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源自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
她的一生
仿佛只在两条路上行走
一条是“看病的路”
一条是“看书的路”
而在生命的终点
她选择成为母校的一本“教科书”
——将遗体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
成为该校首位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校友......
2025年6月30日,杭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余峰因病在杭州悄然离世,在至亲含泪的目送中,她按照生前遗愿,被低调、安静地送回母校温州医科大学——那里是她医学梦想的起点,亦是灵魂安放的栖息之所。正如她一生沉潜内敛的品格,最后的告别践行着“不打扰”的哲学。
“两条路”的并行人生:看书与看病
余峰生于1958年11月,1978年,她考入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她在温岭新河人民医院工作数年,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但坐诊时仍深感知识经验不足,就毅然放弃安稳的医院工作继续求学深造,考回母校师从温医大儿科创始人、儿科系首任主任、著名儿科专家黄达枢教授攻读研究生,1987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杭州市中医院儿科工作。
“母亲这辈子,不是在诊室看病,就是在灯下看书。”女儿轻抚着母亲留下的医学笔记,笔记扉页上,一行娟秀的小字清晰如新:“医者之道,始于仁心,精于勤学”——这是余峰在自己的第一堂解剖课上记下的格言。
好学、好思是余峰保持了一生的习惯。成为儿科医生后,她白天平均要接诊逾百名患儿,深夜仍坚持研读最新文献,一边持续不倦地汲取着前人的经典智慧,一边也复盘审视自己经手的医学案例,稳扎稳打地提升专业能力,书架上厚重的儿科学专著被她翻阅得卷了边、泛了黄,也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医学日志。
“常常治愈,偶尔帮助,总是安慰”
余峰性格内敛,少有侃侃而谈的时候,但面对病人,她总是眉目温和、语调轻柔,甚至有许多巧妙的方法减轻孩子的就医恐惧感,并耐心安抚焦虑的家长。
"她的门诊总是患者爆满,挂号几乎每次都是马上满号。"杭州市中医院儿科同事唐亚萍医生回忆,"还常有挂不到号的患者候着要求加号,她都有求必应,说'能多治一个是一个'。"因此,不能及时下班成了余峰生活的常态,即便在休息日或夜间,她也时常回复病患的求助。
患者家属王女士至今仍记得:"十年前我女儿高烧不退,是余医生用中药调理好的。每次复诊,她都会从抽屉里拿出小糖果,轻声细语地哄孩子配合检查。后来我女儿每次路过医院,都要说'去看看余奶奶'。"
患儿小林的妈妈在留言中写道:"余医生看病时总会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用听诊器前会先在自己手心捂热。三年前我儿子哮喘发作,是她连夜调整药方,还特意打电话询问病情变化。"
医院儿科主任柴鸣雷表示:"余峰老师一直是科室临床和科研能力最高的医生,是最温文尔雅、低调的前辈,是无数患儿眼中最温柔的医生奶奶,更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榜样。"
人生终章:以身为教,无声课堂
几年前,余峰被确诊结直肠癌,但在术后,她自觉无碍便坚持重返诊室,在她心中,患者的需要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碰到过好几次病痛发作,她依然强忍不适坚持工作”,丈夫清晰地记得,“她认为工作是良药,工作着是幸福的”。
在生命的尾声,余峰嘱托女儿尽快联系母校,完成遗体捐赠,她说:“学医时,是前辈捐献的遗体教会我救人;现在我可以接过这轮接力棒了。”余峰校友以最彻底的方式完成了对医学事业的最后告白——将自身化作母校的教科书。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媒体的聚焦,恰如余峰生前的行医风格:静默如苔,温润如玉。
她的故事,仍在延续
余峰的名字安静地镌刻在母校解剖楼和人体科学馆的捐献名录中,而她的故事必将铭刻在更多地方:
在那些被她治愈的孩子长大后的温暖记忆里
在医学生初次执起手术刀时的敬畏心中
在温州医科大学"仁肃勤朴,求是奋发"的校训精神深处,永恒回响。
正如她的恩师、著名儿科学家黄达枢教授所言:"良善的医者让我们看见,一位医师如何用一生的静默,诠释最响亮的医者誓言。"
感谢关注瓯越时刻,每天都有精彩本地资讯
▊投诉报料微信:wenzhoushike
大家还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