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4,000字 | 阅读约 20 分钟
(2025旧金山AI创业峰会 YC合伙人圆桌讨论)
一场限时 48 小时的“AI 创业急训营”,吸引了全球 2000 多名开发者报名,最后仅几百人通过审核、拿到入场资格。
地点在旧金山,由 Y Combinator 举办。全程免费,不讲融资,不讲技术炫技,全场只围绕一个核心提问展开:
AI 造富的最后窗口,还剩几年?
四位 YC 合伙人在开场 5 分钟就抛出这个问题,随后他们没有谈模型,也没有讲宏观趋势,而是给出三个更扎实的现实:
- 岗位没了:AI 替代的不是专家,而是刚入行的新人;
- 证书贬值:大学文凭不再是门票,只会“照做”的人最先被淘汰;
- 机会换了:真正赚钱的项目,不靠融资,而靠闭环交付。
数据正在印证变化正在发生:
2025 年 4 月,纽约联储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CS)专业应届生失业率升至 6.1%,反超艺术史专业;
CBS 同期报道:企业正在砍掉“培训新人”的岗位,让 AI 直接上岗。
你以为"最安全"的工作,现在成了第一批被 AI 冲击的岗位。
YC 的判断并不惊人,而是精准:
这不是‘机会没了’,而是‘机会的入口’换了。
我们整理了这场对谈中最犀利的观点,聚焦 5 个关键问题,只为搞清楚一件事:如果你现在还在盲目刷题、找实习、等毕业——你还有机会吗?
这篇文章不是告诉你‘AI 会夺走什么’,而是帮你看清——在新一轮 AI 造富游戏里,你到底是在场上,还是场外。
第一节|最稳的选择,反而先没了
1. 过去的“起点”,正在消失
Garry Tan (YC 总裁)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我当年大学毕业进了微软,是 59 级(微软最初级岗位)产品经理,最基础的职级。工资不算高,但有健康保险。我爸妈非常骄傲,觉得我终于稳定了。
过去这类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工作起点: 正规公司、明确路径、保障齐全。 能进一家公司,拿到一份编程或产品岗位,代表你已经“成功”。
但很多这样的岗位,今天已经没了。
Harj (YC 最早期 AI 投资人之一)引用 4 月纽约联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是 6.1%。而艺术史专业只有 3.0%(2023 届(22–27 岁)应届本科生)。
对,你没看错。写代码的大学生,比学艺术的还更难找工作。
原因很简单:初级代码的工作流程固定,最容易被 AI 替代。
2. AI 正在接手“入门级岗位”
Diana (YC 合伙人、前Spotify 工程负责人)说得特别清楚:大公司过去会招大量应届生,是因为他们要储备人才。但现在他们开始不招人了——那些需要培养的岗位,AI 可以做。
Harj 也补充道:
“以前你是大学毕业生,公司会认为你是小白好培训的,所以愿意雇佣你。 但现在,很多简单任务,AI 执行得更快、更便宜,而且不请假。”
所以,这些过去稳定的“入门级岗位”—— 比如写基础代码、数据分析、设计页面、撰写文档、客服工作—— 正在被一个个取代。
3. “等稳定”正在变成错过机会
因为真正跑得快的人,不走传统套路,而是直接动手做事。
所以,“找一份体面、稳定、有发展空间的入门岗位”,这个过去人人追求的"标准路径",正在被 AI 快速重写。
Harj 说:“看起来最稳妥的选择,往往才是最容易失效。”
这里要说的不只是工作变少了,而是想提醒你:游戏的起点变了。 不是你不行,是那个你想踩的"第一级台阶",正在消失。
如果你还在想"等我找到份好工作再说",很可能,那份工作已经被 AI 干完了。
第二节|AI 已经做到了,你做不到的
1. AI 正在接管“听话的人”
Harj 在现场讲了一段话,引发很多人点头:你从大学里能带出来的,基本就是:能按时出现在某地,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上课认真听讲,考试不挂科。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这样的人就是‘可以雇用’的。
这就是大学给你贴的"隐性标签":你能执行、能坚持,值得信赖。但 Harj 接着说了一句更关键的话:问题是——现在 AI 才是最会完成任务的那个。
在过去,你按时交作业、按规矩做事,是优点。 但在 AI 时代,这些“优点”变成了最容易被取代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最强的能力就只是能完成别人交代的任务”——那你已经不是最优选了。
2. 学校教的是“考试”,创业需要“自己出题”
Diana 说出了最常见的一种“误会”:
“很多大学生把创业、找工作,当成是在参加一个更难的考试。”
她解释说,很多人习惯了“老师出题,我答题”的方式, 所以当他们想创业,或者想进一家 AI 公司时,第一反应就是:
我要怎么做,才符合他们的标准?
我应该走哪个正确的流程?
有没有参考答案?
