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创业死亡潮席卷而来,很多估值百亿,却纷纷倒下!
当柔宇科技的破产清算公告弹出时,很多人恍惚了——那个造出0.01毫米柔性屏、拒绝华为收购、喊出“干翻三星”的公司,那个几年前还在发布会舞台上让聚光灯为技术狂热的“折叠屏鼻祖”,怎么就成了法院公告里“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破产企业?
不止柔宇。2025年刚过一半,哪吒汽车、竹间智能、Forward Health、Thrasio……一个个曾被资本捧到百亿估值的名字,密集出现在破产名单上。它们曾是朋友圈里的“下一个传奇”,是创业者口中的“赛道独角兽”,如今却像被狂风扫过的落叶,堆在时代的角落。这场创业死亡潮,撕碎的不只是公司的招牌,更是一个时代对“创业神话”的集体幻觉。
百亿估值的泡沫:资本喂大的“巨婴”,从来没学会自己走路
这些倒下的公司,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估值飙得比业绩快,故事讲得比产品好。
WeWork最典型。它把“共享办公”包装成“颠覆房地产的革命”,靠“空间即服务”的概念融资,估值一度冲到470亿美元。创始人亚当·诺依曼用资本的钱疯狂扩张,5年开了400多个办公点,却没人算过一笔账:租来的写字楼再分租出去,中间的差价根本覆盖不了装修、运营成本。当资本退潮,这个靠故事吹起来的泡沫,破得毫无悬念。
柔宇科技也一样。0.01毫米的柔性屏确实惊艳,但技术突破后,它没想着怎么把产品卖给消费者,而是忙着融资、上发布会、刷估值。2018年发布的折叠屏手机FlexPai,定价8999元,却因续航拉垮、系统卡顿无人问津。可公司还在烧钱扩产,坚信“技术够牛就不愁市场”。直到上市搁浅,账上只剩几亿现金,才发现自己造的不是“未来屏幕”,是资本游戏里的“道具”。
资本像个溺爱孩子的家长,总给这些公司塞钱,却从不教它们“怎么赚钱”。哪吒汽车2022年卖了15万辆车,看起来风光,可每卖一辆车亏3万,全年亏掉45亿。它不管这些,接着融资扩产,在7个城市建工厂,结果2024年销量下滑,现金流断裂,工厂停摆时,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
这些公司的估值,从来不是“值多少钱”,而是“能融多少钱”。资本用PPT给它们标上百亿价格,却没告诉它们:商业的本质是“造血”,不是“输血”。当资本的水龙头关掉,那些被喂大的“巨婴”,连站立都做不到。
技术狂欢的陷阱:能造出“火箭”,却找不到“乘客”
很多倒下的公司,手里握着真技术,却死在了“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竹间智能曾是“中国AI语义理解第一梯队”,创始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出来的技术大牛,2018年就拿下C轮融资。可当ChatGPT横空出世,它还在守着自己的“情感计算”技术,觉得“我们的语义理解更懂中文”。直到2024年,客户纷纷转向大模型公司,竹间才慌了神,想追赶时,账上的钱已经烧完了。
技术人员总爱说“技术为王”,但商业的逻辑是“需求为王”。竹间的技术或许不差,可用户要的是“更快、更准、更便宜的AI工具”,不是“更复杂的算法论文”。就像Afiniti,专注AI商业软件,曾是独角兽,可大模型崛起后,它的技术优势瞬间成了“过时货”——用户用ChatGPT插件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为你的“专业系统”付费?
Forward Health的故事更讽刺。它被称为“医疗界的特斯拉”,想靠“每月149美元”的会员制,用智能设备和数据监测重构医疗。想法很美好,可医疗的核心是“信任”和“专业”,不是“互联网效率”。用户宁愿多花点钱看线下医生,也不愿对着App里的AI报告焦虑。高昂的设备成本和获客成本拖垮了它,直到关门,都没搞懂:医疗不是“快消品”,不能用“补贴拉新”的逻辑跑。
技术是船,需求是水。能造出船的人很多,但能找到水、让船浮起来的人,才活得下去。这些公司痴迷于“造更牛的船”,却忘了看看脚下是不是旱地。
扩张成瘾的代价:跑得越快,越看不清前面是悬崖
死亡潮里的公司,几乎都死在同一个动作上:扩张。
Thrasio曾是亚马逊卖家收购的“明星”,靠“收购中小卖家、整合供应链、做品牌”的模式,两年估值冲到100亿美元。它像贪吃蛇一样疯狂收购,最多时手里攥着200多个品牌。可收购容易,整合难——不同品牌的供应链、团队、渠道各成体系,管理成本飙升,利润被内耗吞噬。2025年申请破产时,它才发现:自己不是在做“品牌帝国”,是在攒“烂摊子”。
哪吒汽车的扩张更盲目。卖15万辆车时,它觉得“规模上去了就能赚钱”,于是在合肥、上海、广州建了7个工厂,年产能规划到100万辆。可2024年销量掉回10万辆,工厂利用率不足10%,设备折旧、土地租金成了压垮它的巨石。创始人在破产前说:“总觉得再扩一点,就能熬到盈利,其实每一步扩张,都是在给自己挖坑。”
创业者总爱信“规模效应”,却忘了“规模陷阱”。就像一个人负重跑步,以为跑得越快越安全,却不知道身上的包袱(库存、负债、管理成本)会随着速度增加,直到把自己压垮。WeWork在400个城市开办公点时,每个点都在亏损;柔宇建第二条产线时,第一条线的产能还闲着一半。它们不是在“扩张”,是在“自杀式冲锋”。
活下来的启示:不是要当独角兽,是要当“老乌龟”
2025年的创业死亡潮,其实是一场“祛魅”——它告诉我们:估值是泡沫,技术是工具,扩张是手段,唯有“活下去”才是目的。
那些活下来的公司,往往不是最风光的。有个做工业传感器的公司,年营收才8亿,却坚持“不融资、不扩张、不赊账”,客户都是先打款再发货,利润薄但现金流稳。2024年行业下行时,它没裁一个人,还能给员工发年终奖。老板说:“我们不是独角兽,是老乌龟,爬得慢,但抗摔。”
这或许就是2025年给创业者的教训:
别信“资本神话”,现金流比估值重要。柔宇、WeWork的倒下证明,能让公司活下来的,不是投资人的钱,是客户给的钱。
别迷“技术狂欢”,被需要比被崇拜重要。竹间、Afiniti的结局说明,技术再牛,没人买单也是废铁。
别贪“扩张快感”,活得久比长得大重要。哪吒、Thrasio的故事警示,慢慢来,才能到终点。
创业不是一场“造神运动”,而是一场“生存游戏”。不是要当万众瞩目的独角兽,是要当能熬过冬天的“老乌龟”——有硬壳(现金流),有耐心(慢慢来),知道哪里有食物(真实需求)。
2025年的创业死亡潮很残酷,但也很清醒。它让我们明白:商业的底色从来不是传奇,是踏实。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公司,或许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守住了最朴素的道理——把产品做好,把钱赚稳,把日子过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