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礼堂不准用!”
1962年的一天,周总理来东北视察时,冲着当地的工作人员发了好大一通火。原因竟然是他看见了一根“特殊”的柱子。
那么这个礼堂究竟有什么问题,竟然让一向和善的周总理如此大动肝火?
![]()
“考个好成绩”
1949年,毛主席与周总理乘车,离开了我党进行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正式向北平进发。
在出发时,主席笑着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赶考去!”
周总理也同样幽默地回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被退回来……”
![]()
从两位领导人的话中就不难看出,在第一次进京时,他们的心情是壮志踌躇、满怀期待的,但同样也是紧张忐忑的。
毛主席带领着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而作为新中国的“大管家”,周总理自然也希望能守住革命的胜利果实,通过人民的考验。
![]()
于是在进入北平之后,他便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革命年代的艰苦作风。
他一开始进京后,先是搬进了中南海办公厅,在丰泽园居住和办公。主席过来之后,他便又搬到了西花厅。
![]()
这是一间在清朝时期修筑的房子,房顶漏雨,门窗漏风,地面因为都是旧砖而常年潮湿。
由于是临时做的决定,所以周总理搬过去时,整个西花厅还没有翻修。
![]()
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维修,但每次都会被总理拒绝。他说能住人就行,现在百姓的生活还很困难,不要把钱花在我这。
但总理毕竟是忙大事的人,经常住这种又潮又冷的房子,时间久了身体也会出现毛病。
![]()
工作人员心疼他,于是便挑了总理外出的一天,直接带着维修工将房子里里外外进行了一次改造。
他们在砖面上铺上地板,又在早就掉了漆的墙壁上刷上新漆,还将漏风的窗户打得严丝合缝。
除此以外,发了霉的旧地毯、破了洞的沙发也全都换上了新的。
![]()
秘书也考虑到总理会责怪他们自作主张,但他一算账,认为支出并不多,应该符合周总理“尽量节约”的要求。
结果,他们没想到,周总理回来后看到“焕然一新”的房子,不仅没高兴,反而还朝着他们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火。
![]()
当时总理连门都没进,直接气冲冲地离开了,并扬言若是不把东西都搬走,他以后就不回来了。
秘书无奈,只好将新家具都搬走,将屋子换回了原来的模样,总理才回到了西花厅。
![]()
事后,总理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他身为总理应该做好榜样,他的一举一动是会影响很多人的。
若是他任由他们将房子搞得这么好,这样一级一级影响下去怎么得了?
![]()
此后,工作人员们再也没动过屋子里的一桌一椅,平常都是哪里需要维修修哪里。
后来,周总理在这个旧房子住了几十年,一直到他去世。
除了在住房上,周总理在吃食上也非常节俭。
![]()
吃“少”穿“旧”
战争年代过去后,国家的物质条件变好了,但总理的饮食却依旧与革命时一样朴素。
他每餐基本都是两碟素菜,一份汤。而且他吃饭时经常有个习惯,就是每次吃完饭他总是习惯夹起一片菜叶,往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
![]()
在困难的时候,他与毛主席一样坚持不吃猪肉、鸡蛋,顿顿都是窝窝头和玉米粥。
炊事员心疼他的身体,总是劝他:“您工作这么辛苦,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粮了。”
但周总理却态度坚决,他说人民在过苦日子,他也不能忘记人民。
![]()
实际上,总理这种时刻牵挂人民的心情已经维持了大半辈子。
当年陕北遭到封锁时,我军的生活情况也很困难。周总理通宵达旦地工作,营养又一直跟不上,没多久就累出病来了。
![]()
警卫员心疼不已,但他手上又没有钱,只好用自己缝制的四双布鞋,和乡亲们换了一只老母鸡。
结果周总理得知后非要让他将鸡送回去,他严肃地说道,四双布鞋怎么能换来一只鸡呢?这是乡亲们故意给他们的,他们绝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
![]()
随后,他还亲自领着警卫员到乡亲家里登门道了歉,将鸡还了回去。
可以说,周总理对自身的要求如此严格,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他对人民的真切关怀。
到了五六十年代,周总理每次到外地视察时,也都是和大家一样按照标准餐吃饭,从来没搞过特殊。
![]()
即使饭店不愿意收钱,他在离开时也一定会亲自付清钱和粮票。
并且不管是工作还是一般的人情往来,周总理也从来不收礼。
有一次,福州军区副司令龙飞虎,因为非常想念周总理这位老领导,专门托人送了一筐桔子过来。
![]()
东西从南运到北不容易,况且再运回去也烂了,周总理想了想后便留下了。然后他又按照每筐25块钱的价格给对方寄了钱回去。
后来龙飞虎再送一些土特产过来,周总理推脱不掉,也会按照市场价给他钱,甚至更多。
![]()
工作人员不解,他便解释说,自己多付钱,他以后就不会送东西过来了。
果然,在送了两次后,龙飞虎再也不送东西了。平时想念老领导了,他也只是写写信问候一下对方。
除了吃、住外,总理在穿衣上也非常节俭。
![]()
在他担任总理二十多年期间,只有两双皮鞋,一双凉鞋。哪双坏了需要修,他就穿另一双。三双鞋,脚底脚掌换了无数次,他却一双也不舍得扔。
衣服也同样如此。周总理在外,总是一身整齐的中山装,但其实那件衣服的领口和袖口已经不知道换过多少次了。
![]()
因为衬衫穿在里面,只露出一个领子,所以衣服破旧时,总理便会换上备用衣领,其他地方就打上补丁。
有一次,总理访问埃及,我国驻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负责帮他洗衣服。
![]()
当她见到总理穿如此破旧的衣服后,直接向卫士长发了火:“这种旧衣服,我们使馆的工作人员都不穿了,你们怎么能让总理穿这种衣服?太不像话了!”
卫士长听了她的话后,苦笑道,难道我们不想给总理做新衣服吗,可你能说动总理吗?
![]()
徐克立听后便直接买了三件衬衫,给总理送了过去。结果,总理果然不收,并说衣服虽然破一点儿,但也能穿嘛。
最后还是卫士长代他收下了,但总理却始终也没有穿过。
除了这些日常小事外,总理在大事上也有着非常明确的底线。
![]()
“这里不能用”
建国后,国家百废待兴,一些地方和部门想修建大的馆所,用来招待外宾。
但总理对他们送上来的文件却迟迟不批,他对秘书说,签个字很容易,可那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应该花在刀刃上,他提笔千斤重。
![]()
大家也都知道总理的态度,所以有着地方会先修缮礼堂,等总理什么时候过来视察,觉得这里好,可能就会批准了。
1962年的一天,周总理来东北鞍山视察。当时地方正好新盖了一座宾馆,想安排总理住进去。
![]()
但他一看到宾馆就坚持要离开,并说:“宾馆为何要盖得这样好?现在很多地方都还很困难,我不能住这里!”
紧接着,他在视察时,还看到了一个正在建造的礼堂。
等他走近一看,却发现前面的柱子竟然仿造了人民大会堂的样子,里面更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他当即就怒了:“你们这是把人民大会堂搬到这里来了吗?这个礼堂不能用!”
听了他的训斥后,工作人员也反省了自己,礼堂也停工了。
纵观总理这一生,他艰苦朴素,十年如一日,从未多花过国家的一分钱。他是人民的榜样,也是国家的楷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