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对父子,泉州人此前知之不多,但以后也许会耳熟能详。
父亲洪弃生,台湾著名的古典诗人、抗日保台爱国义士、辫子先生,是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眼中“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前期最为杰出的诗人和学者”,其著作被称为“台湾诗史”。
儿子洪炎秋,台湾近代教育和“国语运动”先驱、白话文推动者,还是连战父母媒人、沈尹默爱徒,受教于鲁迅,也是《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的伯乐。
这对父子,是跨越百年的典型爱国知识分子,是两岸的共同文化名人、泉州“咱厝人”。近日,他们被故乡族人成功“寻根”,通过族谱比对查实祖籍地为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
![]()

壹
洪弃生:台湾抗日志士与文化守护者
洪弃生(1867—1929)与丘逢甲、连横并称“抗日文学三杰”。他原名攀桂,字月樵,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泉州南安。
![]()
洪弃生像(翻拍)
1895年,当《马关条约》割台消息传来,时年29岁的洪攀桂于台湾鹿港写下“江山非故,赋哀郢以神伤;风景不殊,怆新亭而泪下……一人之身,如隔世焉”的悲叹。此后世人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洪弃生。他由此开启身体力行抵抗日侵的一生,成为台湾文化抵抗运动的象征。
“案首”入泮成秀才 “弃生”抗争作旗手
1891年,洪攀桂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台湾府学(“案首”入泮),成为秀才。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断了他的科举念想,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洪弃生毅然投身乙未保台运动,“响应唐景崧之师,旋被任为中路‘筹饷局’委员”,筹粮募兵。
义军失败后,他潜归鹿港,以文化抵抗。他仿照西汉刘向“更生”之例,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有“弃地遗民”之意。
洪弃生是台湾古典文学的代表人物,先后创作《寄鹤斋诗集》《寄鹤斋古文集》《寄鹤斋骈文集》《寄鹤斋诗话》《瀛海偕亡记》(又名《台湾战纪》)《中东战纪》《中西战纪》《时势三字编》诸书。其所著书籍十余种,共一百余卷,由其子洪炎秋合辑为《洪弃生先生遗书》于1970年出版,成为研究台湾抗日史的重要文献。
![]()
洪弃生手稿及著作(翻拍)
“清末怪杰”辜鸿铭赞他文学造诣“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汪毅夫称他“是道德文章堪称上品的台湾作家”。台湾历史学家杨云萍评说“近代学人之中,博闻笃学,抱朴守贞,俨然有古大师之风”。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谢嘉梁为《洪弃生传》作序称“其著作丰硕,兼有文学、史学之价值,对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汉学之传承延续,有莫大之影响”。
气节坚守诗存史 文化抵抗录暴行
潜归鹿港进行文化抵抗的洪弃生“杜门不出,绝意仕进……古之所谓志士”。日本殖民当局仰其声名,屡次征聘,“皆不就,以遗民终其生”。他不许二子受日本教育,诗文皆以干支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他坚持“不剪辫发、不穿洋服、不与日籍权贵交往”,被视为“顽固抗命”。最终,被日本警察上门强行剪去辫发,他愤而写下《痛断发》一诗“我生跼蹐何不辰,垂老乃为断发民,披发欲向中华去,海天水黑波粼粼”。
洪弃生以诗著史,用写实笔法记录台湾民众的抗争过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台湾战纪》中,他以“自古国之将亡,必先弃民。弃民者民亦弃之”痛骂清政府卖国求和、割地害民,详细记录刘永福领导台湾人民抗战,义军吴汤兴、徐骧等英勇配合,柯铁率众继续抗敌四年的事迹,揭露日军种种暴行。
