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赵小乐: 转学第一天, 我被女生骂“不要脸”

0
分享至



赵小乐,1954年生人,西安市69级初中生,毕业后分配西安果品罐头厂当工人。写过一些小短文,发表在西安纸媒。

原题

转学第一天

——记上世纪六十年代

西安小学生的男女界限

作者:赵小乐

和现在的青少年提起男女界线,许多人不理解。但若和上世纪长大的中老年人聊起,往往都还记忆犹新,还能讲出许多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趣事。

那是1964年9月初,开学已经一周了,我却仍在家里焦急的等待——这一年我要从老家陕西城固转到西安工作的母亲身边上学,手续却迟迟没有办好,我在家度日如年。

终于,手续寄来了,当天下午,大人领着我到莲湖区青年路小学报到。当时还没有借读费一说,不过好像也托人打了招呼。

接待我们的是教导处金主任,一个老笑眯眯的胖老头,可惜我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只记得他在文革中曾早早被揪斗。

我顺顺当当被安排在四年级乙班,当时我刚过9岁,个子很低,自然被指定在第一排。第二天一早,我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开始了我转学后的新生活。

上午,都是主课,平安无事。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一位老年女教师提着样本小黑板走进教室。她简单讲一讲写小楷的要领和要求后,就布置了作业,并要求下课时交作业。

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开始写字。忽然,我身后一个女生举手报告:“老师,我没带毛笔。”原来,西安和城固学校要求不一样,陕南那边除一年级用铅笔,二年级以后都用毛笔,而西安则是用钢笔、原子笔(圆珠笔)或蘸水笔(比较便宜却不方便,现已绝迹),平时若无写字课,是不用带毛笔墨盒的。

我转学第一天并不知道,仍带着全套家当,倒也歪打正着。刚好,我的文具盒里还有一支备用毛笔,我立即举手:“老师,我还有一支。”说着,转过身把毛笔给斜后方的她递过去。当时我满心高兴,想着主动帮助同学肯定能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感谢。可结果呢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我话音刚落,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响起一片哄堂大笑,我递出去的毛笔对方不仅没有接,反而急红了脸,连眼泪都要下来了。最想不到是,她的嘴张了几次后最终说的不是谢谢你,而是“不要脸!”。

这当头一棒真把我打傻了,我学雷锋主动帮助你怎么还成了不要脸?伸出去的手也不知道缩回来。

这时,老师走过来,一边接过毛笔一边拍拍我,让我专心写字,一边批评大家不许笑了。最后,那个女生还是没有用我的毛笔。

转学第一天碰了这么个大钉子,给我印象太深了,好心做好事为什么还挨骂挨嘲笑?我当时怎么都搞不懂。后来慢慢才知道,西安的小学风气和陕南不一样,我是无意中碰了“男女界线”这个“高压电”。

我在陕南时,同学之间真是两小无猜,大家在一起玩,说说笑笑,彼此很友好,根本不知“男女界线”为何物。如果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发生矛盾,同学们会不分男女,一致站在有理的一方,而绝不会出现男生支持男生、女生支持女生的情况。

而西安则大不一样,才四年级的小学生男女界线就已经非常明确。男女生之间一般是不说话的,更不会有物质上的往来,许多课桌和凳子上都有笔画的或刀刻的“三八线”,一方若有超越,另一方立即给予打击是天经地义的事(当然多是男生)。下课后,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如果某男生和某女生发生冲突,无论对错,男生必然支持男生,女生必然支持女生。特别要紧的是如果那个男生对某个女生友好了一点,男女双方必然受到全班男女生一致的嘲笑。

这样说来,那天那位女生的过激反应也是事出有因,而我做好事却犯了天条,挨骂也是自找。不过有一点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这大城市的学生为啥比小县城的学生还封建?

