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朱炳仁:三度际遇,丰盈“铜学”深厚底蕴丨大道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何宏杰

时代赋予我们重任,同时也要求我们紧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熔铜艺术家朱炳仁,便是一位擅长捕捉每一次机遇的人。“从青铜时代走到熔铜时代,整整花了五千年。有人说我已经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了,说我即使躺着也可以‘吃饭’,而且‘吃’得有滋有味。但有时候,机遇自然而然地跟着我来。”2025年夏,朱炳仁在天津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朱炳仁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擅捕机遇

开启“中国铜雕第一人”之旅

朱炳仁的第一次机遇,是灵隐铜殿。

《汉书·律历志》载:“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据说铜一千年才腐蚀一毫米,可谓流光溢彩、千年不朽。“老祖宗留下的铜建筑最高8米,铜殿机缘给我了,材料给我了,你敢不敢超过它?”在朱炳仁发明叠镶铜建筑技艺之前,受限于材料属性,铜建筑自身重量难以承受建筑重力,导致当时的纯铜建筑如同工艺品般,体积普遍较小。“你可以参考它、模仿它,但真的没办法做到12米高。”而灵隐铜殿高达12.62米,2000年落成时为中国最高铜殿。


朱炳仁与他的作品

彼时,面对国内现代铜建筑实践的空白,朱炳仁耗时两年精心设计制作,八易其稿,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工艺、成本等重重难关。“铜与铁是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将它们结合使用时会产生双金属反应,这会导致材料腐蚀,严重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自由女神像里面是钢的,雕塑在外面,里面腐蚀得很厉害,这里面很多科学。”深知问题严重性的朱炳仁,并没有退缩,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投入研究。


熔铜作品创作中

“我不是专家也不是科学家,是小白,但我喜欢学习,我就研究这两种材料,避免电偶腐蚀。”朱炳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琢磨、研究,并请教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材料学专家,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不断进行实验,尝试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和连接工艺,最终采用铸、锻、轧、刻、镶、镂、冲、鎏金、点蓝、氧化、做旧、封闭12种工艺,开创了大型铜工程建筑中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的先河。建筑承重部分则采用铜与钢材、混凝土融合的叠镶铜技艺,确保了灵隐铜殿的质量和安全性。他还积极与项目方沟通设计方案,充分考虑灵隐寺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需求,确保铜殿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1999年,灵隐铜殿正式动工,经过400多个日夜、万余工而制成,终结了古代铜殿“小巧如工艺品”的历史,中国现代铜建筑的开山之作就此诞生。之后,朱炳仁又后续陆续完成了中国第一座铜塔桂林铜塔、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杭州雷峰塔、中国最大铜建筑群峨眉山金顶铜殿群、中国第一对铜画舫西湖铜船、世界最高铜塔常州天宁宝塔、中国第一座用青铜装饰的大桥绍兴铜桥等作品,构建出完整的铜建筑语言体系,推动铜艺在宗教、园林、城市景观等领域的应用。朱炳仁荣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他自豪表示:“中国铜建筑,尤其是现代铜建筑历史,是从我手上开始的。”

第二次机遇,源于一场大火带来的灵感。

铜,自青铜时代起便承载着文明的厚重。从四羊方尊的灵动华美,到曾侯乙编钟的金石清音;从秦始皇陵铜车马、毛公鼎、莲鹤方壶、长信宫灯、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艺术瑰宝的磅礴、华美、巧思、神秘,到各种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多元形态,青铜器物跨越时间、地域与文化,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底蕴与独特美学。

“青铜工艺5000年来都没什么变化,这个工艺是非常经典的,很难去撬动。”2006年,即将竣工的常州天宁宝塔遭遇大火,这座高达153.9米的佛塔,其首层屋檐被焚毁,铜瓦被熔融。悲痛万分的朱炳仁很快发现,熔化的铜所发出的光芒,与烧蚀的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画作。

一时间,他灵光乍现:若能人为控制铜的熔化和流淌,必定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铜艺术品。

收集回家的铜渣,成了朱炳仁的“新导师”。他反复试验,最终凭借“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熔铜液变成了手中的笔与墨。一年后(2007年),他的“熔铜”处女作《阙立》问世。该作品以杉木为基底,结合熔铜浮雕与失蜡铸造,通过解形熔意展现铜材独特的不可复制肌理,并融合国画、书法等技法,既传达了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也体现了一种思考、一种方向。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熔铜艺术画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天津艺术展中,不少熔铜作品引得观众频繁驻足打卡、合影留念。如《万泉归海》以熔铜工艺表现云蒸霞蔚、海纳百川的景象,诠释海河汇聚百川的包容精神,《稻可道,非常稻》通过熔铜技艺生动呈现稻穗的自然形态,“小站稻”化身金属图腾,以澎湃涌动之姿致敬农耕文明;《燃烧的向日葵》以梵高油画《向日葵》为灵感源泉,借助熔铜技艺将平面图像升华为三维立体造型,利用自由流动的铜液塑造出色彩鲜明、线条充满张力的艺术形态,使观众得以窥见《向日葵》的背面风采。


