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一位奶奶因为经常亲8岁的大孙子,结果把小男孩儿亲进了医院的新闻登上了热搜,而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被称作【亲吻病】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小男孩一开始的症状是发高烧,脖子上还肿了一个鸽子蛋大小的包。家里人以为只是常见的腮腺炎,没太当回事,在家门口的诊所输液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体温还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脾脏肿大的新情况。被送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后才知道,小家伙患病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口腔溃疡的奶奶近期频繁亲吻孩子脸颊,造成病毒感染、这才导致了意外发生。
这种名字听起来特别浪漫的“亲吻病”,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避免呢?
所谓的"亲吻病"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医学上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这种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家族,90%以上的成年人身上都有携带,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病毒携带者"。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当大人亲吻孩子时,特别是嘴对嘴亲吻或者亲吻脸颊,病毒就可能通过口腔黏膜进入孩子体内。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往往会出现持续高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潜伏期通常在9-11天左右。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亲吻病可以自愈,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甚至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会反复强调要避免嘴对嘴亲吻婴幼儿,也不要共用餐具或口对口喂食。
有些人认为小孩子是妈妈生的,所以妈妈怎么亲都是安全的,但这种想法其实也不科学。每个人的口腔菌群都是独特的,妈妈口腔里的细菌和病毒对自己可能无害,但对免疫力低下的宝宝来说可能就是致病源。研究发现,即使是母子之间,过度的亲密接触也可能导致菌群和病毒失衡,增加感染风险。
老一辈喜欢说"过去都是这么带娃的",但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过去的很多育儿方式确实需要更新了。就比如说,以前不知道EB病毒的存在,也不了解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现在有了科学依据,我们就应该用更安全的方式来爱护孩子。
而预防亲吻病其实很简单:避免直接唾液接触,避免嚼碎了东西喂孩子,勤洗手外加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就够了。
如果发现孩子持续高热不退、颈部出现肿块,一定要及时就医。
最后再次提醒: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克制一时的亲昵,换来的是孩子的长久健康,这才是最深沉的爱。就比如说我看到了特别可爱的小朋友,我就会用掐胖脸的方式去表达我的好感。
当然了,被掐的小朋友一般都不会对我有什么好感^_^。
我是李旭,陪您解读科学奥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