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桥通车庆典那天,有位老人在桥头站了整整一个上午。他叫胡应湘,从青丝到白发,为这座桥熬了三十五年。
谁也没想到,这座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世纪工程”,不仅改写了大湾区的交通格局,还掀起了一场商界大佬的“暗战”。
胡应湘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家族靠出租车生意起家,父亲胡忠被誉为“的士大王”。胡应湘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接手家族生意,创立合和实业,在香港地产界崭露头角。但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他对内地基建的执着。
1983年,胡应湘第一次提出在伶仃洋建桥的设想。当时香港还未回归,内地经济刚起步,这个计划被港英政府以“成本太高、回报无期”为由驳回。但他没放弃,每隔几年就重新提案。2002年,他联合何鸿燊、李兆基等富豪,打算集资150亿港元启动项目,却遭到李嘉诚的强烈反对。
李嘉诚反对的理由很直接:他旗下的和记黄埔掌控着香港一半以上的港口,大桥一旦建成,货柜陆运成本将比海运低70%,直接威胁到他的港口生意。他的得力干将霍建宁甚至公开呛声:“胡先生要建桥可以,但别害死人!”
这场博弈背后,是两种商业理念的碰撞。李嘉诚擅长“囤地生财”,在内地低价拿地,捂盘多年后高价出售,赚得盆满钵满。
而胡应湘则认准了基建的长远价值,他认为只有打通陆路动脉,才能让粤港澳真正“血脉相连”。为了建桥,他甚至赌上了全部声望,拉来“2022基金”撑腰,硬生生从李嘉诚的商业版图中撕开一道缺口。
2009年,国家正式拍板开工,总投资1269亿元人民币。胡应湘虽不再是主导者,但仍以顾问身份参与设计。直到2018年10月24日,大桥通车,香港到珠海的陆路交通从3小时缩到45分钟。
而同一天的财经新闻里,李嘉诚旗下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单月下跌了18%。
胡应湘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累计在内地投资超500亿元,修建了广深高速、虎门大桥、沙角电厂等一大批基础设施。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些项目在收回成本后,他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
在2020年,85岁的胡应湘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将合和实业私有化,并取消长子胡文新的继承权。导火索是父子对广州合和新城项目的分歧:父亲想打造“花都新地标”提升家乡形象,儿子却坚持砍掉文化场馆增建商铺。
如今,90岁的胡应湘仍活跃在商界。2025年,当李嘉诚计划以1476亿港元出售旗下43个港口80%的股权时,胡应湘正忙着推动“深圳-中山跨海磁悬浮”项目。有人说,他这一辈子都在和李嘉诚“较劲”,但他只是淡淡一笑:“我做的是国家需要的事,他做的是赚钱的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港珠澳大桥通车六年来,累计进出口总值突破9427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贸“大动脉”。而李嘉诚的港口业务,却在大桥的冲击下逐渐萎缩。
胡应湘用三十五年的坚持,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爱国,不是口号,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紧紧绑在一起。这份格局,让他在香港商界独树一帜,也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