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府门口装道闸、设岗亭、进个门要登记、打电话、等审批,这哪是“人民的政府”?分明是“防人民的堡垒”。
新华视评一针见血:乡镇政府设“门禁”,拦住的是群众,挡住的是人心。 可这话听着耳熟,因为类似的问题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
过去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如今干脆连门都不让你进了,先过保安关,再填来访表,最后还得里面有人“接应”,否则你站在门口喊破喉咙也没用。
可别忘了,镇政府的钱是谁出的?是你我交的税。它的办公楼、水电费、干部工资,哪一分不是老百姓的血汗?
既然如此,凭什么纳税人想进去问问低保政策、查查补贴发放,反倒像求人办事一样低声下气?这逻辑颠倒得离谱,不是群众求政府,是政府欠群众一个服务!
有人辩解:“现在矛盾多,怕有人闹事。”
这话看似有理,实则荒唐。基层有矛盾,正说明更需要敞开大门倾听民意,而不是把门一关、眼一闭,假装问题不存在。
![]()
真要防风险,该做的是化解纠纷、改进工作,而不是用一道铁闸把民心隔在外面。难道群众进门就是来“闹”的?那只能说明你平时根本没把事办好。
更深层的问题,是某些基层干部骨子里,还端着“官架子”。在他们眼里,政府不是服务机构,而是权力机关;自己不是办事员,而是“管人的人”。于是,门禁成了身份象征,登记成了权力仪式,你得证明自己“够格”才能进来。这种思维,和小区物业不让业主进门有何区别?
可笑的是,物业要是敢这么干,业主早投诉到住建局了;而某些镇政府,却能堂而皇之把群众挡在门外,还美其名曰“规范管理”。
![]()
说到底,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回潮”。当年强调“放管服”改革,要求“最多跑一次”,结果有些地方反其道而行之,不跑十次都进不了门。嘴上喊着“以人民为中心”,行动上却筑起高墙。这种割裂,比效率低下更伤人心。
政府不是衙门,乡镇更不该成禁区。最贴近百姓的地方,就该最有烟火气。村干部在门口跟大爷聊收成,办事员在大厅帮大妈填表格,这才是基层该有的样子。而不是冷冰冰的岗亭、警惕的眼神、繁琐的流程,让老百姓觉得“这地方不是为我开的”。
![]()
现代治理的核心,从来不是“管控”,而是“服务”。如果连门都不敢开,还谈什么信任?谈什么共建共治共享?
所以,别再拿“安全”当借口了。真正安全的政府,不是靠铁闸守护的,而是靠民心托举的。拆掉那道物理的门容易,难的是拆掉干部心里那堵“官本位”的墙。但再难,也得拆,因为人民政府,就该让人民自由进出,理直气壮地进门、心平气和地办事、满意放心地离开。
否则,门禁越严,离群众就越远;大门越关,公信力就越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