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金,青春如歌。亳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波乡韵”乡村振兴实践团一行,怀揣科技报国、服务乡梓的热忱,深入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党建引领、科技惠民、文化育人、产业赋能”四大维度,以专业技能为笔,以青春激情为墨,在大周村的土地上书写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活动得到当地村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党建领航聚合力,校地联动夯根基
实践伊始,一场校村对接座谈会便锚定了方向。十河镇党委副书记刘沐以“高校智力如活水,注入乡村振兴田”的比喻,点明合作深意。实践团与大周村共绘发展蓝图,并积极参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示范的实践密码”专题党课学习。庄严的国歌声在党群服务中心回荡,青年学子在理论滋养与信仰淬炼中,筑牢了服务乡村的思想根基,“党建红”成为贯穿实践的灵魂底色。
实践团成员学习党课
科技惠民显担当,专业所长解民需
7月2日,实践团在李泰老师指导下,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惠民实效。维修台前,万用表精准检测,电烙铁娴熟焊接,学子们化身“家电医生”,成功“治愈”故障家电20余件。当王大爷家的电扇重新送出清凉,他由衷地喝彩与同学们浸透汗水的笑容,共同构成了乡村里最动人的“科技蓝”图景,彰显了高校学子的实干担当。
家电公益维修活动精彩瞬间
急救护航新风尚,银发课堂传技能
聚焦“一老”,实践团于7月3日将急救课堂搬进十河镇敬老院。“手掌根部重叠,按压深度5厘米”,“一看二喊三呼救,四胸外按五通气”的口诀朗朗上口。成员们耐心示范心肺复苏(CPR)要领,72岁的张奶奶在成功完成练习后感慨:“这比看电视学得更实在!”沉浸式教学让多位老人掌握了基础急救技能,银发长者专注练习的场景,为乡村生命安全教育写下了生动注脚。
CPR急救技能现场演示
童心课堂燃梦想,科普艺教播火种
7月4日,村委会化身奇妙的“童心课堂”。大气压强实验让纸巾托起满杯水,引得孩子们惊呼连连;绘画课上,“金黄麦田托举彩虹桥”的未来乡村跃然纸上;编程启蒙中,代码拖拽让数字精灵在屏幕上起舞。这堂融合科学与艺术的“三段式”科普课堂,以缤纷的“童心彩”为笔,在乡村儿童心田播下了探索与创造的火种。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欢乐合影
产业调研探路径,电商赋能谋发展
为探寻产业兴村路径,7月5日,实践团深入“润耕天下”现代农业园区。成员们实地调研“农业体验+文化展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与文旅规划专业知识,积极研讨农产品品牌打造与智慧乡村建设方案,以“产业金”解码大周村的振兴密码,贡献高校智慧。
成员参观了解农耕文化
云端拓销新阵地,电波传韵助农兴
7月6日,直播间成为助农新舞台。“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大周村古法压榨的纯香菜籽油。”成员邹晶晶热情推介,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吸引数十人次咨询。大周村直播基地负责人高度评价:“大学生让我们的好产品‘走’出了新高度!”实践团借力“电波”,架起云端桥梁,助力乡土特产香飘更远市场。
直播过程中热心介绍当地特色产品
长效赋能谋新篇,青春接力向未来
六日躬耕,硕果盈枝。累计维修家电20余件、服务村民50余人次;老人床头多了急救手册,孩童书包里添了科学笔记——点滴改变见证着实践的深度。更可贵的是,团队指导老师刘欢欢、岳远远提出的“将实践基地扎根大周村”的倡议得到热烈响应,校村双方就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达成共识,推动高校智力资源持续“下沉”,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青春动能。
实践团成员们在离村前合影留念
离村时刻,朝阳映照着队旗上“电波传乡韵青春振乡村”的誓言。此次实践不仅是亳州学院学子服务基层、奉献青春的生动缩影,更成功搭建起校地协同育人与长效赋能乡村的新平台。当青春智慧持续浇灌这片沃土,大周村,乃至更广阔的乡村大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振兴之花。
(通讯员 张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