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从来不缺“大瓜”,前有恒大负债2万多亿,后有中植集团崩盘,如今就连绿城集团也东窗事发了。
虽然这几年房地产行业的瓜不断,恒大负债、碧桂园危机早已为人耳熟能详,但这一次似乎把震撼程度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
不仅集团负债飙升到4000亿的恐怖数值,连关键人物都突然“消失”在公众面前,如今又以“企图跑路”的姿态现身机场。
一个曾经拥有千亿资产的房地产巨头,为什么瞬间濒临崩盘,而他的掌舵者,又忍不住匆忙辞职、套现巨款,甚至试图奔赴国外?事情似乎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
从主席辞职到机场拦截
今年3月21日,绿城中国发布官方公告:“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因工作安排变动即日起辞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常规人事变动,但绿城内部早已谣言不断。
有人说张亚东是因为“控制大股东不成反被踢走”,也有人透露,他早在辞职前就已经秘密减持股票,套现2478万港元。
无论真相如何,绿城的2024年财报无疑给所有披着光鲜外壳的房地产公司上了一课:1585亿的营收成绩单看似亮眼,但净利润却缩水得只剩1%,负债金额更是惊人,直接飙升到3943亿元!
股票市场用行动表达了愤怒,就在张亚东辞职当天,绿城的股价应声暴跌近10%,然而,话剧的第一幕才刚刚拉开。
两个月后,张亚东突然现身香港国际机场,准备登上一班飞往加拿大的航班,结果如何大家已经知道了,他被拦了下来。
据当场目击者透露,现场张亚东信心满满地与工作人员交涉十几分钟,随后便黯然离场,这一幕,不管怎么看都难以让人相信他是真正“彻底退休后准备定居国外”,恐怕“金蝉脱壳”更为贴切。
这次机场“拦截”行动成为了压垮舆论的最后一根稻草,关于张亚东是否涉事的一条条传闻,在网络舆论场里迅速发酵,有人将这情节比喻成“房地产版本的海航陈峰事件”,联想到另一位企业大佬的跌落,外界猜测张亚东或许也难逃职务侵占、资金挪用类似的指控。
绿城如何从巅峰坠入深渊?
时间倒回到2018年,张亚东空降到绿城集团,他的到来被视为中交集团对绿城的进一步“改造”,众所周知,绿城的创始人宋卫平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人,出生于历史学系的他投身房地产行业时,怀揣着一颗执着于“品控至上”的匠人之心。
这种经营理念让绿城在早期的市场竞争中打响了口碑,但也让公司始终受到“高成本、低效益”的困扰。
张亚东的掌舵随之一切改变,大规模洗牌、团队换血,汰换旧的经营“基因”。他不讲究精益求精,只讲效率和资金流转。他推出了自己的“高周转”模式,“五个月开工、九个月全线开盘,一年搞定两个项目”。
在房地产的野蛮生长期,这样的操作无疑是致命吸引力,数据显示,绿城的销售额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从2018年的1564亿飙升到了2021年的3500亿,行业排名更冲进了前7。
但问题也在此埋下了伏笔,高周转战略确实能快速做大规模,可“烧钱”带来的债务堆积和利润被侵蚀的现实也一直如影随形。
尤其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房地产行业全面进入去泡沫化趋势,但张亚东却押下了更大的赌注,在全国各地重点城市斥巨资抢地,是他对于“抄底”的信仰,但市场却越发不给力,回报不断锐减。
来自官方财报的数据显示:绿城2024年净利润只有不到67亿,直接下降了四分之一,更可怕的是,净利润率从5年前的10%直接滑坡到1%,每卖一套价值百万的房子,绿城拿到手的不过是区区一万元。
绿城不缺“房子”,缺的是真金白银的流动性。,而当4000亿的债务像雪球般滚大后,整个体系只能濒临不堪重负。
从业界评论的角度来看,张亚东的离职绝不仅仅是因为业绩不佳,真正让他输掉这场博弈的,是他试图挣脱大股东,中交集团的束缚。
2015年,中交花费80亿成为绿城的大股东,开启了“混改”操作。然而绿城并不是中交全盘掌控的公司,即便张亚东是中交派来的执行官,他仍然需要与绿城其他大股东例如九龙仓、中小股东维持微妙的权力平衡。
2024年底,市场传出张亚东联合九龙仓试图稀释大股东中交持股比例的消息,此举无异于幕后政变。中交当然不可能对这种行为姑息,于是与九龙仓的权力斗争以“激烈但友好的谈判”收场,而张亚东显然失去了盟友。他的突然辞职,更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然而,一位昔日的“职业经理人”本可以功成身退、退出舞台,但他显然并不知足。,持套现、秘密转移,最终都成为张亚东在公众面前失掉最后一块遮羞布的证据。
张亚东走了,绿城还在,而接手这样一只“黑洞般吸金”的公司,注定没有轻松时刻,就在张亚东出走后不久,绿城的名义掌控者中交集团派出资深老将刘成云,全面接手公司事务。与此同时,官方还批评了此前“控股不控权”的管理问题。
但即使换人,现在公司账上的“雷”无处可藏,更令人担忧的是,中交集团本身也并不擅长房地产运作。中交地产在2025年的开年亏损已经释放出了警示消息。外界普遍认为,绿城可能会被迫承担这个额外的包袱。
不过,仅仅换帅并不能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问题,当市场从追求速度到追求“健康发展”转型,绿城是否能再造起立品牌?面对所有债务、资产整合,群龙无首的现有局势,真的还会有人敢接盘吗?
结语
从张亚东以“高周转”模式开创一个新时代,到如今千亿债务缠身,他的冒险性决策几乎是整个行业过去20年过度依赖“快进快出”逻辑的缩影,中国房地产在高速发展后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调整,而绿城只是被推到前台的一个缩影。
浮华终散,初心不改者,才有生机,当债务、利润对品牌的评价不再那么重要时,那些有价值的服务理念或许反而能挽救行业,走向可持续性,时代的弄潮儿,最终都要付出代价。
文章信源:
中华网财经2025.07.02《卸任两月,绿城前董事长想去加拿大,在机场被“劝返”》
杭州日报2025.03.27《绿城董事会主席辞任》
京报网2025.06.17《1元转让!中交地产拟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
中国经营报2025.04.08《挥别张亚东时代 “地王收割机”绿城中国的新帅与旧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