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0 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启用仪式上,一位银发长者身着朴素夹克,静静伫立于人群之中。
他既非政府官员,也非商业巨头,却获得央视独家采访,并受邀与桥梁建设专家共同合影。
他就是胡应湘,香港商界人称 “大傻瓜”。
![]()
他舍弃房地产行业的丰厚利润,执意投入资金修建桥梁与道路;也因此成为李嘉诚公开的 “死对头”,两人围绕这座大桥展开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较量……
![]()
留美学子的初心
胡应湘的人生起点,是无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1935 年,胡应湘出生于香港一个富裕家庭。其父胡忠是香港知名的 “的士大亨”,家中仅出租车数量就达数百辆。
成长于优渥环境中的胡应湘,接受的是香港最优质的教育,18 岁时被送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土木工程。
然而,在美期间,他无暇享受生活。
![]()
在美国的岁月里,胡应湘被当地先进的基础设施深深震撼。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桥梁横跨江河,城市之间的物资流通顺畅如水。
但一想到家乡,他内心便泛起复杂情绪——彼时的香港仍只是一个小港口,而对岸的内地更是贫瘠落后。
毕业那天,他站在校园草坪上对同学说道:“有朝一日,我要让中国也拥有这样的道路。”
![]()
毕业后,胡应湘对曾赋予他知识的美国怀有一份感激之情。
他曾向母校捐赠 1 亿美元,用于支持建筑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期望海外学子能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
1965 年,胡应湘返回香港,创立了合和实业。凭借在美国积累的专业知识,他在房地产行业迅速崭露头角。
别人建楼只求速度,他却执着于质量,钢筋使用量比标准多出三成,水泥标号也高于同行。
有一次发现施工队偷工减料,他当场下令将整面墙推倒重砌。
正是凭借这股较真劲,合和实业的房产成为 “安心房” 的代名词,公司成立仅三年便成功上市。
正当胡应湘的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时,一次内地考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
打造中国大酒店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初起,胡应湘随香港工商代表团赴广州考察。
眼前的景象令他揪心:外贸干部为一个招待所床位争得面红耳赤,整个广州竟难觅几家像样的酒店。
其他商人摇头叹息:“这地方太落后,没什么前景。”
唯有胡应湘盯着地图沉思——在他看来,这不是落后,而是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
于是,他联合李兆基、郑裕彤,果断决定投资建设内地首家中外合资五星级酒店——中国大酒店。
签署协议时,他加入了一条令众人震惊的条款:“项目收回成本后,产权无偿移交国家。”
商界哗然:“这人疯了吗?把下金蛋的鸡拱手送人?”
胡应湘不作解释,依旧埋头推进工程建设。
![]()
1988 年酒店开始盈利,他果然兑现承诺。香港人笑他愚钝,他却望着广州街头日益增多的车流,嘴角露出笑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 “傻子” 的目光,很快又投向了更具挑战的目标。
![]()
他倾尽家产修建高速公路
广州至深圳的百余公里,当年是坑洼土路,货车要颠簸七八个小时。
胡应湘蹲在路边观察良久,断言:“这是卡住珠三角的血栓,必须打通。”
他决定修建广深高速。
![]()
“广东没几辆车,修路给谁跑?” 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胡应湘拿着图纸奔走各部门:“路修好了,车辆自然会来。”
他抵押合和实业的房产,借取高息贷款,硬生生将高速公路建成。
![]()
更惊心动魄的是虎门大桥项目。1988 年台风掀翻渡轮,数十辆货车沉入江中。
胡应湘站在江边,拳头紧握:“必须建桥!”
当时香港房地产正疯狂上涨,他却将资金投入工地。
工程最紧张时,公司账上仅剩几百万。有人劝他:“炒套房就能回本。”
他指着图纸坚定地说:“房子是供人居住的,桥梁是为地区发展服务的。”
![]()
大桥通车后,他甚至拆除了部分收费站,表示:“道路是为流通服务的,不是用来设卡的。”
这一举动每年损失上亿收入,香港商界更加认定他是 “大傻瓜”。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 “傻瓜” 心中还藏着更宏大的计划。
![]()
港珠澳大桥的博弈
1983 年,胡应湘站在伶仃洋边,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设想:“建造一座桥梁,将香港、珠海、澳门连接起来。”
但这一构想触动了一位关键人物——李嘉诚。
![]()
李嘉诚旗下的港口业务占据香港半壁江山,一旦大桥建成,货物将不再绕道香港港口,而是可直接经珠海上岸。
作为商界巨擘,李嘉诚自然不愿看到利益受损,果不其然,他很快展开干预。
![]()
起初,李嘉诚并未亲自出面,而是派遣旗下港口公司的高层,试图以 “温和” 方式劝退胡应湘。
这些高管找到胡应湘,语气中带着几分警告:“胡先生,您的建桥想法确实大胆,但您是否考虑过,这将对香港现有经济格局造成多大影响?尤其是港口运输业,许多人的生计将受到冲击。您自己赚钱可以,但不要影响他人,否则后果堪忧!”
![]()
胡应湘听后眉头微皱,他清楚对方话语背后的深意,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只是平静回应:“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大湾区的长远发展。大家的生计,不能只依赖眼前的既得利益,要有更长远的眼光。”
![]()
见劝说无效,李嘉诚方面开始采取更具压迫性的手段。
在香港的商业社交场合,凡有胡应湘出席的活动,总有人受李嘉诚指使对他冷嘲热讽。
甚至有记者在某些势力授意下,在公开采访中故意刁难胡应湘。
面对这些无端的质疑和嘲讽,胡应湘虽心有不满,但他明白,这是李嘉诚试图施加舆论压力,迫使他放弃建桥计划,因此他选择不予理会。
![]()
在商业操作层面,李嘉诚的手段更为隐蔽却极具杀伤力。当时,胡应湘为筹集建桥资金,四处寻求合作伙伴。
然而,李嘉诚利用自身在商界的巨大影响力,暗中向一些潜在投资方施压,阻止他们与胡应湘合作。
胡应湘得知后心中愤怒,但他并未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李嘉诚 “抗争到底” 的决心。
![]()
他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联合何鸿燊、李兆基等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共同出资。
另一方面加大建桥项目的宣传力度,以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向社会各界展示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试图打破李嘉诚制造的舆论封锁。
![]()
这场较量持续了二十多年。李嘉诚忙于将港口出售给外国资本,胡应湘则忙于修改图纸、奔波审批。
2017 年,大桥合龙之日,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博弈终于落下帷幕。
![]()
500 亿投资背后的两种选择
2018 年 10 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83 岁的胡应湘身着夹克,站在人群中。他没有登台发言,只是注视着车流驶过大桥,眼中的光芒胜过聚光灯。
三十多年来,他向内地投资建设累计超过 500 亿元,涵盖电厂、口岸、桥梁等多个领域。
有人计算过:如果他将这些资金投入房地产,身家将翻十倍。
![]()
但他表示:“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留下一些让国家受益的东西,才值得。”
与此同时,李嘉诚则陆续将香港的码头、港口出售给外国资本。
有人说他精明,也有人指责他逐利。
其实并无对错,只是选择不同:一个将资本视作种子,深植于这片土地;一个将资本视作船只,驶向利润更高的海域。
![]()
结语
胡应湘并非完美圣人,他也追求利润,但每一分钱都蕴含着温度。
从中国大酒店到港珠澳大桥,他以工程师的严谨计算图纸,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作出选择。正如他所说:“商人眼中不能只有账本,还应有地图。”
![]()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