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7期 总第818期
2024年,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齐白石》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同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荣获组织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对舞台艺术行业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国粹艺术创新和传承发展的褒奖。回顾《齐白石》的创作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不断地总结和践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不断地挖掘和展现文艺创作的时代价值,才能真正激发舞台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一
精准选题与精选主创的突破性创新
一部剧成功与否,精准选题和精选主创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精准选题是摆在艺术行业管理者和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锚定齐白石作为选题,只能算选题方向,真正选题的核心是突破传统京剧多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的叙事框架,聚焦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艺术自觉,将人生价值观的转变和艺术家的精神升华关联起来,并在文人戏的载体内,将国画艺术与京剧程式深度融合,塑造“戏画交融”的崭新艺术形态。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创排一部具有院团自身特点的剧目,是北京京剧院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在收集整理创作素材的过程中,时任北京京剧院院长的刘侗提出创作一部《齐白石传奇》,我们借助北京画院收藏有大部分齐白石画作的优势,并发挥其理论研究的优势,经过多方研究和探讨,觉得这个题材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就把它纳入年度创作计划中。题材确定以后,就要确定主创团队,对于这个剧目创作的难度我们有一定的估计,先后组织了三批创作人员分头收集素材、进行专题研究。但经过几轮折腾,大部分编剧人员都退出了创作,原因是这个题材太难把握和写作。在进退两难的时候,经刘侗提议、院党委研究、报请局领导同意后,组建了由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任永新执笔、连续五届荣获“文华大奖”的导演傅勇凡执导、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作曲的创作团队。选题有了,主创团队建立了,接下来就要巧妙解题。
齐白石是在民间广为传颂的一个传奇型人物,如何用有限的舞台和有限的时间来表现他的一生,如何巧妙解题呢?这又是摆在决策者和主创团队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在创作过程中,大家提出的主要问题就是究竟齐白石的哪一段人生更有代表性?哪一段经历更有戏剧冲突感?经过反复探索和研究,大家普遍认为,剧名不能用“传奇”,在齐白石漫长而传奇的人生中,选择他“衰年变法”的命运转折时刻,从他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北漂”入手,通过他的“谋食”到“谋道”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嬗变,来展现这个人民艺术家的重大蜕变。通过设置宝珠、梅兰芳等真实人物以及周龢父、苏礼斋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虚构人物,强化戏剧冲突,将“衰年变法”与艺术创新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戏剧的高潮和升华。
二
主创担纲与集体研究的持续性发力
强强联合的主创团队和高度负责的主责单位同心协力,是剧目创作成功的关键。一部《齐白石》,北京京剧院筹备了3年。其间,两任院长连续发力,前任院长刘侗用3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剧目的创作、研讨和首演;后任院长秦艳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打磨和提高。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主创担纲和集体研究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任何艺术的成功都缘于主创团队创作和集体攻关的有机结合,舞台艺术也不例外。《齐白石》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不仅有创作一部好戏的情怀,更重要的是有集中精力用3年时间做一部戏的锲而不舍的实践。在有的创作者一年竟然会创作几部剧的氛围下,这种“打深井”的坚守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主创担纲方面,充分体现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协作精神。在剧本创作期间,编剧任永新付出了巨大努力,用他自己的话说,《齐白石》是他写得最“苦”的剧本。历时3年,推倒重来了四五回,小的修改更是不计其数。齐白石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如何用一部剧来呈现?又该如何切入?经过反复思考和集体讨论、研究,最终决定围绕“衰年变法”展开。20世纪20年代,旅居北平的齐白石靠刻字卖画艰难度日,一次中日画展上的画作大卖使其声名鹊起,订单纷至沓来,价格一涨再涨。齐白石却陷入沉思:画家若不能遵从内心作画,与花圈店的画像师傅何异?一番挣扎后,花甲之年的齐白石决定遵从伯乐陈师曾的教诲,走上自我变革之路。在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朱绍玉则更是以创新之笔来完成全剧曲牌和音乐设计。他的一句“沿齐白石的创新脉络来创作此剧”,堪称对主创团队创新精神的点睛之论。他本人也紧扣齐白石写意画风、画鱼不画水的美学,完成了全剧的作曲。正如《拾玉镯》中的轰鸡,观众不见鸡,却仿佛看到一群鸡在跑。于是,剧中的音乐便不再中规中矩,而是诙谐幽默、调侃风趣,为的就是让观众不觉沉重。沿着齐白石的创新脉络,剧中乐队更是以小胜大,仅用一个小乐队便替代了这些年新编戏流行的五六十人的管弦乐队,干净唯美,凸显了齐白石一生的浪漫古怪。
在导演创新方面,最擅长导演话剧的傅勇凡第一次导演京剧,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话剧艺术和京剧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他看来,“如果程式化变成电脑一样的输入就会僵化,话剧靠的是走入人物内心,而京剧则要内心与程式化高度融合,构建起京剧原本美的东西,还要符合当代审美。紧紧抓住京剧的根,再进行与当今审美的转化,不是做给年轻人看,而是要让年轻人喜欢看”。舞台上有武旦演员饰演的蜻蜓意象,有简约轻盈的纱制景片,有神思和尘想两个预示白石老人内心纠结的角色……这些都与传统京剧舞台的表达大相径庭,也正应了导演傅勇凡的那句“我们就是要做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一部戏”。通过这次导演,他也对京剧创作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只有尊重行当、艺术规律和演员,才能完成创作的最高任务——塑造人物”。
