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10款代表性单品与四大维度分析,
巴黎世家的真相,不是
只坑有钱人”那么简单。
引言
巴黎世家(Balenciaga),这个在时装史上曾以其创始人Cristóbal Balenciaga的精湛剪裁和革命性廓形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法国时装屋,近年来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频繁闯入公众视野。在创意总监Demna Gvasalia(下文简称Demna)的掌舵下,它不再仅仅是高级时装的代名词,反而成了一个不断引爆社交媒体的“话题制造机”。从售价上万、状若报废的“破烂”运动鞋,到将黑色垃圾袋原样复制的皮革手袋,每一次新品发布,都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挑战着传统审美,也拨动着消费市场的敏感神经。
它究竟是引领未来的时尚先锋,以前瞻性的视野解构并重塑着时装的定义?还是一个深谙流量密码、不惜牺牲品牌百年积淀的营销小丑?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设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与商业逻辑?
自2015年接手以来,Demna将巴黎世家从一个经典、优雅的品牌,彻底转向了充满解构主义、街头气息和日常荒诞感的全新航道。这种剧烈的风格转变,为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和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关注度,但同时也引发了持续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评价。
本文选取巴黎世家最具争议的10款设计作为案例,对其深度剖析,试图探寻这些现象级设计背后的文化意义、商业策略,及其对当代时尚的深刻启示。
理论框架:解读Demna的“四把利剑”
要理解Demna治下的巴黎世家,我们必须先掌握他用以颠覆时尚界的四套核心理论武器。
- 丑陋美学与日常主义 (Ugly Aesthetics & Everydayism)
“丑陋美学”并非真的推崇丑,而是一种 反叛策略 。它故意运用不完美、怪诞、甚至令人不适的元素,来挑战主流审美中对于“美”的狭隘定义。而“日常主义”则是将目光投向我们生活中 最平凡、最不起眼的物品 ——宜家购物袋、薯片包装、一次性塑料袋——通过设计的挪用和材质的转换,将它们“点石成金”,变为昂贵的奢侈品。 这种手法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何为“价值”。
- 界限的模糊 (Blurring Boundaries)
Demna系统性地打破了奢侈品与日常用品、高级定制与街头文化、艺术表达与商业运作之间的传统壁垒。他让售价数万的时装看起来像街头流浪汉的衣衫,让最普通不过的Crocs洞洞鞋登上高跟鞋的殿堂。这种模糊化,解构了奢侈品传统的稀缺性和排他性,反映了后现代文化中对一切等级森严体系的反叛精神。
- 流量的密码 (The Code of Traffic)
在社交媒体主导话语权的今天,争议本身就是一种高效且廉价的“流量”。Demna深谙此道。每一个匪夷所思的设计,都像一枚投入舆论湖泊的深水炸弹,瞬间激起涟漪,引发公众的猎奇、围观、讨论甚至谩骂。这种“以争议换流量”的模式,让巴黎世家始终保持在话题中心,其曝光度远超传统广告所能企及的范畴。
- 消费主义反讽与社会评论 (Consumerism Irony & Social Commentary)
这或许是Demna设计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层。当一个垃圾袋被标价上万,一件破烂的T恤成为富人追捧的潮物时,这究竟是对消费者的愚弄,还是一种辛辣的社会评论?Demna似乎在用这些荒诞的设计,向我们提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我们购买的究竟是物品本身,还是品牌光环?奢侈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Demna最擅长的手法,莫过于将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品,通过一次“奢侈品化”的洗礼,变成令人咋舌的高价单品。这不仅是设计的挪用,更是一场关于价值的社会实验。
案例分析:宜家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垃圾袋包、薯片袋手拿包

图注:售价2145美元的Arena Extra-Large Shopper Tote Bag与售价0.99美元的宜家Frakta购物袋。
2017年推出的蓝色Arena托特包,堪称这一手法的开山之作。它在外观、颜色、尺寸上与瑞典家居巨头宜家的蓝色购物袋Frakta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材质从廉价的聚丙烯换成了高级小羊皮,价格也从0.99美元飙升至2145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将超市中最常见的一次性塑料袋变为小牛皮手袋,将家家户户都有的黑色垃圾袋变成售价1790美元的“Trash Pouch”,以及将乐事薯片包装袋几乎1:1复刻为皮革手拿包。