乱世之中,家破人亡,他以诗作反映民众的水深火热。在《老妇哀》一诗中,他记录台湾老妇一家从和睦安居到全家惨死的悲痛过程:“大者能扶耜,小者仅知饥;爱女倚房居,刺绣手牵丝;大妇在炊下,淅米玉如脂。一夕闻兵来,悚息泪交颐;聚泣共吞声,忽有兵人窥。闯入掠衣饰,索钱勒藏赀;刀枪交股下,大者死阶墀。回头视幼子,身首已分肌;女妇骇啼走,并命于一时。”这种“有室无可归,残年丧子儿;一家八九人,遭杀不胜悲”的人间悲剧是当时无数受难台民的缩影。
筹备十年偿所愿 山河行旅为寻根
洪弃生始终心怀祖国,19岁时就在《瓦窑村读书记》中写道“予处海外,而中原之山水,无日不往来于予之胸中、目中也”。
好友连横(连战祖父)于1912年赴祖国大陆游历3年写出《大陆游记》《大陆诗草》后,洪弃生游历祖国大陆的愿望更加迫切,开始周密计划。他于1917年先行整理出版《寄鹤斋诗集》,以备分赠祖国大陆好友,规划行程。
经过长达10年的秘密筹备,1922年7月,从未出过远门的洪弃生在57岁之时开启游历万里中华的壮举。他在次子洪炎秋陪同下,出鹿港,先行游览台湾,后从基隆启航赴上海。从基隆出海时,他写道“一出鸡笼山,一身脱尘缚”,船将入上海时作诗《将泛海入中华作》“五岳三山禽庆志,五湖四海范蠡风。久闭岛上如樊笼,山水瑟瑟无欢悰”。
在祖国大陆,他半年游历十余省份。由上海入江苏,到安徽下江西,至湖北游湖南,溯河南赴河北,转山东赴北京,从天津登船,行经渤海、黄海、东海,由江苏下浙江,最终从福建乘船回鹿港,写就《八州游记》《八州诗草》(备注:指“九州”中仅少游一州)。
1923年1月14日,洪弃生在返程中乘船抵达福州,留下《自闽海入闽江作》一诗:“堪痛甲申边衅开,如此江山酿祸胎。兵备空传藏舰浦,洋氛竟及钓龙台!于今江面澄如练,马头马尾沧桑变。不堪回首念昔游,闽中山水依稀见。”
因“至于入闽,已成倦鸟之翼”,洪弃生此行未深入泉州等地。但在《八州游记》中,他回忆了年少到福州乡试时游历泉州、兴化、福清等地的风景。
据查,洪弃生中秀才后,四次由鹿港渡海至泉州石狮蚶江,北上福州乡试。他对登陆地蚶江尤难忘怀,写了多首咏蚶江诗作。在《函江偶望即景》中(注:“函”为“蚶”当时之称),他写道“山襟水带锁斜矄,风送涛声处处闻。南北峰连双塔日,东西满共一空云。断潮结网渔人满,倚海为家麟舍分。多少门开波浪里,登矶远望路纷纷。”在等待登船天气时,他还曾坐船到崇武,得知应试失败,“及到崇武见闱墨,乃较去年尤野狐之甚”。
此番游历祖国大陆,洪弃生还与祖国大陆未曾谋面的诗文好友相聚文叙。父子俩以“山河行旅”实践“文化寻根”,将平日所读亲自验证,快慰平生。
贰
洪炎秋:国语旌旗下的书生报国
洪炎秋(1899—1980年)是洪弃生的次子,原名槱,笔名苏芸。从6岁起至16岁,他均由坚持文化抗日的父亲洪弃生在家严格教育,从小背诵四书五经、古诗古文,写字作对、造句作文,国学功底深厚。
1919—1922年,洪炎秋从就读于台北医学专科学校的表弟丁瑞鱼那里学会了注音字母,练就一口“国语”。1922年至1923年陪同父亲游历祖国大陆时,他担任“国语”翻译,增强“国语”信心,也深化了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送父亲上船回台后,他便执意留下来求学。1923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录取”,两年后进入教育系就读,成为第一个以一般考生身份考上该校的台湾学生。
由此,洪炎秋开始了“从北大到台湾”文化接力的一生。
北大经历“五四”洗礼
在北大,他师从沈尹默、周作人等学者,并亲身受教于蔡元培、李大钊、鲁迅,接受五四精神洗礼,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洪炎秋与张我军、连震东等组织“北京台湾青年会”,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洪炎秋与张我军、苏维霖、宋斐如、吴敦礼、苏芗雨等共同创办《少年台湾》月刊,秘密运入岛内,主张“台湾革命、联络祖国同志”,是两岸青年首次合办之抗日刊物。1929年,他的毕业论文《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教育》受到导师激赏,在校长蒋梦麟的推荐下发表于《教育杂志》第二十三卷第九号。
