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蒙娜丽莎》的创作者,意大利博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拥有远超其时代的精深几何学理解。
![]()
为了在1490年创作出描绘“理想”人体的《维特鲁威人》,这位文艺复兴巨匠可能运用了一种直到19世纪才被正式确立的数学比例。
这幅画堪称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图像之一,然而500多年来,无人能解达芬奇为何为手臂和腿部选择了如此特定的比例。
一位伦敦牙医认为他终于破解了这个谜题。
罗里·麦克·斯威尼在《维特鲁威人》的隐秘部位(裆部)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隐藏细节:一个他认为可以解释“艺术史上被分析最多却又最神秘作品之一”的等边三角形。
《维特鲁威人》的创作部分灵感源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维特鲁威认为,完美的人体应能内接于圆形和方形之中。
达芬奇的画作用一个方形精确地框住了“十字形姿势”(双臂平伸,双腿并拢)。而圆形则环绕着一个双臂上举、双腿分开的姿势。
![]()
一种流行的解释是,达芬奇根据黄金分割理论选择了《维特鲁威人》的比例,但实际测量结果并不完全吻合。
据麦克·斯威尼所言,“这个几何谜题的答案一直就摆在眼前”。
达芬奇在为《维特鲁威人》所做的笔记中写道:“如果你分开双腿……并将双手上举,使伸展的手指触及头顶的延长线……双腿之间的空间将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当麦克·斯威尼对这个三角形进行数学计算时,他发现画中人物双脚张开的距离与其肚脐高度之间的比例约为1.64至1.65。
![]()
这非常接近1.633的四面体比例 —— 这是一种独特平衡的几何形态,于1917年正式确立。该比例用于确定球体排列(堆积)的最优方式。例如,若将四个球体尽可能紧密地连接成金字塔形状,那么其球心之间的高度与底边之比即为1.633。
麦克·斯威尼之所以能认识到这个数字的意义,或许是因为牙科中应用了类似的三角原理。在人体颌骨上构想的邦威尔三角(Bonwill's triangle),规定了颌骨功能的最优定位,自1864年以来一直沿用。其比例也恰好是1.633。
![]()
麦克·斯威尼认为这并非巧合。
与自然界中的矿物、晶体及其他生物堆积系统类似,麦克·斯威尼认为人类颌骨也自然地围绕着四面体几何结构组织,这能最大化机械效率。
如果这种四面体比例在我们的身体各处反复出现,麦克·斯威尼认为那是因为“人类解剖结构是按照支配宇宙万物最优空间组织的几何原理演化而来的”。
如果麦克·斯威尼是对的,那么达芬奇在绘制《维特鲁威人》时,可能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普遍原理。
![]()
麦克·斯威尼写道:“出现在最优晶体结构、生物架构以及富勒坐标系中的相同几何关系,似乎也被编码在人体比例之中,这表明列奥纳多凭直觉感知到了关于现实本身数学本质的基本真理。”
其他科学家是否认同麦克·斯威尼的观点尚待观察,但达芬奇在其笔记中提及等边三角形的事实表明,《维特鲁威人》双腿之间的细节至关重要。
该研究发表在《数学与艺术杂志》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