从那天以后,我对女生们也毫无好感,轻易不敢搭理。后来我当了班干部,除了和其他女班干部为工作说话,和其他女生仍很少说话。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中学,直到工作后才逐渐消失。但到如今,我和女士说话仍比较谨慎,应该也是那个时代的后遗症吧。

第一次挣钱

上个世纪60年代,物价低工资也低。我上小学一学期学杂费加书本费才3元多,就这3元多钱,每次开学时也总有不少学生申请减免。那时,一个大人工作挣个几十元钱却要养活十来口人的家庭多的是,当时西安最低生活费标准是8元。钱少,自然小孩们得到零花钱的机会更少。

我家小孩不多,两个大人都工作,人均收入有20元,在当时应该算小康吧,就这我想有点零花钱也很难,偶然家长给个1毛钱,还不知道要在口袋里捂多长时间才舍得花出去。可以说那时候钱对小孩子是很稀罕的。

穷则思变,一些同学课余拾破烂,挂坡,竟也小有收获。而我家家教颇严,对这类事是想也别想。然而,有一天无意中我竟挣来了5分钱,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挣钱。

那是1964年初夏的一天,学校上午组织去北郊参观,回来路上我掉队了。当我独自走到北关铁路吊桥时,已经时近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当头照着,大街上静悄悄,人和车都很少。

忽然,我看见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头,拉了满满一架子车煤,正艰难地朝前挪,北门外是个慢上坡,一架子车煤装满要一千五六百斤,只见老头俯下身子低着头,车袢紧紧地勒进赤裸的肩膀,豆大的汗珠在脊背上来回滚动。这一带平时有不少挂坡的,但此时居然没有一个,可能正是午饭时间吧。

看见老头拉车艰难,我第一反应就是快去帮忙。可刚要伸手,一看身上穿的是平时舍不得穿的白队服,又犹豫了。

老头听见后面有人,就回过头用期盼的眼光望着我说:“孩,帮一把吧。”我正犹豫,忽然想到雷锋,啊,成天说学习雷锋,关键时刻却怕弄脏衣服,我“狠斗私字一闪念”,马上把袖子挽挽,一低头两手抓住车后帮,用劲推起来。

别看我人小,加上这点力气,车子明显快了。我用力太猛,很快心跳气喘,我猛吸一口气,继续拼尽全力推,老头高兴地连声好好。这段路不算长,但今天怎么这么长?怎么还不到?就在我力气用尽,已经头昏恶心时,车子终于进了北门里。北大街路平了,推着也轻松了,到糖坊街口,老头边说好啦好啦不推啦,边抬起车把慢慢把车停下来。这时我已是满头大汗,刚想用手擦擦,一看黑手就算了,只是把头摔摔,我朝老头笑笑,正准备离去,老头忽然叫我,“孩,过来。”我不明白他啥意思,就走上前去。

只见老头从裤兜里摸出一个5分硬币,一把塞到我手里,“孩,去买个冰棍吧。”我一下愣了,咱学雷锋还能要人钱?待我反应过来,要把钱还给他时,老头已经把车子拉起,他挥挥手去吧去吧,看见黑手挥来,我不由自主后退一步。

看着车子远去,我心里像打翻了调料瓶,唉,今天这闹的啥事呀,学雷锋怎么能收人钱?要算挂坡5分也不对呀,至少应该1毛呀。不过,有5分钱也不错,拿它干啥呢?

当时我又渴又饿,真想去买个奶油冰棍解解馋,要不买个豆沙冰棍还能找回1分,可我没有买,因为家长说过,有钱也不要买零嘴。我朝前走到曹家巷口水站,那时水龙头不锁,我美美灌了一肚子凉水,再洗洗手和脸,才回家去。

这5分钱真在我口袋里捂了很长时间,后来还是花掉了。我用它看了4本小人书,3本薄的1本1分,1本厚的要2分,那是1本200多页的苏联反特故事连环画。

青年路小学盖大楼记

上个世纪60年代,西安城内楼房很少,站在城墙上看过去,到处都是黑压压的瓦房顶。就说北大街吧,从钟楼到北门只有邮电大楼、电报大楼、通济坊和建工局一共4座大楼。城内小学有大楼的更少。孩子们偶尔上个大楼非常稀罕,我记得我去个钟楼书店、中山大楼都要反复上下跑几次才过瘾,偶有在楼上凭栏远眺的机会,总是久久不愿离去。