图注:售价1790美元的“Trash Pouch”,挑战着人们对奢侈与废弃的认知边界。
这些设计将“日常主义”推向了极致。它们粗暴地抹除了奢侈品与日用品之间的物理鸿沟,迫使人们直面一个核心问题:物品的价值究竟是由其功能、材质决定,还是由其附着的品牌标签和符号意义决定?Demna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拷问着整个消费体系。
在中国市场,这类设计引发了极为广泛的讨论,其中最核心的关键词便是“智商税”。在许多中国消费者的传统价值观里,一件商品的价格应当与其材料成本、工艺难度和实用价值强相关。当一个外观与几毛钱垃圾袋无异的包要价上万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无法理解”、“品牌疯了”或是“这纯粹是在收割有钱人的智商税”。这种反应,恰恰反映了东方传统实用主义价值观与Demna所代表的西方后现代、观念性时尚之间的剧烈碰撞。然而,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争议和不解,让巴黎世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无可比拟的话题度,每一次都成功“出圈”,引发全民热议。

图注:将快消品包装转化为奢侈品手拿包,是对消费文化的一种波普艺术式评论。

图注:曾经的一次性用品,在奢侈品世界里获得了“永生”。
如果说挪用日常是挑战价值,那么拥抱“破烂”与“残缺”,则是Demna对传统审美标准的正面宣战。
案例分析:破烂运动鞋 (Paris Sneaker)、T恤衬衫 (T-shirt Shirt)

图注:限量发售、售价高达1850美元的“完全摧毁”版Paris Sneaker。
2022年推出的Paris Sneaker,特别是其限量100双的“完全摧毁”(Full Destroyed)版本,将“丑陋美学”推向了顶峰。这双鞋布满了污渍、划痕和破洞,看起来就像刚从垃圾填埋场里刨出来的一样。然而,它的售价却高达1850美元。同样怪诞的还有2018年推出的T-shirt Shirt——一件将T恤缝在衬衫前面的服装,售价1290美元。穿着它时,前面的T恤毫无用处地悬挂着,彻底颠覆了服装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图注:将两件衣服粗暴拼接,创造出功能错位的“T恤衬衫”。
这些设计显然不是为了“好看”或“实穿”。它们更像是一种时尚宣言。Paris Sneaker的破烂,可以被解读为对快时尚“穿完就扔”文化的无声抗议,暗示“穿到烂”才是真正的环保。同时,它也隐含着对阶级着装规范的辛辣讽刺:当褴褛和破旧成为一种需要高价购买的时尚时,富人便可以安全地、暂时地“体验”和“扮演”贫穷的表象,而无需承受贫穷的真正苦难。
在中国,这类设计被网友戏谑地称为“乞丐风”或“垃圾佬风”。“花一万多块钱,买一双看起来像我爷爷穿了三十年的鞋”,这种评论背后,是中国大众对于“新”与“体面”的普遍追求。在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后,崭新、洁净、完好无损的物品在中国社会中通常与更好的生活品质、更高的社会地位挂钩。Demna的“破烂”时尚,恰恰与这种集体潜意识背道而驰。然而,这种强烈的文化反差,也让这些设计在中国年轻的、追求个性的潮流圈层中找到了知音。他们将其视为一种反叛符号,一种区别于主流、彰显自己独特审美品味的工具。
联名合作是当代时尚的常见玩法,但在Demna手中,它变成了制造文化冲突和引爆舆论的利器。
案例分析:Crocs联名高跟鞋、泰迪熊手提包(争议广告)

