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要再谈下“血铅事件”。
围绕这起事件,小镇最近看到不少留言提出种种假设。
有的是非常合理的,比如怀疑是不是附近工厂污水污染、幼儿园所在土地是否存在铅污染,疑惑为什么会有人为了省一点点钱使用不可使用的颜料;还有的就是阴谋论了,比如怀疑是为了吸引孩子家长关注,方便卖幼儿园所在小区的商品房,还有的怀疑之所以出现“南京红大爷”事件,是为了替天水解围,至于怀疑存在内部勾结的就更多了。
关于这起事件,小镇选择相信官方通报,官方通报确实可能存在疏漏和问题,但无数次事实证明,以目前网络环境,大多数网络言论的可信度极低。都说官方通报损害公信力,但网络上大量未经调查研究甚至没有经过基本理性思考的观点,也是在透支发布者的公信力,注意个体也是有公信力的,经常公开发表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也会损害自己在网络和现实中的形象。
比如在“血铅事件”中,小镇看到有留言质疑官方通报说“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最终导致“两份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污染物限量0.5毫克/千克的标准”。
就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有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
1、提出国家对颜料的铅含量标准是低于90毫克每千克,如何以低浓度的颜料做出一千多毫克含量的发糕?
2、针对有人提出可能是工业颜料“铬黄”,质疑“铬黄”不溶于水,又如何用来制作发糕等面点?
3、提到在深圳的颜料生产商“大兴颜料”发通报说产品不含铅,误认为“血铅事件”涉及的颜料是这家公司生产的,由此质疑通报。
4、质疑含铅颜料异味大,怎么可能吃不出来。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了“一锅糖水放一斤砒霜”的言论,并由此质疑官方通报的真实性,由此产生许多猜测。

上述四点,应该说做了一些了解,也可能是看到了一些网络言论,但未经查证和思考,就直接用了。
实际上,所谓“铅含量低于90毫克每千克”,指的是“无铅油漆”的标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20年组建全球铅漆联盟,推动世界各国限制油漆铅含量,就提出了低于90毫克每千克的环保油漆标准,但这一标准也仅在少数高收入国家确立为法律,而且实际执行力度并不大,全世界目前只有极个别国家号称实现了无铅油漆转型,比如非洲国家马拉维,马拉维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种号称含金量有多少,大家可以自行评估。
![]()
实际无机类工业颜料,含铅量普遍在1万毫克每公斤以上,相当多在10万毫克每公斤以上,甚至更高的也并不罕见。比如2023年有科研团队公布了《中国涂料含铅情况基础研究报告》,该报告共搜集85个环境样本,发现接近一半网售的工业涂料铅超标,而一所儿童乐园的橙色座椅超标百倍,之所以严重超标,就是因为商家在儿童商品中对亮丽色彩的追求,加铅是最简单的。
而发布通告称自家颜料不含铅的,注意在开头第一段就说了,这家颜料公司生产的是“工业级有机颜料”,当然不含铅,但是价格很高,这个通报本质就是一次借社会热点事件的品牌推广。
![]()
这家幼儿园连可食用色素都不用,怎么可能专门去买无铅的有机颜料?所以拿这个声明,质疑官方通报结果,逻辑不成立。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不少针对器械、建筑、地面等限制铅涂料的强制规定,但目前仍然有很多空白亟待填补,而且也很难阻止如“血铅事件”这样,明明包装上写着“含铅不可食用”,仍然往儿童食品里添加。
这就是小镇昨天说的《》。
![]()
而这次被怀疑的“铬黄”,主要成分铬酸铅含量一般在85%以上,总铅含量最高可达60%,可以说“一斤铬黄半斤铅”。
中国已经是做得好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差,根本不可能在法律上严格规定并执行。
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比如美国、英国使用大量铅自来水管,虽然英国在1969年禁止新开发项目使用铅水管,但并未要求更换1969年以前的铅水管,在老英国留学的都清楚,最好自己在水龙头、淋浴头加装过滤器;而美国铅水管更是几十年的老问题,美国民众意见非常大,尤其是2014年美国菲林特市水危机引发美国民众对自来水中铅的持续危害的警觉。
![]()
于是2024年10月拜登宣布为全国城市更换含铅水管设定10年的最后更换期限,但这不过是为了竞选而已,特朗普上台后,自然没下文了。
![]()
这就是为什么,“血铅事件”引发全球媒体普遍关注,包括美国、英国媒体也普遍报道,但是报道内容非常克制,仅强调这是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并未在这件事上抨击中国。比如《华盛顿邮报》报道就题为“中国一所幼儿园在食物中添加了铅,超过200名儿童受到影响”,比国内很多媒体、自媒体要客观、克制。
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这一事件发表声明,则赞赏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并及时采取措施。
![]()
而质疑“铬黄”不溶于水,所以质疑不能用来做发糕,这更是缺乏生活常识。面粉也不溶于水,馒头、发糕等不是用面粉水溶液制作的,而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所以添加的颜料不溶于水,并非不可以用来做发糕。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铬黄中铅含量最高可达60%以上,简单点按照50%计算,官方通报检测发糕铅含量为每公斤1052毫克、1340毫克,注意1000毫克才等于1克。
发糕的面、水比一般是1:1,面粉略少一点,这样做出来的才蓬松暄软,适合儿童食用。那么只需要往500克面粉中掺一克多铬黄,最终的发糕含铅量就必然超过1000毫克。
不要觉得1克多很多。小镇用盐对比了下,注意下图,盐勺面积跟1元硬币差不多,而且勺子很浅,而就这点盐,已经有2.1克。大家不妨想想自家做菜、做主食,放的盐有多少?
