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停停,说错了,重新来”放在18年前,刚刚入职中国青年报的我,绝对不会想到,18年后的自己,最常说的口头禅会是这句话。这是我如今每次出门采访必说的一句话,面朝摄像机的大镜头。对面的掌镜人,有时是我自己的一条胳膊,有时是被采访对象客串的摄影师,有时是我的同事——另一名文字记者。
这是当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外出采访、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正在做的,被称作“可视化的新闻报道”。这种报道要求我们人在现场,出现在镜头中,同时还要拍摄图片,之后完成一份像样的、自己满意的文字稿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图中)在世界最大的挖泥吹岛船“新海鲟”轮上采访青年团队。
在上海,我们这些驻站记者又多了个新名字“有料青年”。上海的团干部、高校的师生、各种创业者、普通市民,看到我们都会说——“有料青年来啦”。从2021年开始,我和同事们开始探索视频类报道。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更亲民、更有趣、更关注青年,这应该是“有料青年”与电视新闻的区别所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图左)在上海崇明东滩采访生态学者。
我们拍摄的视频,从上海百年历史建筑里的青年食堂,到最后一天开门的复旦旧书店,再到新冠疫情期间为老百姓免费送菜的青年志愿者,在联合办公空间里做生意的创业青年,每一个视频作品,都记录了一群文字记者的“可视化改变”。
初到中青报,我关注的是如何写好一篇调查性报道,如何客观公正地用文字呈现一个精彩的故事。18年后的我,每遇到一个热点报道的机会,还会第一时间关心“如何把它变成视频”,如何通过视频报道与我们的读者建立更加牢固的黏性。
我们发现,相比一条一条的热点新闻,年轻人的黏性更多地来自对某个垂直领域的喜好和关注。比如,年轻的父母和正在读中学、大学的学生们,特别关注高校的各种专业,面对专业、行业的选择他们往往手足无措;又比如,面临毕业的在校大学生们很多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国企、外企,还是民营企业,他们也不知道企业HR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应届生;再比如,青年人喜欢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一座城市、感受一座城市,却往往只懂得在小众博物馆里打卡,却很少能在小众博物馆里找到独特的知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右二)在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采访医学生如何用温情焐热一座人体标本馆。
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推出了面向青年学生的“有趣的专业”“去哪儿上班”视频专栏,专门探访高校和各类企业,用街头采访、随机提问、混合剪辑的方式,向青年学生呈现一个专业、一份工作到底怎么样。我们还开设了“小众博物馆”视频专栏,把挖泥吹岛的故事、钱学森的归国故事、上海第一所职业技校的故事,用探馆的形式介绍给青年人。
中国青年报的理念是“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初心。无论新闻报道的形式如何变化,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始终把青年人的成长空间、社会进步的步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考量,有料青年始终与青年在一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