1929年北大毕业后,洪炎秋即在河北教育厅、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持续以课堂和笔阵声援东北义勇军及长城抗战,1933年在北平西单大街开设“人人书店”,同在北京的洪炎秋、连震东、张我军、苏芗雨四位台籍青年俊彦均从事文教工作,被称为“台湾四剑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大南迁,他因奉养来京倚子而居的老母未能随行,只得“奉命沦陷”保护北大资产,仍拒任伪职,只在北大农学院授课,暗中庇护学生同胞。
1943年,他与连震东、苏芗雨等组织“台湾同乡会”,任会长,每月在北京“台湾会馆”聚会,使台湾会馆成为战时两岸台胞互通声气之枢纽。
返台推动“国语运动”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洪炎秋受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之邀,先任公署参议,旋即受命组建“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与魏建功、何容并称“国语运动三驾马车”。
洪炎秋痛心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皇民化”教育。台湾光复时日文普及率竟达约70%,中小学生只懂日语,连30岁以下的青年都丢掉了固有语言文字,甚至连闽南语和客家话也讲不通。
他与魏建功等推行“实行方言复原、注重国字读音、刷清日语句法、研究词类对照、利用注音符号、鼓励学习心理”等六条《国语运动纲领》和“利用广播,树立标准;举办讲习,训练教师;编印书报,供给参考;师范课程,加重语文”四项基本工作,促使光复时的六百万同胞得以“母语重生”。
他先担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后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校长,3个月内在校创设“国语师资速成班”,首届即培训300余名本省小学教师。
1948年10月,他创办《国语日报》并任社长,发表社论强调“语言复归即文化抗日”。《国语日报》是台湾唯一报纸正文全部旁注注音符号的报纸,日销4万份。他亲自撰写《每日一字》,用浅显闽南语谐音帮助台胞学“国语”。报纸还连载《童话故事》和《古文观止》,让中小学生人手一报、依音读报。他推行“国语”30年,使该报成为战后台湾与祖国大陆语言、文化同轨的重要媒介之一。
架起两岸交流桥梁
从在北京办刊抗日,到在台北办报推行“国语”,洪炎秋以“语言——文化”为主线,终其一生架设起两岸交流桥梁。
早在北大求学时,他将洪弃生易被人注目的《瀛海偕亡记》手稿带至北京保存,委托北大出版部代印五百部,取名《台湾战纪》,“分赠诸文化机关,以免遗逸;而岛内亦有秘密携回者”。这使北大版成为《台湾战纪》首个版本,直至台湾光复后才由台湾书店印行单本,广为流传。返回台湾后,他将父亲遗稿整理为《洪弃生先生遗书》六册,并请北大胡适题签。胡适跋云:“月樵先生之诗文,皆民族正气歌也。”
洪炎秋担任《国语日报》社长时,为回到台湾、正苦寻工作的林海音提供《周末》副刊编辑一职,助她提笔走上文学路,最终写出《城南旧事》。
《周末》副刊还长期刊登梁实秋、台静农等外省作家作品,也发表林海音、杨逵、钟理和等本省作家中文创作,培养文学新生力量,形成跨越省籍的“文化中国”公域。
1969年起出任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后,他抨击“用人唯籍”,以“文化认同”“用人唯贤”为核心积极发声,谴责“削减国文,无异于削减民族灵魂”,呼吁“维中华文化遗产之完整”,并提“两岸学术名词统一案”。
喊出台湾青年使命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洪炎秋以“北大台湾学生会”名义代表台湾同胞致送挽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此联现陈列于南京孙中山纪念馆,2023年仍被全国台联主办的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引用,成为“台湾青年时代使命”的历史源头。2025年6月18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参观福州台湾会馆时,动情朗诵此联,称此联当时疯传全球,叮嘱台湾青年要“记住哦”。
