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榴莲园里,果农现在数榴莲不用爬20米高树了,也不用瞪着眼睛在树叶里扒拉半天了——掏出手机拍张照,5秒钟,树上有多少个榴莲、长在哪儿,AI直接给你列个清单。以前数一棵200个果子的树要5分钟,现在60倍速,准确率还高达95%。这哪是数榴莲啊,这是给传统农业装了个"透视眼"!
一、数榴莲:果农的"高空视力考试",考不过就得赔钱
咱先说说数榴莲这事儿有多离谱。你以为榴莲是长在地上的?错!正经榴莲树能长到20多米,比6层楼还高,枝叶在顶上缠成一团绿疙瘩,活像个巨型西兰花。而榴莲果呢?青褐色,拳头大小,跟树叶颜色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还喜欢藏在叶缝里,恨不得给自己披个"隐身衣"。
果农要数果子,要么爬树——20米高的树干光溜溜的,踩着脚扣往上蹭,底下人看着都腿软;要么站在树下仰着脖子瞅,一瞅就是半小时,脖子僵了不说,眼睛还得在"绿海里捞针"。更坑的是,榴莲果会"躲猫猫":这片叶子挡着一半,那根树枝遮着屁股,有时候看着像果子,走近了发现是片老叶子,白高兴一场。
马来西亚顶好榴莲园的老果农阿明(化名)跟记者吐槽:"以前数一棵大树,少说得5分钟,眼睛都瞅花了,数完还不敢保证对。有次预估多了20个,采摘时发现根本没那么多,订好的货发不出去,客户直接退单,损失小一万!"你看,数榴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是拿"眼力"换钱,数错了就是真金白银打水漂。
为啥非要数这么准?榴莲这东西娇贵,成熟度差一天口感差十万八千里。果农得知道树上有多少果,才能估算哪天成熟、能摘多少,提前跟收购商讨价还价;收购商也得知道产量,才能安排冷链车、联系超市,不然货多了烂在手里,货少了客户等着要,两头都是坑。所以数榴莲这事儿,往小了说是果农的"日常作业",往大了说是整个榴莲产业链的"定盘星"。
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事,全世界的榴莲园愣是搞了几十年"人工数果"。不是不想改进,是真没办法——机器?20米高的树,机器臂伸不上去;无人机?飞过去拍张照,回来一看全是绿的,根本分不清叶子和果子。直到厦大这帮师生杀出来,说"我们用AI试试",大家还以为是天方夜谭:"AI连人脸都能认错,还能认榴莲?"
二、厦大师生不搞虚的:给AI喂5000张"榴莲写真",让它学会"透过树叶找果子"
这事儿的起点,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的张盈谦教授,带着5个本科生瞎转悠。去年榴莲季,他们跑到顶好榴莲园调研,正好撞见果农阿明爬树数果,爬到一半差点滑下来。张教授当场就问:"就没个省事的办法?"阿明苦笑:"有啊,等果子熟了自己掉下来数,可那时候黄瓜菜都凉了!"
这话戳中了团队的神经。回去一查,国内外主流的AI模型,要么是识别苹果、橘子这种长在矮树上、颜色鲜艳的果子,要么是在实验室里拍的"摆拍图",哪见过榴莲这种"高、绿、藏"的奇葩?通用AI模型在榴莲园里就像"路痴进迷宫"——叶子和果子颜色太像,它分不清;果子被挡了一半,它认不出;早上逆光拍、中午顺光拍,光线一变,它直接"失明"。
"既然通用模型不行,咱就自己造一个!"张教授带着学生们拍板。接下来6个月,这帮"AI新农人"干了件苦差事:天天泡在榴莲园,从早到晚拍照片。早上天刚亮,拍逆光的榴莲;中午大太阳,拍顺光的榴莲;阴天乌云密布,拍暗乎乎的榴莲;站在树下仰着拍,爬到梯子上平着拍,甚至找了个高坡俯着拍——就为了让AI见够各种"榴莲造型"。
最后他们采集了1500张原始照片,又用技术手段"复制粘贴"(数据增广),搞出5000张"榴莲写真集"。这些照片里,有的榴莲露个尖,有的只露半张脸,有的被虫子咬了个洞,有的还沾着雨水——总之,榴莲在树上能出现的"丑样子",全给AI安排上了。
光有照片还不够,得教AI怎么"看"。团队用了个狠招:给AI装"注意力滤镜"。简单说,就是让AI学"抓重点"——看到一张照片,先忽略掉大片的绿叶,专门盯着那些"长得像榴莲"的地方(比如粗糙的表皮纹理、圆鼓鼓的形状)。再搭配"特征金字塔"技术,不管榴莲是大是小、离镜头是近是远,AI都能把它"拎"出来。
举个例子:一片叶子挡着榴莲的下半部分,人眼可能得琢磨琢磨,AI直接"透视"——它记得榴莲的纹理是凹凸不平的,而叶子是光滑的,哪怕只露个小角,也能断定"这是榴莲"。就这么训练了几个月,AI终于练成"火眼金睛":树叶遮挡率50%以下的榴莲,它全能认出来,准确率飙到95%。
现在果农数榴莲,流程简单到离谱:站在树下,打开手机全景模式,对着树转一圈拍张照,传给AI系统。5秒钟后,手机上跳出个清单:"榴莲总数:187个,其中成熟度80%以上:32个,需重点关注:5个(疑似被虫蛀)"。阿明现在逢人就夸:"以前数完一棵树,眼睛得眯半小时,现在拍个照就完事,我儿子都能操作!"