大概在1964年底我上五年级时,我所上的莲湖区青年路小学忽然传来一个好消息:上级决定要给学校盖座教学大楼。青年路小学是个老学校,也是重点学校,当时据说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学校有一千多学生,我的校徽号已是1322号。人多校舍也紧张,低年级要开二部制(半日上课,半日在家组成小组自习)。知道消息全校师生都很高兴,大家行动很快,几天时间就调整好教室,腾空需要拆的房子,并将大门从青年路改到现在的立新街上。

盖大楼首先挖地基,虽然只是三层楼,大开挖地基却有三四米深,个别地方有七八米深,那地方以前可能是渗井,要挖到见水,那时地下水也浅。当时全靠人工,就靠镢头、铁锨挖,挖出的土用架子车就近拉到学校东操场,那里原本是个低坑,这下刚好基本填平。该打地基了,大面积地基是三合土,黄土和石灰是马车和架子车拉来的,拌均摊平后用电动蛙式打夯机夯实。

我们课后常常围着地基坑,呆呆地看着打夯机一跳一跳地将地基砸实拍光,那时孩子们能玩能见的东西太少了,这么一个小机器也让我们百看不厌。那些见水的深地基坑填砖头渣,再用八人拉的大木夯砸实。我现在还依稀记得工人们打夯的号子,“大木夯吆嗨吆,四个角吆嗨哟,拉起个了呀嗨哟,用点劲吆嗨哟······”。我们也为盖大楼出了力,填地基坑的砖头渣,就是老师领着我们高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收集旧砖砸的。

那时盖楼和现在不太一样,要早早地采购回建筑材料,校园里到处堆满了砖头、沙子、钢筋、木材······搞得我们体育课都没法上,但大家谁也没意见。许多楼板都堆到校外马路的人行道上,那时的预制板和现在的预制板也不太一样,比现在的厚一点,里面的孔是方的。

地基终于打好了,开始盖楼了,又拉来了一台搅拌机、一台卷扬机和一台电锯,这就是当时盖楼的全部机械。由于主要靠人工,木门窗也是现场制作,楼盖的很慢。那时盖楼脚手架不用绿纱围,盖多高一目了然。我们放学后,经常呆在学校不走,看工人们干活。那时我最羡慕的是开卷扬机的工人,觉得他最牛气,心想长大后能干这活最有意思。

盖了一年多,大楼终于交工,我们欢天喜地要搬新教室了。大楼每层四个教室,三层一共12个教室,西头还有教师办公室、厕所(没有用过)。新教室怎么分呢,学校计划是高年级在上,低年级在下,我们六年级自然上三楼。但六年级有五个班,按次序分戊班就要在二楼。当时的心态从学生到老师人人都想上高楼,戊班提出乙班(我们班)有一名叫梅锋的同学腿有残疾(需拄双拐),要照顾他,要我们班到二楼。

班主任在班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全班同学都炸了,教室里一片喧哗,人人气愤填膺,可人家说的也在理,别人还真不好驳。结果呢,反应最强烈的还是梅锋同学本人,他急红了脸,第一次在同学面前掉下眼泪,他当众大声地说我上楼没问题,我也想上三楼。他的话赢得全班同学掌声。

老师立即去找领导,最后,我们班如愿以偿分到三楼,梅锋也成了班上的英雄。当我们坐进窗明几净的新教室,心里哪个美呀,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乐极生悲,搬进新楼第二天放学时,我们班于鹏同学下楼时高兴的一跃而下,头碰到横梁,一下子流了好多血,缝了十多针,闹得学校赶快对各班进行安全教育,强调不能在楼上跳跃打闹。

“腿床”

1966年文革大串连时,我刚12岁,人也特瘦小,才1.35米高,54斤重。当时从报纸上、电影里(当时电影院循环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电影,不仅不收票不清场,还用大喇叭把电影声音放到大街上)看到毛主席一次次在北京接见红卫兵,真羡慕死人了,我盼望着有朝一日我也能去北京见毛主席。终于,一位当中学老师的远亲知道我的愿望后,在他去北京串联时就叫上了我,十一月的一天,我高高兴兴戴上个红小兵袖章,在西安站车库,从车窗里爬上了一列开往北京的专列。