![]()
1929年北大毕业当年,31岁的洪炎秋与关国藩结婚成家。随后来到北京的连战之父连震东居住在洪炎秋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沈阳名门世家出身、就读于北京大学的赵兰坤。经洪炎秋夫妇做媒,1936年连震东和赵兰坤结为夫妻,生下连战。连战亲口证实此事。
![]()
洪炎秋与其夫人关国藩、长女洪小如(翻拍)
叁
族谱寻根:暌违两百年 墓志铭牵引故乡认游子
今年以来,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洪氏宗亲启动第八次续修族谱事务,广泛联络外迁的洪氏宗亲收集族人信息,这使得宗亲们发现洪弃生、洪炎秋父子祖籍在大演村。
族谱对上墓志铭
今年3月,大演洪氏续修族谱理事会副会长洪文德收到热心人士提供人民日报出版社影印的《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158) 寄鹤斋选集》。此书收录洪弃生1891年为其父洪江霖撰写的两篇《先考孝恭公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先考讳江霖,字子荣;志忠公之次子也。志忠公讳清湖,南安大演人;早年偕弟(清嵩)东渡侨居彰化螺东乡,以梓匠治生”以及“我曾祖父恭惟公讳锺锔,生四子;我祖志忠公其次也。志忠公讳清湖,生二子;我父孝恭公其次也,吾父曰自南宋始祖讳天凤公者,衍族于南安山内……志忠公始渡台,则自大演乡出也”。这些内容载明洪弃生祖辈洪清湖、洪清嵩是自故乡南安大演村渡台第一代的史实。
![]()
洪弃生撰写的《先考孝恭公墓志铭》,明确有其祖父为洪清湖的信息。
洪弃生和洪炎秋的墓碑上都刻有祖籍地名“蓬岛”字样(翻拍)
![]()
洪弃生和洪炎秋的墓碑上都刻有祖籍地名“蓬岛”字样(翻拍)
大演村宗亲得知消息后,立即翻出清光绪十六年(1890)编修的《南安蓬岛洪氏族谱》(注:蓬岛,旧时蓬华地区的总称)对比。发现下二房的族谱原始记载“十七世锺锔……号恭惟……子五……清湖;清嵩”“十八世,清湖……锺锔次子……昔往台湾,娶育候查”“十八世,清嵩……往台湾候查”。两者内容相吻。
盼重续亲缘血缘
据大演村洪氏族人长者介绍,洪清湖、洪清嵩在大演村出生的祖厝是庵下角落的深内堂。20世纪90年代由在家乡的堂亲重修,仍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
根据大演村族谱、洪弃生两篇墓志铭和台湾有关洪弃生、洪炎秋研究文章,大演洪氏宗亲初步考证,清嘉庆前期即1800年前后,洪弃生的祖父洪清湖偕弟洪清嵩东渡台湾彰化鹿港螺东乡,开启在台湾繁衍生息的历史。
![]()
《南安蓬岛洪氏族谱》记载的“洪清湖、洪清嵩”与洪弃生为父亲写的墓志铭中其祖父的信息相吻合,并注有“往台湾”“候查”等字样。
台湾学者程玉凤经田野调查著作的《洪弃生传》《洪弃生及其作品考述》也考证,洪弃生祖父洪清湖偕弟洪清嵩,从蓬华大演出发,借泉州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的“闽台对渡”便利来到台湾,落脚彰化,后定居鹿港,修有《南安蓬岛大演乡洪氏族谱》。《洪弃生传》记载:“洪弃生极为留意自家谱系,常向叔父清嵩及长者们询问,以了解洪氏家族由福建来台的经过,他由父亲口中得到洪氏南安大演支派的源流。”书中附有台湾《南安蓬岛大演乡洪氏族谱》的洪弃生家族记载页,并整理出“洪弃生家族世系表”。
![]()
《南安蓬岛洪氏族谱》记载的“洪清湖、洪清嵩”与洪弃生为父亲写的墓志铭中其祖父的信息相吻合,并注有“往台湾”“候查”等字样。
“虽洪弃生、洪炎秋父子先贤在台湾广为人知,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为两岸所敬仰。但因家族联系中断,家乡无从知晓其家族的人和事。”洪文德表示,洪弃生为父撰写的两篇墓志铭为现今的突然发现留下宝贵伏笔,为寻亲留下真实证据。如今大演村族人已整理出洪清湖、洪清嵩后代在台湾的部分繁衍脉络,正迫切查找洪锺锔家族在台湾的亲人,期待能取得联系,希望久违的在台亲人回乡探亲谒祖,再接宗族谱系,重续久别情谊。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编辑:尤逸群
一审:尤逸群 | 二审:黄种成 | 三审:林培元
![]()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