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篇文章,讲蔚来“笨功夫”的故事,看完我发现现在市面上大家对于这个品牌的看法似乎......太偏颇了一些。
文章的标题是《蔚来的“笨功夫”该被重新定价了》,读完之后感触良多。文中讲述了一家中国公司,耗时四年,花费百亿,攻克智能汽车高端智能驾驶芯片难题,在国际巨头的封堵下自主研发出全球首颗5nm智能驾驶芯片的故事。
![]()
![]()
众所周知,车规级芯片的研发是典型的"三高"工程:
•高投入。单项目研发费用投入至少从10亿元人民币起跳,项目研发周期至少2-3年,所需项目团队动辄就是300-500人。单颗芯片的测试成本就能达到普通消费级芯片的5-7倍。
•高风险。车规级芯片的流片失败率远高于同制程的普通芯片,量产能够接受的不良率却又远低于同制程的普通芯片。手机芯片可接受的不良率是万分之二,而汽车芯片的不良率则不能高于PPM(百万分之一)。
•高门槛。投入规模和风险水平,决定了只有具备不俗实力的公司才可能涉足这个领域,全球也不过十几家公司能做,而先进制程的智驾芯片更是其中难度最高的,聚集了全球最顶尖的高手竞争。
但实际的难度往往比想想更大。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2023年,在芯片前端设计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一家重要的合作伙伴突然决定结束中国区业务。当时业界很多人认为蔚来的芯片项目要完蛋了,但团队没有怨天尤人,顶住了压力,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相关能力,最后不仅扛过难关,整体进度上反而比原计划提前了至少四个月,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蔚来组建了一支最踏实的团队,他们用四年时间去做这件最扎实的事情。就连央视,也激动下场为蔚来,不,或者说是中国汽车产业革命性的突破点赞。
![]()
当然,虽然做了这么牛批的事情,但这家企业一直在争议中前行,舆论场仿佛对这家企业有着固执的偏见——作者在文中说道“几乎所有了解行业的人都为此十分振奋,同行也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但即使在这个流片成功的新闻下面,还会见到有人说:蔚来把钱花在了刀把后面的装饰绳上。”
如果连一颗全栈自研的全球首颗5nm芯片篇都只是刀把后面的装饰,那么刀刃是什么?是无限地内卷价格战,导致消费者只能买到里子偷工减料的新能源车?是每年十位数的广告费,全网的舆论管控?还是唯每个月甚至每周的销量定生死的片面观点?
![]()
![]()
都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主权”将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而蔚来在做的,是给中国汽车们留下不被卡脖子的技术主权。事实上,过去十年里,蔚来投入研发激光雷达,投入研发空气悬挂、主动悬挂,投入研发全铝车身、线控转向,在2021年就组建芯片团队开始攻关自研高阶智驾芯片。每一项都是中国汽车产业研发的无人区,很多领域甚至在致力于打破欧美几十年的垄断,却没少被舆论嘲笑,说蔚来什么都想做,就是不想卖车。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些“老实人”们更多的耐心,你可以不买蔚来的车,但没必要对这样的企业矛头所向,不是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