火车上人真多呀!都是要去北京见毛主席的红卫兵.车厢内有五层人,行李架,椅子背,窗口小桌子上都坐上了人。两人的短椅坐三人,三人长椅坐四人。我们上去的晚,就只能站着。那时车厢人之多现在的人难以想象,即使你站着睡着了,也倒不了,别人早已把你挤住了。

车厢人虽然很多,但秩序很好,大家都要去看毛主席吗,彼此也很友善.等了好久,火车终于开动了,车厢里一片欢呼,车厢两头还互相拉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歌声此起彼伏,真是一路歌声一路行。

火车走走停停,走了三天两夜,这三天好像我没吃没喝,也没上厕所(厕所里也早已挤满了人)。记得有人要小便,就把搪瓷缸子塞进裤腰,然后从车窗倒出去……当时我有这下能见毛主席了这个信念支撑,一点都不觉渴和饿(也是冬天不出汗),只是站久了,真是太困了。

第一夜我困得不行了,亲戚让我钻到长椅底下睡一会,太困了,钻进去就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我又被污浊的空气憋醒来了,车厢里人太多,下边氧气严重不足,我急忙朝外钻,可人腿密密麻麻,刚拨开这只腿,那只腿又站过来。啊!我急死了,头都要憋炸了,我带着哭腔,一边喊着快让我出去,一边直接用头顶人们的腿,终于钻出来了,我大口呼着气,这下再困也不敢朝下钻了。(多年后,我还数次钻过车椅底,只要车厢人不太多,在底下睡觉还是挺好的。)

又一个夜晚来临,我站着站着就睡着了。忽然,有人把我摇醒,是我临近长椅上坐着的一个大哥哥,他说:“小家伙,来这儿睡一会儿。”说着指了指他的腿。这我怎么好意思呢,这时,他椅子上和对面椅子上一共坐着8个大哥哥大姐姐,也七嘴八舌说:“来吧,来吧!”并一起将腿并齐伸平,形成了一张平坦的“人腿床”,我还在推辞,那位大哥哥一把把我拉上来,按倒在腿上。啊!站了那么久,这下能躺平伸直腰,真幸福!

在这温暖的“腿床”上,没过一分钟,我就睡着了。不知睡了几个钟头,我突然醒来,就赶快从大家腿上下来,这一觉睡得真舒服,真解乏,人一下子有了精神。我感激得望着那几位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有的醒着,有的眯着眼睛睡着了,但为了我,他们连续几个小时保持着腿一动不动。天亮了,北京到了。后来,我终于见到毛主席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睡过了多少种床,木床、铁床、架子床、土炕、地铺、席梦思,但最难忘的还是这张“腿床”。我寻思着,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其他人也享受过这种特殊待遇。每想起这件事,时时就会提醒我,在别人困难时,能帮就要帮一把,这也成了我做人的原则!

1969年春天那场雪

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吧?这几年西安下场雪也成了件久盼的高兴事。只有今年例外,从元月11日下起,断断续续要下到月底。据说这是50多年来最大一场雪。但在政府组织下,经过环卫工人和市民的努力,市区道路基本没有积雪,交通和市民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这和前些年的情况大相径庭。在我记忆中,西安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气温似乎比现在冷,哪个冬天不下几场雪?房檐下常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溜子,若雪后不晴,满街道积雪一两周不化也是常事。但给我印象最深,还是1969年春天那场雪。

那是在3月2日中苏珍宝岛第一仗后,全国人都上街游行了,到处贴满了打倒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标语。刚游行完,一场突来的倒春寒带来了漫天鹅毛大雪,雪下的急,下的猛,很快积雪就在20厘米以上。那时,文革中新生的革委会'正忙着抓“大事”,谁还管扫雪、铲雪。后来,雪虽停了,但天一直阴着,气温极低,雪一点都不化,到处一片白茫茫。那时汽车很少,大街上的雪被少量汽车压过,平平展展,因为没融化,不结冰也就不太滑。大雪肯定给上班的大人们带来许多不便,却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当时,我等是刚刚升入中学的半大孩子。那时的学校生活叫现在的孩子们无法想象。学校刚复课,学生们在校没发书,大量时间用来学习毛选、搞大批判、斗私批修或学工、学农、挖防空洞……几乎不上文化课,更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们晚上没事,就是一个字“玩”,两个字“穷玩”。那时一般家庭别说电视机,收音机也不多见,报刊、书籍也属稀缺,孩子们在一起玩,也只能聊聊天,瞎转悠。