但现实是——没有人设标准,也没有参考答案。
你需要自己出题,自己决定要解决什么问题。
Diana 说,“学生思维”的最大问题是:等给任务,习惯守规矩,把事情当流程走。
但 AI 就是最强的"按流程干活机器"。
如果你还在靠老老实实按规矩做事来证明自己,那就等于在和 AI 抢饭碗。 所以你会发现,一些看起来"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反而先冲出来了
3. 想脱离“被替代”,你得先脱离学生模式
Garry 就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现在见到最好的创始人,很多都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自己的东西,他们不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而是先去试试有没有人真用、真愿意付钱。
他们没有等人认可,也没有等人教,而是先试试能不能做出点什么。
不是说大学没用了,而是——大学教的那套“听话、做题、求稳”的模式,已经不是 AI 时代的稀缺能力了。
现在稀缺的,是:
能自己发现机会;
能自己下决定;
能直接做出一个能落地的小东西。
换句话说:AI 时代不用等别人安排,你要主动思考——
我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能为谁创造价值?
这,才是 AI 之后最有价值的开始。
第三节|融资不是成功,做事才是
1. A 轮融资,不等于成功
Garry Tan 说,现在每天都会有人发消息给他,问这个问题:我们准备融资了,你觉得应该先写 deck 还是先拍视频?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
“你们现在,有用户吗?有人真的愿意用你们的产品,愿意付钱吗?”
然后他补了一句特别扎心的: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你在融资的,不是公司,是幻觉。
在过去几年,很多人觉得创业就是:
写一份好看的 BP(商业计划书), 认识一些风投合伙人, 讲一个“AI 改变世界”的大故事, 拿到 A 轮,然后上 硅谷权威科技媒体 TechCrunch,再去下一轮。
但 YC 的这几位合伙人直接戳破: 这套玩法就是"装样子"。
Garry 说:拿到 A 轮融资,从来不是你成功了,它只是比赛开始的信号。现在很多人,把拿到钱当成胜利。其实,你有没有做出真正赚钱的产品,这才算真正的胜利。
2. YC 真正在看什么
现在有个现象:一些创业项目,甚至培训营,教年轻人怎么包装、怎么'讲得像是真的'。
她的原话特别直接:他们在教你怎么假装成功。怎么讲流行的概念,怎么让投资人感兴趣,怎么先做个 demo 糊弄过第一轮。
但问题是:你明明可以直接做出一个小工具,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干嘛要去学包装?
她甚至用了一个词:
我们看到的那些项目,有点像在培养下一个 SBF(FTX 创始人,诈骗犯)。
Harj 接过话说:
我们看过最好的项目,都是不讲融资,不玩概念的。
他举例:你们知道 Cursor(一个 AI 编程工具)吗?他们没有去做什么公开宣传,没有拼命找媒体写稿子。他们只是把产品放在开发者社区,几百个程序员自己用起来,然后爆了。
3. 想站稳,不靠说得动听,而是做得靠谱
真正的创业,不需要你讲出来,需要你做出来。
所以 YC 内部现在评估一个项目,根本不看你融资多少、写得多漂亮,只看三件事:
有没有具体问题是你自己遇到的;
有没有一小批用户真在用;
有没有人愿意为它花钱。
只要这三条成立,就比 99% 的“看起来很厉害”的创业项目靠谱。
Garry 的建议很实用:别让人生变成用假项目骗个好结果。你应该倒过来想——两周后发个小视频,能不能展示我真的做了点东西?如果能,就从那个目标往回推。
核心就是:融资不是起点,解决真问题才是。
你不需要大笔资金,不需要包装故事,你只需要做出能被人用起来的东西。
第四节|从小问题开始,找到真实机会
1. 从小问题开始,找到最真实的切入点
YC 合伙人 Harj 在现场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年收入 1000 万美金的项目,团队就 5 个人。
不是巨头,不是融资大户,甚至没有完整的市场部。 这些项目共同特点只有三个词:小、准、快。
他们怎么做的?