![]()
参考官媒放出来的该幼儿园掺颜料的监控视频,一盆面粉直接就是一大把,要知道铬黄等无机颜料的密度是食盐的3倍、水的6倍、面粉的12倍,可想而知这盆加了颜料的面粉,含铅量有多高。目前还不清楚到底是不是“铬黄”,但考虑到其他含铅颜料普遍含量在1万甚至10万毫克每公斤以上,这仍然严重超标。
![]()
至于含铅颜料掺进食物有异味?
首先含铅水是甜的,而且就如上面所说,1斤面粉只需要掺入1克多最终做成的发糕含铅量就会超过1000毫克每公斤,而这种发糕,会不会放入很多糖呢?这就完全掩盖了一切可能的味道,唯一造成的后果,可能就是吃完后感觉口渴,但食用盐或糖摄入多了,也会口渴。
所以,上述四个观点,就都破解了。
也简单分析下其他几个怀疑:
1、怀疑附近工厂排污导致污染。
被怀疑的工厂就在河边,如果真的是排污导致的,那么整条河都会受影响,在事件发生后,肯定有其他人去做血铅检测,但目前仅仅集中在这家幼儿园。
2、怀疑幼儿园使用含铅地下水。
只需要查下这家幼儿园所在位置以及周边环境,就知道使用地下水的可能性极低,这个幼儿园周围小区房价在7000元左右,在天水属于中等以上小区了,所以周围幼儿园也特别多,竞争很激烈。
该幼儿园使用含铅颜料,很可能就是为了让食物特别鲜亮,拍成视频照片显得好看,吸引孩子家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确保生源。一般的食用色素或者天然的南瓜等染色物质,做熟后颜色并不好看,合理怀疑,不是幼儿园为了省几块钱,而是为了宣传。
![]()
更何况,如果这家幼儿园使用地下水,那么肯定不是幼儿园自己挖的,而是跟着小区一起用,确实有的小区在市政供水未到位的时候使用地下水,但一个中档以上的小区,不至于不供水,而且如果是地下水有问题,整个小区必然普遍血铅超标,目前附近小区也没有发现。
3、怀疑幼儿园土壤铅污染。
这跟前两点类似,不可能污染集中在幼儿园这一小块地,如果有污染,附近小区也一定不能幸免。
4、质疑幼儿园食品留样形同虚设,长期含铅没有检测出来。
这里需要说明,一般食品留样,主要关注食物是否变质以及大肠杆菌等超标,而且留样重点是发现问题后溯源用的。正常情况下,本就不可能用不可食用的含铅颜料,所以也是在发现血铅问题后,针对性检测。
可能有人认为就应该全面检测,但问题是资金、人力、设备如何解决?针对一个罕见的离谱问题,是否需要投入如此巨大?那是不是检测出来前,都别吃饭了?别说普遍检测,就算轮流抽样检查,也承受不住。
还要注意官方通报提供的相关信息。
7月1日晚18时52分接到报案,市监和公安先介入,随后教育、卫健、疾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加入组成七部门联合调查,取样233份,已经对涉事幼儿园和关联的其他三所幼儿园进行了全面取样调查,网上质疑的水源、土壤以及没有提到的幼儿园设施、幼儿用品等等,都已经取样了。最终233个样本查出2个样本不合格,就是通报中提到的留样的三色软枣发糕、玉米卷肠包。
![]()
在加急的情况下,最起码也得2日得到结果,确认是食品出了问题,于是3日发布公告,而在公告之前,涉案8人已经被逮捕。
要注意,2日甘肃省卫健委抵达天水,4日国家卫健委抵达天水。而8日,联合调查组公布详细通告,也就是说这个通告是在国家、省、市三级全面介入下得出的。
![]()
不妨想一想,什么人能量大到,在已经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情况下,涉及200多个儿童,这种顶破天的大事的时候,还能够“收买”从国家到省再到市至少七个条块部门,给出一个假证?被怀疑的地方纳税大户,有这能量吗?敢吗?