我平时爱去莲湖路一位同学家。那年他家有一个从新疆躲武斗来西安借读的男孩叫维维(当时可没有借读费一说),他比我们小两岁,个子不高很机灵。这次见雪积存得这么好,他就做了一双新疆小孩玩的滑雪板,来教大家玩。

滑雪板是用薄木板锯成和鞋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再在木板底固定两根8号铁丝,(将铁丝两头弯上去反扣进木板)再用绳子绑在鞋上,绑法也有讲究,要反复交叉才能绑紧。维维绑上滑雪板,只见他手背后,脚一蹬,就在雪地上飞快地滑起来,他的姿势和现在的轮滑很想,速度也很快。忽然,他两腿一交叉,就能来个急刹车,一高兴还能来个原地180度掉头,动作十分潇洒。这一下把大家都“震”了。

心动不如行动,大家一起动手,很快10来个伙伴人人都有了滑雪板。当下大家都绑上,就在莲湖路上玩起来。刚开始,穿上滑雪板后,脚根本不听指挥,腰一伸直就是一个屁股蹲,好在维维这个教练很热心,一遍遍的示范,手拉手的辅导,当天晚上多数人都能滑起来了,大家真开心,一直玩到深夜12点多才回家。

第二天晚上,大家又早早凑在一起,又练了一晚上,大家基本滑得都可以了。这下活动范围就大了,有的人沿西五路一口气滑到革命公园,在那里滑雪板引起当地小孩注意,见他们围上来,似乎不太友好,一声:“走!”赶快就溜,在雪地上他们跑还真追不上。

那时汽车不多,大街上的积雪至少保存了两周,那两周大家玩得真开心。随着滑雪技术的普遍提高,大家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钟楼、北门、玉祥门都不在话下。本人胆小,只敢在慢行道上滑,胆大者在快车道上滑的飞快,更有胆正者,手抓着电车尾部,蹲下一直抓着滑到大庆路。

天渐渐回暖,雪渐渐融化,晚上再上冻就比较讨厌,一是冰面太滑,二是碰上冰疙瘩准跌跤。最讨厌还是带有防滑链的汽车,他们开过之后雪面就被破坏,很难再滑。

雪终于化了,我们只好收好滑雪板,等待来年。应该说维维可能是将滑雪板引进西安的第一人。后来,我曾见到西安别处小孩也有玩类似滑雪板的,但可能做法或绑法不得窍,似乎只能在雪面上蹒跚,滑不起来。

1970年后,大家参加工作各奔东西,就再没机会聚在一起滑雪玩了。我在工厂时,还曾做过一双滑雪板,晚上又到马路上去“聊发少年狂”,不过,独自一人没有伙伴,也就减了很多乐趣,滑了两次也就在没有兴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费德勒:考虑和纳达尔举行“费纳”巡回表演赛,最近一直在打球!

费德勒:考虑和纳达尔举行“费纳”巡回表演赛,最近一直在打球!

网球之家
2025-09-19 10:47:21
远超欧美!中国造出全球首台相控阵CT,成像清晰度堪比解剖

远超欧美!中国造出全球首台相控阵CT,成像清晰度堪比解剖

策略述
2025-09-12 15:46:15
汪峰也没想到,官宣恋情才1年,森林北竟走上了和章子怡一样的路

汪峰也没想到,官宣恋情才1年,森林北竟走上了和章子怡一样的路

小娱乐悠悠
2025-09-19 10:04:20
iPhone17系列正式发售,苹果三里屯零售店清晨大排长龙,员工在门口倒数迎接顾客,iPhoneAir未在零售店展出

iPhone17系列正式发售,苹果三里屯零售店清晨大排长龙,员工在门口倒数迎接顾客,iPhoneAir未在零售店展出

鲁中晨报
2025-09-19 09:48:03
奉劝奔五奔六的70后,在外面混得再不好,也不要回老家发展

奉劝奔五奔六的70后,在外面混得再不好,也不要回老家发展

小马达情感故事
2025-09-18 18:45:03
恒大“最大债主”,遭遇致命一击

恒大“最大债主”,遭遇致命一击

快刀财经
2025-09-18 22:44:05
清朝灭亡后,李莲英姐姐才敢说出实情:慈禧其实不是病死的!

