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脉硬化不再是单纯的"富贵病"!西班牙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产生的ImP分子会引发动脉炎症,即使胆固醇正常也可能导致心梗和中风,这一发现彻底改写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
15年追踪4000人:63%看似健康者已存在动脉硬化
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大卫·桑乔(David Sancho)团队历经15年研究,对4000余名看似健康的志愿者进行追踪,发现63%的参与者已出现动脉硬化早期征兆。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人员锁定了一种名为"咪唑丙酸"(ImP,C₆H₈N₂O₂)的分子——它由特定肠道细菌产生,通过血液进入动脉壁引发慢性炎症。
这项发表在《Nature》的研究证实:给小鼠直接注射ImP可诱导动脉硬化,而20%的动脉硬化患者血液中ImP水平显著升高。更令人警惕的是,ImP引发的炎症反应与胆固醇水平无关——这解释了为何有些瘦人或胆固醇正常者也会突发心梗。
ImP-I1R受体轴:动脉斑块形成的"隐形推手"
研究团队发现,ImP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咪唑啉I1受体(I1R),启动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ImP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动脉炎症的大门,"CNIC研究员安娜劳拉·马斯特兰杰洛(Annalaura Mastrangelo)解释。阻断I1R受体可完全阻止ImP诱导的动脉硬化,这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明确靶点。
![]()
血液检测30分钟出结果:比CT更早期预警
目前动脉硬化诊断依赖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往往发现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ImP血液检测则可在症状出现前预警风险,且成本仅为影像学检查的1/10。"这就像给血管装了'烟雾报警器',能在火灾发生前发现隐患,"桑乔博士说。
研究显示,ImP水平与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ImP患者的斑块破裂风险是低水平者的3.2倍。临床医生可根据ImP水平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抗生素靶向清除产ImP细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I1R受体拮抗剂阻断炎症通路。
防治新思路:从"降胆固醇"到"调菌群"
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硬化是脂质代谢异常疾病,而这项研究揭示其本质是"代谢-免疫-菌群"交叉调控的结果。"未来防治可能需要'他汀类药物+菌群调节剂'的组合策略,"桑乔博士预测。
对于普通人群,减少红肉摄入(ImP前体物质来源)、增加膳食纤维(促进健康菌群)可能有助于降低ImP水平。研究团队正开发ImP快速检测试纸,预计2026年上市。这一发现不仅为动脉硬化提供了全新治疗靶点,更开辟了"肠道菌群-心血管健康"这一交叉研究新领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