朱炳仁《燃烧的向日葵》

凭借非凡创造力与卓越成就,朱炳仁成为青铜文明里,首个被全球艺术界熟知的标志性人物,赢得“中国铜雕第一人 ”等美誉。

接住流量

打开铜艺全新世界

近年来,“流量”成为高频词,曾入选《咬文嚼字》2017年十大流行语。在数字化浪潮中,朱炳仁敏锐捕捉到“流量”这一契机,为朱家铜艺开辟了更广阔的传播途径、拓展了受众群体,并带来了丰富的商业化机遇。

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大火被扑灭当天,朱炳仁的孙子朱也天呱呱坠地。18年后(2024年),在“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从杭州启运赴京的仪式上,朱也天高考成绩揭晓,700分佳绩报考北京大学。朱炳仁的儿子朱军岷一句“我上可以啃老,下可以啃小”迅速走红网络,成为广为流传的金句。


朱炳仁与其子朱军岷

借助这“泼天的流量”,朱炳仁、朱军岷迅速创作并推出“一举夺葵”向日葵胸针和“登科及第”文昌塔摆件。前者象征着积极向上,后者寓意着学业有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产生了强烈共鸣,“700分少爷同款”的流量效应更是加速了其传播。“因为这波‘蹭’,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朱炳仁·铜这个品牌,也让我们2024年纳税超过6000万,这是真金白银的6000万,可以说这是我们做的贡献。流量是一时的,真正能留住人们的是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朱军岷说。


天津艺术展一角

持续了一年的“流量”效应,在天津艺术展上依旧热度不减——众多观众争相邀请朱也天合影、签名。“我非常喜欢与年轻的朋友们相处,他们拍照时,即便没有邀请我,我也会主动加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然,更多时候他们也会热情地邀请我一同合影。”朱炳仁笑道,“少年强则中国强,如今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我深感欣慰,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


朱炳仁与其孙朱也天

朱炳仁承认,其孙朱也天“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次举办展览,朱也天总会关切地问他:“爷爷,有什么需要我参与的,我一定会来。”这份心意让朱炳仁十分感动。“他是我的心头宝,也是国家的宝贝,大家都很宠爱他。但他自身非常理性,总说‘我不过是个大一的学生’。或许正是这份清醒,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朱炳仁孙子朱也天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这种“理性”一脉相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朱炳仁面临着诸多非议和质疑。有人不理解他为何在铜艺领域取得成就后,还要将艺术触角延伸到书画、服装等多个领域;有人对他的创新作品持怀疑态度。然而,他从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始终坚信艺术创作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能被传统观念和他人的意见所束缚。无论是庚彩艺术中对传统色彩的创新运用,还是铜建筑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他的作品始终扎根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艺术理念则如水般自由流淌,成为突破传统艺术戒律的先锋。

目前,朱炳仁正忙于筹备他的北京时装周艺术展。那些从文物雅器、传统服饰及铜艺术中提炼的美学元素,将以服装为媒介,展现朱炳仁对东方美学与当代生活融合的新探索。

童年常在三味书屋玩耍

朱家老宅曾与鲁迅比邻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祖籍绍兴,现生活在杭州、北京。其家族渊源颇深——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文中所述“朱文公的子孙”,正是朱炳仁所在的朱家。

“鲁迅先生的家就在我们边上,朱家与之相距不过几百米。”童年时,朱炳仁常在百草园、三味书屋玩耍,“他家有一棵枣树,我还爬枣树、打枣子吃。”去年,他还与儿子朱军岷、孙子朱也天一起回到绍兴寻根,“我7岁之前睡的那个房间,找到了。”

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朱家的铜铺便与鲁迅先生家比邻而居。

朱家铜艺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1875年,朱炳仁的太祖父朱雨相携手弟弟朱庆润,在绍兴石灰桥畔创立“朱府义大铜铺”,主营铜勺、铜筷、酒壶等日用铜器。当地流传的“嫁女的铜,朱家的工”,便是对朱家精湛铜艺的赞誉。而在朱雨相、朱庆润之前,他们的父亲朱幼春早已开设了铜铺,并兼营锡箔作坊。而鲁迅笔下“父亲开锡箔店”的“有钱的同窗”,或许正是朱家铜艺的某个后人。

彼时,朱炳仁的爷爷朱宝堂将铜铺更名为“朱府瑞昌铜铺”,选址绍兴北后街83-85号。锤击铜器的铿锵之声,曾伴随朱炳仁的童年记忆。尽管铜铺旧址已于2008年因鲁迅故里扩建被拆除,但如今在绍兴鲁迅中路222号,“朱家台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再度与“鲁迅故居”毗邻而立。

朱炳仁撰写的《朱家台门纪事碑》记载:“朱府,是绍兴的名门望族,五代传承铜艺。现存的朱家台门在著名的历史文物光相桥畔,至今画栋雕窗,乌漆大门,沉稳显赫……此建筑朱家台门系二〇一三年十二月重修并立碑以纪。”

为了还原周朱两家的历史渊源,朱炳仁买了很多书籍,希望能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如今,许多老朋友劝朱炳仁为铜学著书立说,“铜学的构建并非源于我个人视角,而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美学高度。毕竟时不我待,而我尚能讲述些许故事。”在朱炳仁看来,文化是艺术的灵魂,是长盛不衰的根本,而铜的内涵丰富多样,它既是物质材料,也是艺术与意识的承载者。他希望将“铜学”这一厚重的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铜艺。

部分图据朱炳仁·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8月,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18.9%!