清朝灭亡后,李莲英姐姐才敢说出实情:慈禧其实不是病死的!

蜉蝣说
2025-09-16 11:23:23
计谋得逞!哈里王子已回加州,梅根兴奋晒图炫耀战绩,她又赢了

计谋得逞!哈里王子已回加州,梅根兴奋晒图炫耀战绩,她又赢了

老吴教育课堂
2025-09-19 09:34:14
俄媒:法国、乌克兰等14国反对俄罗斯解禁,希腊等7国支持解禁

俄媒:法国、乌克兰等14国反对俄罗斯解禁,希腊等7国支持解禁

直播吧
2025-09-18 13:00:03
偷情发生关系时,女性为何主动要男人说一些“下流话”?

偷情发生关系时,女性为何主动要男人说一些“下流话”?

文雅笔墨
2025-09-17 01:04:38
恭喜大连英博!恭喜辽宁铁人!恭喜辽篮,辽宁3队一数据名列前茅

恭喜大连英博!恭喜辽宁铁人!恭喜辽篮,辽宁3队一数据名列前茅

璞玉话体坛
2025-09-19 09:33:58
高速能跑140km/小时?网传新政引热议

高速能跑140km/小时?网传新政引热议

大象新闻
2025-09-16 12:47:03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2个症状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2个症状

宝哥精彩赛事
2025-09-10 16:48:27
65岁大爷退休金被人冒领半年,老头没找麻烦直接贷款,对方急眼了

65岁大爷退休金被人冒领半年,老头没找麻烦直接贷款,对方急眼了

涛哥讲堂
2025-09-08 10:36:08
新中国第一代高级干部名单大全,收藏!

新中国第一代高级干部名单大全,收藏!

霹雳炮
2025-09-13 22:02:41
重庆南岸迎龙商贸城:商户憧憬梦碎了!现状与破局建议来了

重庆南岸迎龙商贸城:商户憧憬梦碎了!现状与破局建议来了

特特农村生活
2025-09-19 08:30:31
曾率海港问鼎中超!59岁名帅宣布竞聘国足主帅:我履历+能力符合

曾率海港问鼎中超!59岁名帅宣布竞聘国足主帅:我履历+能力符合

我爱英超
2025-09-18 21:59:40
19岁美女在沈阳被判死刑,行刑前突然大喊:我有冤屈我要验身

19岁美女在沈阳被判死刑,行刑前突然大喊:我有冤屈我要验身

罪案洞察者
2025-02-24 14:03:18
“新疆棉”事件5年后,那个丑态百出的“反华妖女”,如今怎样了

“新疆棉”事件5年后,那个丑态百出的“反华妖女”,如今怎样了

博览历史
2025-09-10 20:25:07
美军慌了!中国JY-27雷达开机探测:委内瑞拉锁定1架F-35隐身战机

美军慌了!中国JY-27雷达开机探测:委内瑞拉锁定1架F-35隐身战机

荣亭小吏
2025-09-18 16:16:56
2025-09-19 11:36:49
霹雳炮 incentive-icons
霹雳炮
霹雳炮
3129文章数 920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中考语文命题病历:第1例|2012年北京卷说明文——诊断:事实错误

头条要闻

加沙停火草案被美国一票否决 中国大使发出"灵魂三问"

头条要闻

加沙停火草案被美国一票否决 中国大使发出"灵魂三问"

体育要闻

30队今夏花钱排名:雷霆超8亿 勇士零花费

娱乐要闻

关晓彤生日 仅闫妮和化妆师撑场祝福?

财经要闻

青海一"矿霸"非法填埋万吨危废

科技要闻

黄仁勋亲口确认:正评估英特尔代工

汽车要闻

理想i6不搞虚的,9月26日上市/第二天开始交付

态度原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亲子
公开课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秋冬穿对红黄橙,温暖又高级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亲子要闻

中国大规模队列研究发文柳叶刀子刊:双亲BMI均会影响孩子出生结局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