图注:将以舒适著称的Crocs洞洞鞋与象征优雅的高跟鞋结合,制造出矛盾的混合体。
与Crocs的合作堪称典范。这个以舒适、居家甚至有点“土气”著称的品牌,与代表高级时装的巴黎世家结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从最初的松糕鞋版本到后来的高跟鞋、雨靴版本,每一次都引发了社交媒体的狂欢和争议。这不仅是流量的胜利,更是对时尚分类学的挑战,它模糊了高级与低级、优雅与随意的界限,宣称“万物皆可时尚”。
然而,当这种文化符号的碰撞越过某个临界点时,便会引发巨大的危机。2022年底的泰迪熊手提包广告事件,便是最惨痛的教训。广告中,儿童模特手持着被穿上BDSM风格束缚带的泰迪熊包,画面背景中还隐晦地出现了关于儿童的不当案件,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公关危机。

图注:因涉及不当暗示而引发全球性危机的泰迪熊包广告。
此次事件让许多原本对巴黎世家持观望甚至欣赏态度的中国消费者,也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和愤怒,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这让人联想到巴黎世家在中国市场的另一次“翻车”——2020年的七夕“土味”广告。广告中,品牌使用了大红大绿的背景、乡村影楼式的特效以及在包上印制的“我爱你”、“你爱我”等粗暴直白的汉字。本意是想接地气、迎合中国消费者,结果却因审美偏差和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被群嘲为“土味”、“敷衍”,被认为是对中国消费者审美的不尊重。

图注:土味广告。
从七夕广告的“水土不服”,到泰迪熊广告的全球性危机,再追溯到更早的2018年巴黎春天百货排队事件(该事件中,一名中国女性消费者在排队购买巴黎世家产品时与插队的外国人发生争执,却遭到保安的粗暴对待),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巴黎世家在追求前卫和争议的同时,在文化敏感度、伦理道德底线以及对特定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尊重和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短板。品牌享受着争议带来的流量红利,也必须承受越界后带来的巨大反噬。
在配饰领域,Demna更是将“荒诞”发挥到了极致,他将日常物品的功能性完全剥离,使其成为纯粹的、昂贵的装饰符号。
案例分析:鞋带耳环 (Shoelace Earring)、毛巾裙 (Towel Skirt)

图注:售价250美元的鞋带耳环,将功能性物品彻底符号化。
2022年,巴黎世家推出了一款由真实鞋带系成的蝴蝶结耳环,售价250美元。2023年,又在秀场上展示了一条看起来与普通浴巾无异的“毛巾裙”,售价925美元。这些设计将“无用化”推向了高潮。鞋带失去了固定鞋子的功能,毛巾也失去了擦拭身体的功能,它们被抽离了原有的语境,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戏谑的时尚姿态。

图注:售价925美元的毛巾裙,上演了一场时尚的荒诞剧。
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对现代社会过度强调实用主义的一种嘲讽。在一个一切都讲求功能、效率和性价比的时代,Demna用这些“无用之物”提醒我们,时尚可以是非理性的,可以是为了表达而表达,为了好玩而好玩。它通过极致的荒谬感来吸引注意力,传递一种“反实用主义”的精英态度。然而,当这种“无用”与高昂的价格挂钩时,它又回到了那个经典的反讽命题:你是否愿意为这个“玩笑”或“概念”支付真金白银?你的购买行为,究竟是在参与这场行为艺术,还是最终被其俘获?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巴黎世家,究竟是时尚先锋,还是营销怪咖?
答案或许是,两者皆是,且互为因果。
Demna Gvasalia领导下的巴黎世家,绝非简单的“求怪求丑”。他的设计是一套复杂的、多层次的操作系统,融合了对后现代文化的深刻洞察、对传统时尚体系的彻底解构、对社交媒体流量法则的精准操盘,以及对消费社会种种病态的辛辣反讽。这些设计,早已超越了物理产品的范畴,它们是文化事件、是社交货币、是精心策划的商业策略与行为艺术的混合体。
Demna的设计哲学,预示了未来时尚的一种可能走向:概念性、话题性和争议性,在某种程度上正成为衡量时尚成功的新标准。在一个人人都能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观点、人人都可以成为时尚评论员的时代,能够激发讨论的时尚,或许比仅仅“好看”的时尚更有生命力。
*本文由MOE大模型辅助完成。图片创意ChatGPT、豆包、Comfyui。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