8月,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18.9%!

黯泉
2025-09-17 21:37:27
9月18日俄乌最新:欧盟为德国松绑

9月18日俄乌最新:欧盟为德国松绑

西楼饮月
2025-09-18 19:01:50
广东5个人打网约车超载,司机拒绝接待,乘客:给你两块去坐公交

广东5个人打网约车超载,司机拒绝接待,乘客:给你两块去坐公交

小兰聊历史
2025-09-17 14:48:51
勇士操作看懵巴特勒 致电管理层:你们到底啥计划?

勇士操作看懵巴特勒 致电管理层:你们到底啥计划?

体坛周报
2025-09-18 10:05:13
震惊!大批医院宣布退出医保!

震惊!大批医院宣布退出医保!

霹雳炮
2025-09-17 22:31:53
上海校园餐,日供50万份就是最大的问题

上海校园餐,日供50万份就是最大的问题

林中木白
2025-09-18 11:38:03
苹果首批iPhone 17 Pro做工感人:拼接缝隙宽度竟差了一倍

苹果首批iPhone 17 Pro做工感人:拼接缝隙宽度竟差了一倍

快科技
2025-09-18 08:50:53
9月19日精选热点:液冷再传重磅利好,这次要涨这些低位股

9月19日精选热点:液冷再传重磅利好,这次要涨这些低位股

元芳说投资
2025-09-18 20:21:24
全红婵发育变壮事出有因:家族遗传基因改不了,妈妈+妹妹都很壮

全红婵发育变壮事出有因:家族遗传基因改不了,妈妈+妹妹都很壮

二哥聊球
2025-09-18 10:55:42
农村老光棍,留守少妇,他们的秘密藏在乡村歌舞团的后台

农村老光棍,留守少妇,他们的秘密藏在乡村歌舞团的后台

牛城王小帅
2024-06-23 16:25:10
俄罗斯最怕的,从来都不是北约东扩,而是文化霸权覆灭

俄罗斯最怕的,从来都不是北约东扩,而是文化霸权覆灭

史政先锋
2025-09-17 13:50:20
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来科点谱
2025-09-18 09:17:52
医生发现:爱跑步的人,患心脑梗的概率比不跑步的人高20倍不止

医生发现:爱跑步的人,患心脑梗的概率比不跑步的人高20倍不止

男女那点事儿儿
2025-09-18 12:22:52
《黑神话》联动麦当劳套餐曝光!140元赠超帅"战袍"

《黑神话》联动麦当劳套餐曝光!140元赠超帅"战袍"

游民星空
2025-09-18 09:22:09
上海学生餐遭热议!有人拿上海学校午餐跟深圳的对比,差异较明显

上海学生餐遭热议!有人拿上海学校午餐跟深圳的对比,差异较明显

星河也灿烂
2025-09-18 10:19:47
中波双方谈完,波兰当着全球公布重大喜讯,欧盟:为何运气如此好

中波双方谈完,波兰当着全球公布重大喜讯,欧盟:为何运气如此好

墨兰史书
2025-09-18 06:10:07
在金正恩的治理下,去平壤高级饭店吃一碗冷面,需要花多少钱?

在金正恩的治理下,去平壤高级饭店吃一碗冷面,需要花多少钱?

明史专家
2025-09-17 19:49:48
东风导弹泄密案:间谍郭万钧一家三口,全部被处以死刑

东风导弹泄密案:间谍郭万钧一家三口,全部被处以死刑

冰点历史
2025-07-15 09:33:13
上海学校虾仁炒蛋发臭后续:紧急撤换、官方介入、供餐方老底被扒

上海学校虾仁炒蛋发臭后续:紧急撤换、官方介入、供餐方老底被扒

老搽学科普
2025-09-17 19:05:14
42岁相声演员修明炎去世,父母已不在,搭档发文悼念

42岁相声演员修明炎去世,父母已不在,搭档发文悼念

极目新闻
2025-09-17 12:03:33
2025-09-18 23:12:49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2893文章数 88640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重庆一家七口误食蘑菇中毒 60岁老人住进ICU

头条要闻

重庆一家七口误食蘑菇中毒 60岁老人住进ICU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最美央视才女,甩掉孙红雷嫁给张嘉益

财经要闻

起底多校“发臭午餐”供应商绿捷

科技要闻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但代工免谈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艺术
教育
家居
本地
公开课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教育要闻

每个教师都成为10至15名学生的成长导师,这里的学生“人人都有被关爱的感觉”

家居要闻

多维交集 简意雅情结合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谁懂!在天下第一关拍到史诗感大片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