Harj 解释得特别清楚:他们不是从‘我要做一个改变行业的大公司’出发, 而是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点开始。一个自己遇到过的问题,或者朋友在烦的事。
比如,有三个大学生,做了一款 AI 工具给牙医用。 他们对牙科一窍不通,唯一相关经验是自己看过牙。
但他们用了一个很直接的方法:跑到牙医诊所里"蹲点"。他们没有写什么商业计划,也没有做调研,就是直接坐在牙医旁边,看他每天最头疼的事是什么。
他们发现,有些牙医每天花很多时间处理病人档案、预约、保险验证,这些流程杂又慢。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小工具:AI 帮你提前处理这些琐碎任务,医生直接看结果。
上线两周,就有牙医愿意付费使用。
2. 真实项目的标准:能帮用户省时间,才是“瓶装魔法”
Garry 评价这类项目时说:这不是你写得有多好、设计的UI多炫,而是你能不能用 AI,替别人做点事、节省时间,让人愿意掏钱。
他叫这类产品的核心能力是:
所谓“瓶装魔法(magic in a bottle)”—— 把原来要花 3 小时的工作,变成点一下就能完成的工具。
这类项目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从小众市场切入。
Diana 举了个例子:Flexport 的创始人,一开始在做热水按摩池的进出口生意。结果做着做着,发现全球物流效率极低,才转向供应链软件。但他对整个行业的理解,是从最奇怪的地方开始的。
这说明,你不需要一开始就懂行,你需要的是动手做一点点具体的事。
3. 找到一个小角落,才有机会构建真正的护城河
利基市场的好处是:没人注意,你能跑得快。而 AI 的好处是:只要你能替人节省时间,别人就愿意给你钱。
很多创业者找不到护城河,是因为选的方向太主流了。真正跑出来的项目,都是从‘你不可能想到有人在做’的小角落开始的。
你不需要等着做大项目,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自己能轻松切入的小机会——
看医生写报告累不累?
会计在填表格卡不卡?
教师在备课上有多耗时间?
找到一个重复的动作,用 AI 帮人省时间,就是"瓶装魔法"。
Diana 最后强调:别小看自己,三个月时间足够你在一个小领域里变成专家。关键不是你现在懂不懂,而是你愿不愿意走出去,到实际场景里学习。
然后,把 AI 用起来,帮用户省掉时间, 你就有了创业的方向。
第五节|机会是给行动者的
1. 等别人给任务,机会就错过了
Diana 在现场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提醒:你不是在准备下一场考试,也不是在排队拿入场券。现在的世界,没人会给你安排任务了。
她说,很多年轻人其实很聪明、很能干, 但始终没动起来,是因为他们脑子里装着一个错觉:
等我看懂了再开始。 等我再准备一下,再动手。 等别人来告诉我,该干什么。
她认为,这种“等待”的心态,其实是让你错失机会的根源。
真正的机会,不会等你看懂后才出现。 如果你总是觉得“等我学会了,再开始做”,那么机会很可能已经从你面前溜走。
Jared Friedman(YC 的技术合伙人之一,连续创业者) 讲了他当年从大学辍学的经历:
“我辍学不是因为准备得很完美,而是那一刻我意识到:就算项目失败,我也不想再按别人安排的节奏过日子。”
2. 机会窗口不等“看懂”而是等“行动”
创业没有‘起跑线’。你有手机、有网、有 GPT,有想法,你就可以开始。
而那些在 YC 里跑出来的项目,几乎没有一个是靠看懂未来趋势赢的, 全是靠“先动手,然后一路改,一路调”。
Garry 给了一句总结:
“机会不是给看得最清楚的人,是给最早动手的人。”
他们把这个思维转变叫做“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建设者”。
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细节:他们见到的好创始人,不是天天在分析‘AI 多强’, 而是每天都在问:‘这个人做这件事,有没有我可以帮得上的地方?’
他们不等概念,他们找真实的流程、重复的动作, 然后说:这事儿我来干,干完让 AI 接手。
3. 机会从未关上,只是入口变了
所以,所谓的“造富窗口”,并不是要你预测未来,而是要你直接参与进去。
不是你要成为下一个马斯克,而是你要问问自己:
今天有没有一个小事,是我能用 AI 解决的?
只要有,你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但这里有个关键:时机比完美准备更重要。
Jared 提醒大家:能不能全职创业,不只看项目好不好,还要看你和合伙人是不是都准备好了——愿意动手、愿意投入。
所以最后你得问自己一句:我要继续等安排,还是现在就开始?
如果你已经理解了这一点,
那么造富窗口还没关,它只是换了入口。
现在,你能不能迈进来?
结语|窗口没关,但你得走进去
YC 的这场对话没有谈论 AI 的未来会有多强,也没有告诉你哪个赛道稳赚。
他们只讲了一件事:
如果你还在等别人给你规划路线,那这波 AI 带来的窗口期,可能根本与你无关。
岗位会越来越少,学历证书也没用了, 真正的出路,只对愿意动手干活、不怕麻烦的人开放。
不需要你懂很多、也不要求你先赢, 只要你开始做点真实的事, 这个窗口,今天你就可以进去。
别观望了,参与才有结果。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翻译整理自 Y Combinator 2025 AI Startup School 现场对话。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星标公众号, 点这里 1. 点击右上角 2. 点击"设为星标" ← AI深度研究员 ⋮ ← 设为星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YKkPPhOoc&t=52s&ab_channel=YCombinator
https://www.ycombinator.com/blog/ai-startupschool
https://medium.com/utopian/10-biggest-lessons-from-ycs-ai-startup-school-30e58b4c7f7c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图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