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正式实施,确实改变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晋升窄道,让基层公务员多了一条奔头。
六年过去,政策确实让不少人职级高了,工资涨了,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职级并行之后,有的时候出现级压职、职升难现象。
“级压职”:副局长管不动调研员?
比如,单位副县级的副局长面对着二级调研员的同事,论职级比他这个副处还高半格。每次布置任务,对方要么慢悠悠回一句“我当年当科长的时候……”,要么干脆跳过副局长直接找局长汇报。这种“级高压职”的尴尬,在基层单位几乎成了新常态。
有的乡镇书记碰到的更棘手。班子里的四级调研员是从县直调来的“老同志”,仗着职级高,开会时公然对书记的决策唱反调,搅得班子会议屡屡卡壳。“现在安排工作得先查对方职级表,生怕踩雷”,一位科长苦笑道。原本激励干部的职级,反倒成了工作协调的绊脚绳。
“职升难”:天花板提前降临
区里的小赵熬了十年科员,终于晋升一级主任科员,工资涨了,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想竞聘科长时,才发现路比以前更窄了:副科岗位从3个压缩到2个,还得优先给有基层主官经历的人。像他这样走职级路线的,想转实职时名额早被“冻结”了。
![]()
更深的焦虑藏在“非领导”标签里。以前熬到副处还有望当局长,如今职级升到调研员,反而被钉在“虚职”板凳上,离实权岗位越来越远。“工资多了几百块,说话的分量还不如科长”,市直单位一位四级调研员感慨。职级本应是阶梯,现实中却成了透明的天花板。
“权责乱”:干活的待遇低,高待遇的不干活?
街道办的王丽每天处理几十件群众诉求,疫情时连续驻点一个月,职级仍是三级主任科员。隔壁科室的老周却是二级主任科员,每天只整理档案,活少钱多。同一间办公室更魔幻:老张以四级主任科员身份当科长,三级主任科员小李反而听他安排,两人工资差几百块,分工却一团乱麻。
权责边界模糊导致推诿扯皮不断:出了问题,“职级高的顶锅”;评先进时,“职务高的优先”。政策虽明确“职级与待遇挂钩,不与权力绑定”,但现实中二者根本撕扯不开。有干部职级套转后既当领导又当办事员,出成绩归领导,出问题推给办事员——责任像掉进灰色地带,再也拎不清。
破解之道:让职级回归责任本位
政策初衷是好的,为何落地就变味?根子还是“僧多粥少”加“规则模糊”。财政宽裕地区能足额兑现待遇,穷地方连职级名额都要抠;有的单位看能力,有的纯拼资历。更糟的是,领导既占职务又抢职级名额,把普通公务员的晋升路堵得更死。
要解开死结,关键两招:明确职级与职责边界,让“有级者”要么担责、要么让权;打通职级与实职的转换通道,避免走职级的干部沦为“边缘人”。
毕竟无论职务职级,最终都得与责任对等挂钩,干活的人才不会寒心。
当每一个岗位的付出与回报真正匹配时,“新不等式”才会变成激励担当的“新等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