至于在此期间出现的诸如外地检测和本地检测结果差异很大等问题,这其实可以用很简单的逻辑解释,那就是一开始没想到事情这么大,倾向于把问题说小;等发现检查出血铅异常的孩子越来越多,知道这已经是惊天的大事,就慌了,等统一安排。
这里需要说一件事,现在儿童血铅检测这种数据,已经联网了,医院根本瞒不住,一检测就立即上传,市、省、国家系统都能看到,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能压住的可能,也没人有这种妄想。
这就类似现在查酒驾,如在北京,现场吹测之后,数据立即上传系统,只有极个别人有权限调整,但这几个人层级非常高,而且调整也会留痕。这么做本就是要通过新技术遏制人为操控。
还有人质疑所谓的8人顶包。
这可是刑事责任啊,而且看官方通报,定的是“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定这个罪名而不是“投毒罪”,已经说明要严办这些涉案人员。因为如果按照“投毒罪”,律师就可以辩护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还存在辩护空间,反而是按照“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情节清晰、证据确凿,而且已经符合加重情节,最终判刑要比按照“投毒罪”更重。
回到开头标题,所谓简单,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著名的“奥姆剃刀”,意思是在解释现象时,应该选择假设最少、最简单的方案。根据科学和实践,常见原因的概率远远高于罕见原因,正因此去医院看病,一定是先查常见,最后才考虑罕见。
小镇认为,非事件当事人,在面对网络流传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强烈建议使用“奥姆剃刀”原则过滤。现在网络速度太快,远远超越人类过往经验,也超越了绝大多数现实工作的速度。比如“血铅事件”,事件在网上爆发只需要一个小时,但要完成233个样品的取样、检测,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锁定问题样本后,还需要完善材料、上报,然后进行处置,这都需要时间。
然而,中国人习惯了网络的超高速,如果官方在12小时内还没有完整回应,就会觉得有问题,但真正有问题的,反而是这种特别着急以至于没有耐心的情绪。所以很多人才建议“让子弹飞一会”,不要急于下论断,等等现实调查结果。
![]()
这些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反转的特别多,就是因为求证需要时间,而网络只需要随心所欲地表达观点,等事件热度降下来,曾经被这些观点影响的人,未必会关注后续发展,就会在思想上留下不符合现实的误解,甚至对社会和现实产生严重焦虑和不信任情绪。
小镇不是阻拦大家去追寻真相,只是提醒注意方法。
看到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先要进行环节拆解,每个环节仅保留最直接证据支持的实体,并且优先验证高概率的假设,如果不能解释问题,再进一步展开。
以“血铅事件”为例。
可以拆解为:污染源、传播路径、受害主体、责任方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只保留最直接的实体。
比如在“污染源”环节,就专注分析食品检测数据,而不要盲目引入很多间接甚至不相关的主体,比如上面提到的有人质疑是不是房地产商搞鬼。
而在分析假设时,按照发生概率排序。先分析食品原料被污染的可能,这是最常见的,然后是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直到怀疑故意投毒,如果都无法解释,才轮到考虑是否存在某种系统性阴谋,比如房地产开发商之类。
也就是从最简单、最直接的逻辑去分析,然后再逐步引入新变量,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复杂假设,也就是不要脑补太多。
这件事也提醒各地政府部门,要注意到信息大发展的时代,民众对政府响应速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现实工作又不可能因此就极大简化,毕竟还是要依法、讲程序。
不能等到都查清楚了再一次性通报,而是要分阶段,一开始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公开回应,高频公布进展,在结果出来前,详细介绍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比如1日当晚说已经成了联合组,并且对什么东西进行了取样,2号说正在样品检测中,3号说已经将嫌疑人逮捕。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网络声音,关注大家对什么问题存在质疑,然后有理有据地公开回应。
面对高速信息流和现实慢速调查之间的矛盾,相关部门也可以适用“奥姆剃刀”原则,不要总想着一次性拿出一个最完善、最全面的总结报告,有啥先说啥,尽可能削除民众自我想象空间,直接斩断谣言滋生的链条。
面对此起彼伏的社会热点事件,无论相关部门还是民众,都需要提高。
如果想要减少类似“铅中毒”的伤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让孩子习惯食物的本来颜色,而不是以儿童喜欢为由,搞得五颜六色,这同样是敬畏简单。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