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微澜图书馆志愿者伙伴林兰发起和组织下,微澜 成都 成功点映观影《风起前的蒲公英》;微澜深圳在若诗等伙伴的努力下,也发起了专场点映,目前还有余位,邀请深圳在地朋友们7月27日(周日)一起观影。
7月24日前,可以继续搜索当地排片观影:
1、深圳在地伙伴可以扫描以上海报购票观影;
2、微澜上海的伙伴也在计划发起点映,估计在8月上旬;
3、影片已经在爱奇艺上线,暂时没有排片的城市,可以付费观看;
4、在地组织点映:北京三知和微澜图书馆的伙伴们如果在地发起点映,也可以直接联络微澜大本营同事吴丽丽,会协助大家发起和组织点映。
![]()
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聚焦并追踪了蒲公英合唱团四位团员(2017~2019期间)的训练日常和TA们各自的学习生活与家庭境况。流动的家庭、升学压力、变声期尴尬,以及无处不在的社会规矩,现实的残酷经常考验着这些稚嫩的爱乐之心。在升入初二之际,孩子们和TA们的家庭都必须面对未来的选择,初中生涯终将因升学压力和离别无奈而中止。”
为什么是音乐
蒲公英合唱团指导老师袁小燕已经在蒲公英用音乐陪伴孩子们16年,2015年她曾获得“新公民园丁奖“,采访中她说:
09年刚开始来到蒲公英中学,接触到孩子…了解到他们在之前就读的打工子女学校中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课程,有的同学告诉我,在之前的学校,是校长或者其它科目的老师拿着录音机到教室播放,就被当做是音乐课。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 这几年来,我致力于音乐之帆和歌曲编创等项目,让学生们感受更多音乐的魅力… …并不一定要成为职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用音乐为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在心灵中有所沟通,从而建立友谊、信任以及合作精神…… 我跟一位老师两个人负责全校的音乐课程…在歌曲创编项目过程中,前期有征求其他科目老师的意见,后期也将完成的作品拿给其他科目老师来一起使用,带动了科目老师的参与积极性。 公众号:新公民计划
![]()
理想与现实/无力和希望
6月25日电影公映后,不少微澜图书馆的伙伴走进了影院。观影的过程里,大家也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作为音乐教育者的X在独自观影后说:
![]()
同样作为教育者的Vivi:
观影时我也意识到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议题的背景,电影里也没有明确户籍在流动儿童议题里的重要性,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回老家,流动性这么大?但是作为艺术作品,我能理解纪录片聚焦孩子们本身的视角,他们的抗挫力和成长,给观众希望。 作为纪录片,蒲公英学校的纪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就像刘导说的,这部片子我们能看到流动儿童群体的真实生活环境,也能看到孩子们的抗挫力和成长。蒲公英学校的记录也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支持和成长发生在全国的同类学校,不论是通过微澜图书馆这样的公益项目,还是通过学校本身。
小红书上看到的一条笔记,关于纪录片内的“矛盾现场”:
![]()
这种矛盾,也是很多伙伴观影后的感受,一方面深深的无力,一方面又从破碎中看到哪怕微小的希望,因为还有音乐。映后谈,导演梁君健也分享了孩子们的近况,四个孩子都还在读书,年龄最大的张展豪已经上大三了,尽管大家都没有走专业音乐的道路,但音乐也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从微澜来讲,通过图书馆,不管我们能支持多少,大家都在努力的行动;作为一个议题倡导者和作为日常在孩子们身边的微澜志愿者,很难不代入当事者的角色,也深深知道,在蒲公英中学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流动人口家庭和子女,不管是家庭还是孩子,都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什么是流动儿童,为什么会流动?
流动儿童
是指流动人口中的0-17周岁儿童。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街道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0-17周岁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留守儿童中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儿童,城镇留守儿童是指留守儿童中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儿童。
一些事实:
![]()
大量的随迁子女因为居住地学位不足或者升学门槛高的原因被迫返乡;以北京为例,随迁子女从五年级开始返乡,为小升初做准备,这部分孩子大多成为“城镇留守儿童”——因为升学、生活等限制,作为农村户籍城市居住生活的他们,从父母工作的城市,独自回到老家的城市就读。
刚过去的2025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7.89万人。其中,非京籍高中毕业约0.24万人,是该届学生2013年小学入学人数的3.2%。 魏佳羽,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
我们能做什么?如何行动
一、看见:了解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议题和流动人口家庭处境:
难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一直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也是儿童留守产生的制度根源… 未来几年将成为推动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升学的关键窗口期…… 我们的三点建议: 1 修改《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在经常居住地学校就近入学… 2 全面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保证流动儿童在经常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 3 国家、社会和公益组织将流动人口子女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开展面向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服务,也要…支持、陪伴流动人口家庭一起应对在居住地落户、子女入学升学以及儿童照顾等方面具体而微的困难,才能真正避免更多流动儿童与父母分离,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 魏佳羽,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议题相关研究记录:
二、发声:了解之后,参与传播
了解,理解和关注之后,力所能及地参与发声,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议题让身边的人和社会公众了解和理解。
三、行动:参与公益行动
1、做志愿者,直接参与支持和服务流动人口家庭和子女的教育行动。
2、捐款支持相关公益项目和机构持续从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议题相关的研究、倡导以及直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服务和支持。
部分流动儿童相关公益项目推荐
流动儿童议题研究和倡导:
1、让流动有希望(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
流动儿童课外服务项目:
1、太阳花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项目(上海闵行区吴泾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2、鸟巢阅读计划(鸟巢计划公益团队) 3、安全号列车(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4、火把社区(广州市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 5、微澜图书馆(北京三知)和 合作社区机构 新公民计划 CDR,公众号:请叫我北京三知
流动儿童教育和支持相关:
1、蒲公英中学(公益性初中,北京)
2、希希学园(打工子女学校流动儿童全面性教育课程服务,北京和乡村儿童)
3、绿色蔷薇(社区中心,支持女工和孩子,深圳)
4、蓝欣公益(社区中心,支持女工和孩子,广州)
5、青草公益(青少年成长支持,广州)
6、微笑阅读(社区图书馆和阅读推广,各地)
等等。
目前,迫切需要通过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改善,让流动人口子女走出流动缺少公共服务、留守缺少父母陪伴这样的两难处境,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与父母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健康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注:文内观后感引用,均经伙伴同意。
整理编辑排版:小新
![]()
北京三知是一家民间公益机构,致力于开展研究、传播和公众倡导活动,推动更多人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参与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使TA们可以在随迁居住地享受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
北京三知开展各种项目活动,支持领域发展,2017年发起微澜图书馆,为公众参与公益服务提供平台,希望与社会大众一起为流动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和引导流动儿童的自主发展,让每个流动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微澜图书馆依托大量志愿者的参与才能实现稳定持续开放,成为“活”的图书馆。
以2025年上半年(一个学期)为例,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4日前已在微澜社区登记服务),有1054名志愿者参与各馆开馆及微澜大本营各小组工作共计5755次(人均5.46次),服务时长33320小时(人均31.61小时)。上半年,有71个图书馆日常开放运营,覆盖4.9万注册读者,开放图书馆超过3100天,推动2.06万儿童借阅图书28.24万册次;挑选和购买图书近3万册(实际新增馆藏31986册,部分为学校和受捐图书),用于补充和改善馆藏。
![]()
更多微澜图书馆信息:
基础介绍:
馆员招募:
馆东计划:
![]()
看见 | 发声 | 行动
联系和与我们互动
微博:@请叫我北京三知
豆瓣:@请叫我北京三知
小红书:@请叫我北京三知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