个人简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2840955915@qq.com。
第256期:
第257期:
第258期:
第259期:
第260期:湔江堰申遗入选!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九陇,重新发现丹景山的京洛遗风
第261期:
第262期:
第263期:
第264期:
第265期: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460期
文字:《品鉴彭州》第14期杂志 江波
图片:乔刚 张勇
配音:大卫 吴学森
编辑:刘倩 编审:祁文静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