这部剧的成功也充分体现出艺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性。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京剧院和北京画院四级管理和研究机制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先后组织剧本研讨数十次,其中,由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研讨就有5次之多。大家围绕这部剧目的选题、人物选取、艺术切入点、戏剧冲突等,进行了激烈且富有创新性的讨论,为主创团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组织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迟小秋更是一马当先。“台上每一个角色都要有戏,要有‘一棵菜精神’,动作要齐整,眼神要准确,京剧的‘四功五法’必须到位。”迟小秋一直记得,导演、副导演不停地抠人物、抠表演,可谓事无巨细,哪怕是街景中一个抱着小孩路过的女子,也要演得鲜活自然。有时候看得着急,她也一起上台示范。迟小秋说,“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词,也要寻找更加准确的呈现,更好地表达出《齐白石》的时代意义”。首演完成后,整个团队立即启动了打磨提升工程,2024年4月,《齐白石》剧组再次齐聚排练厅,全面启动加工提高工作。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发布调查问卷等形式,北京京剧院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讨《齐白石》的打磨方向。在此期间,剧组还先后走进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深入平谷影剧院等远郊区,听取戏迷群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剧目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主责单位和主创团队携手并进,共同将京剧《齐白石》铸造成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精品力作,最终获得业界殊荣。打磨提升后的《齐白石》于2025年3月又一次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受到观众和业界的普遍好评。
实践证明,舞台艺术在创作上要有可持续的发力机制,如产学研结合的打磨模式。《齐白石》历经3年筹备、3轮演出、数十次研讨,通过“边演边改”,实现了不断升华和精进。在观众群体上,剧院联动高校开展校园巡演,推动传统艺术与青年群体的双向奔赴。在主旋律的运作上,《齐白石》利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列入北京市折子工程重点项目,获得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同时凭借口碑效应实现票房与奖项、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
坚守艺术本体与先锋性探索的有效结合
守正创新在《齐白石》这部剧里体现得非常突出。齐白石的创新求变精神,本身就呼应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的命题,展现艺术家突破舒适区、追求卓越的风骨。该剧通过齐白石与梅兰芳的惺惺相惜,实现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的时代对话,既保留了传统美学内核,又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建构“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舞台范式。剧中“中日画展引发声誉鹊起”等情节,暗含文化自信的全球表达,启发民族艺术突破地域边界、实现跨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价值的时代映射、文化精神的跨界碰撞、精神内核的突进飞跃、国际传播的基因植入,为当代舞台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纵观《齐白石》全剧,可以总结出“六大创新”。一是在选题上,以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历史真实展开叙事,剧情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形象地表现了齐白石艺术精神的人民性。他以“别旧我,得新我”的破立精神,坚守中国画优秀传统之“正”,同时勇于扬弃千年国画的“负担”,开辟出适应时代的新面貌、新境界。二是在角色设置上,京剧《齐白石》创造性地引入了“尘想”和“神思”两个存在于齐白石意识中的精灵,代表世俗与创新两种想法进行互动和交流,象征着齐白石内心的挣扎与蜕变。这种角色设置丰富了舞台表现,为剧目增添了诸多看点。三是在音乐唱腔设计上,音乐以“好听、好看、好玩”为宗旨,融入曲艺、京鼓、花鼓戏、北京民歌等多种元素。
在该剧的创作中,作曲家朱绍玉从古老徽调中挖掘腔调,创造性地运用了【花拨子】声腔,将花拨子与高拨子大胆结合,重焕古老京剧声腔的艺术魅力。这种统一让观众在欣赏京剧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齐白石》的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比如,开篇的儿歌《水牛儿》直接抒写齐白石的童心童趣,既丰富了京剧音乐的表现力,又强化了作品的京味特色。再如,引用充满童趣的北京民歌《对鲜花》,歌词中有菱角、凤仙、山茶、蔷薇4种花,与齐白石喜爱以自然界花鸟鱼虫为题材的特点相吻合。四是在舞美设计上,实现了整体性的诗化表达,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将齐白石画作的意境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比如,泼墨山水与戏曲身段的呼应,强化了“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沉浸式体验,也体现了写意精神,巧妙地展现齐白石笔下的艺术形象,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在序章中,青年齐白石追逐“蜻蜓”而来的场景,为全剧奠定了源于生活、写意朦胧、空灵婉约的艺术基调。五是在表演程式化上,体现了创造性转化。
该剧在保留京剧流派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肢体语言和多媒体技术。例如,以京剧程式表现绘画动作,将“作画”转化为“做戏”,赋予传统行当以新的表现空间;还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将梅兰芳创造花衫行当以革新京剧和排演《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的片段搬上舞台,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六是在演员的选拔上,选择张建峰饰演齐白石。他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奚派唱腔的清新雅致、委婉细腻,继承、发展了“以文人演文人,以真情表真情”的奚派传统,成功塑造了痴迷艺术、以诚待友、不畏权贵的一代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形象。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宏图饰演梅兰芳,他以韵味十足的叶派小生唱腔,塑造了一位谦恭有礼、温文尔雅的青年梅兰芳。窦晓璇饰演宝珠,她以细腻的表演、中正平和的梅派唱腔,展现了宝珠与齐白石温暖动人的真情。“尘想”以武丑应工,“神思”以花旦应工,展现了弹板、空翻等一系列繁难技巧。“尘想”与“神思”的对打厮杀展现了京剧传统武戏的开打,辅以光影技术,拓展了京剧人物角色的表达手段。
京剧《齐白石》的获奖不仅是剧目本身的成功,更是当代舞台艺术通过传统基因重组焕发新生的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的成功。《齐白石》以创新激活传统、以跨界打破壁垒、以匠心回应需求的实践,为戏曲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本剧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表明:一部优秀剧目,在主题选择上,要体现有区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实践路径上,要做到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创作方法上,要团结各方力量,真正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精品力作才有可能层出不穷。
(作者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