三、不只是数果子:AI要给榴莲产业链"从头到脚"换智能装备
你以为厦大团队就满足于"数榴莲"?太天真了。张盈谦教授说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要让AI从树梢管到餐桌。"这话听着玄乎,其实全是干货。
先说生产端。现在AI能数果子,下一步就能"看"果子的健康。比如哪个榴莲长了黑斑,哪个被鸟啄了个洞,AI拍张照就能标出来,果农直接精准打药,不用整棵树喷,省药又环保。再往下,AI还能"算"水肥——根据树的大小、果子的数量、土壤的湿度,算出这棵树今天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比凭经验施肥准多了。
然后是采摘。榴莲熟没熟,以前全靠果农"拍脑袋"——敲敲果子听声音,或者看果皮颜色。现在AI能通过照片分析果皮的纹路变化、果子的饱满度,甚至结合往年数据,预测哪天采摘口感最好。到时候果农拿着手机在树下一走,AI直接标红"今天能摘的果子",再也不用"猜盲盒"。
最绝的是销售端。以前榴莲园跟收购商谈判,经常"鸡同鸭讲"——果农说"我这园子里有1万个果",收购商心里打鼓"别是吹牛吧",最后只能压价。现在AI出的数据就是"铁证",拍张照就能证明"我有多少果、品质怎么样",收购商不敢随便砍价,果农能多赚不少。
甚至连榴莲深加工都能掺一脚。比如做榴莲月饼,需要多少果泥、甜度多少合适,AI能根据当年榴莲的甜度数据自动配方;做榴莲干,AI能算出最佳烘干时间,保证每片干都脆甜不焦。张教授畅想:"以后你吃的榴莲月饼,可能从果子长在树上时,AI就开始'跟踪'它了。"
四、小作物里的大科技:这才是中国高校该有的"接地气"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不就是数个榴莲吗?至于这么吹?"还真至于。因为这事儿背后,藏着中国科技最该有的样子——不追热点、不搞虚头巴脑,而是扎进产业最痛的地方,用技术解决真问题。
你看现在有些AI研究,整天盯着"AI写诗""AI画画",发论文、拿奖项,看着高大上,可老百姓用得上吗?反观厦大这个团队,选了个"榴莲数果"的冷门课题,带着本科生泡在果园里拍照片,没有高大上的设备,就靠一部手机、一堆数据,硬生生啃下了国外主流模型都搞不定的难题。这才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只不过这次是写在了马来西亚的榴莲园里。
更难得的是"本土化创新"。马来西亚的榴莲品种、气候、种植方式,跟国内都不一样,通用模型肯定水土不服。团队没有照搬国外经验,而是老老实实调研6个月,采集当地的榴莲照片,针对"高树、绿叶、遮挡"这些痛点定制算法。这种"不迷信权威、只解决问题"的思路,比任何论文都有价值。
最让人期待的是张教授说的"引进来"。现在国内榴莲大多靠进口,价格动不动几十块一斤,还经常买到不熟的。要是把这套AI技术引进来,国内的榴莲种植园也能精准数果、科学管理,产量上去了,价格说不定就能降下来。以后咱们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又便宜又甜的国产榴莲,这不就是科技改变生活吗?
结尾: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码,是让果农少爬一次树、多赚一分钱
说到底,厦大AI数榴莲这事儿,最打动人的不是"95%准确率",也不是"60倍速",而是它让我们看到:科技可以很接地气。它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而是果农手机里的一个APP;不是论文里的复杂公式,而是5秒钟就能出结果的清单;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现在就能让果农少爬一次树、多赚一分钱的实在帮助。
下次你再吃榴莲时,不妨想想:你手里这块软糯香甜的果肉,可能背后站着一群大学生,他们在榴莲园里晒黑了皮肤,却用代码给农业打开了一扇新窗户。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它让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能因为技术而好一点点。
而这,或许就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师生团队,给我们上的最生动的一课:真正的创新,从来都不是追着风口跑,而是盯着痛点干。数榴莲如此,其他行业,亦如此。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