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拥有很多武将都想有的传奇的一生,被诸葛亮视为偶像,与人言“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
乐毅是名将之后,先祖乐羊为魏国名将,曾灭中山国,受封灵寿(今河北灵寿)。中山复国再亡于赵后,乐氏成为赵人。乐毅自幼习兵法,才华初显于赵国。赵武灵王死于“沙丘之乱”后,赵国动荡,他避祸奔魏,又因魏王不重用,辗转成为魏使赴燕。
河北灵寿
在魏国作为客卿,乐毅虽未获重用,却得以研究战国纵横外交。他亲历魏国在秦齐夹缝中的挣扎,洞悉“合纵连横”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非信义结盟。这一认知成为其日后构建五国伐齐联盟的思想基础。
战国长城遗址
公元前314年,来到了乐毅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齐国举兵入侵燕国,五十天内攻占燕国全境,制造了“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的国耻。燕昭王继位后,于易水之滨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发出“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的誓言。
黄金台
当乐毅作为魏国使节抵达燕国时,昭王敏锐识别其非凡才能,以最高礼节相待。在郭隗的引荐下,乐毅深感昭王复仇雪耻的诚意与改革图强的决心,毅然放弃魏国官职,接受燕国亚卿之位,走上了人生最辉煌之路
乐毅任亚卿期间,主导了燕国全方位的改革,重振法治,使得法度清明。推行新的人才纳入策略,打破“任人唯亲”世卿制,推行“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吸引剧辛、邹衍等各国人才汇聚黄金台下,为以后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杏坛讲学
燕国军事上也得到了改革:创建“技击军”精锐部队,结合胡服骑射与中原车战优势,并建立军功授爵制,使燕国士兵战斗力极为增强。
校场检兵
前285年乐毅亲赴邯郸说服赵惠文王授相印;派使节联络秦、魏、韩,以“齐暴虐,共分之”为饵,建立五国发齐国的局面。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佩燕赵双相印,统率五国联军与齐军决战济西。此战展现其超凡军事才能:利用齐湣王“掘墓威胁”造成的军心涣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攻势,瓦解齐军斗志。以赵军重装车阵牵制齐军主力,秦军弩兵远程打击,燕魏联军侧翼包抄,发挥多兵种协同优势。济西大捷后,当秦、韩军队撤走时,乐毅力排剧辛“见好就收”的谏言,率燕军孤军深入,直捣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对莒、即墨二城围而不攻,认为“以兵服人不如以德服人”,想通过国力优势自然瓦解抵抗之力。
乐毅伐齐
公元前279年,正当乐毅围困即墨进入第五年时,燕昭王病逝给犹如困兽的齐国带来了转机。继位的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旧怨,这也为田单的反间计提供可乘之机。田单派间谍在燕都散布谣言:“乐毅缓攻二城,实欲收齐人心而南面称王”。当谗言与惠王的猜忌结合,随后派骑劫取代乐毅兵权,召其回朝。乐毅深知“归燕必死”,遂西奔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赐观津之地。这一出走既是对暴政的抗议,也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明哲保身之举。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回看乐毅的一生,少历家国沉浮,得遇燕昭王筑黄金台,拜亚卿而强燕。率五国联军伐齐,半年克七十城,创弱胜强奇迹。治齐以怀柔,废暴政、尊贤士。然昭王崩,惠王中谗夺兵权,毅弃燕奔赵。著《报燕惠王书》明志,成君臣典范。暮年斡旋燕赵,功败垂成而风骨永存,诸葛亮亦自比管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