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这四个字背后是血与火交织的动荡年代。
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大胡族,趁着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中原朝廷的衰弱,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染指中原,在百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中原大地上掀起惊涛骇浪,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政权。
曾经叱咤风云、搅乱中原的五胡,他们的后代最终流向了何方?甚至可能你我身上就流着他们的血。
匈奴
匈奴绝对是五胡里的 "老前辈",跟汉朝打了几百年仗,最后被揍得分裂成南北两部。
北匈奴比较野,一路往西跑,跑到欧洲把罗马帝国搅得鸡飞狗跳,有说法称现在的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里就有他们的后代,这波属于 "打不过就跑,跑了还能闹"。
南匈奴就实在多了,向汉朝投降后搬到山西、陕西一带定居,慢慢学着种地过日子。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南匈奴贵族刘渊趁势而起,建立汉赵政权,还把西晋给灭了。只是这辉煌并未持久,后来汉赵内讧分裂,最终被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后赵所灭。
此后,匈奴人还建立大夏,在河西走廊建立北凉等政权,都未能长久,后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匈奴人要么跟鲜卑人通婚成为了鲜卑人,后来跟着鲜卑汉化渐渐跟汉人没啥区别。
留在蒙古草原的匈奴残部,后来跟鲜卑、柔然融合,成了隋唐时期突厥人的祖先之一,今天的蒙古族中,流淌着相当一部分古代匈奴人的血脉。
鲜卑
鲜卑是五胡里最 "出息" 的,光政权就建了七个(代国、前燕、后燕等)。
鲜卑分成好几个部落,慕容部最会折腾,先建前燕,被灭了又建后燕、南燕,最后一部分跑到青海建立吐谷浑国,后来被吐蕃灭掉,融入藏族和土族。
拓跋部更厉害,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更是带头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把汉化玩到了极致。
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最后变成北周、北齐,奠定了隋唐的基础。隋唐时期有 20 多个宰相是鲜卑人,在政坛极为活跃。现在你身边姓慕容、宇文、拓跋的,很可能就是鲜卑后代。
而有部分没南迁的鲜卑人跟室韦融合,成了蒙古族的祖先之一。
羯族
羯族是五胡里的 "外来户",高鼻子、深眼窝,是中亚来的白种人,最初跟着匈奴混。
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本来挺有作为,可他侄子石虎是个暴君,杀人如麻,以极度残暴荒淫的统治闻名,激起了滔天民怨,最后被冉闵推翻。
冉闵发布 "杀胡令",因为羯人长相特殊(高鼻多须),一认一个准,20 多万羯人被杀,差点被灭族。
侥幸活下来的羯人分成三拨:往西跑的融入氐族、羌族;往北投奔鲜卑的,后来跟着鲜卑汉化,成了汉人;还有一波逃回中亚,跟当地人混合,成了突厥部落的一部分。
到了隋唐时期,羯族就从历史上消失了,算是五胡里最 "短命" 的一个。
羌族
羌族早在商朝就有记载,先秦时期就与中原王朝互动频繁,跟汉族算是老邻居了。
东汉时羌族被打得分成两拨:东羌搬到关中种地,西羌留在西南高原放羊。西晋末年,羌族势力也趁机进入中原,羌人姚苌建立后秦,一度强盛,疆域近百万平方公里,可惜被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给灭掉了。
后秦灭亡后,大量羌人散居中原,逐渐融入汉族。留在西北故地的羌人,部分融入藏族(尤其在吐蕃崛起后),部分融入蒙古族,也有人部分还是以羌族生活了下来。
现在四川阿坝州的羌族,就是他们的直系后代,还保留着跳锅庄、绣羌绣的传统。
氐族
氐族跟羌族是 "表兄弟",但更早跟汉人打交道,会说汉语,还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苻、吕),汉化程度超高。
三国时期氐人就帮诸葛亮打过仗,西晋末年氐族趁势崛起:李特在四川建了成汉,苻坚建的前秦差点统一中国,可惜淝水之战大败后崩溃了,氐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也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苻坚曾把 15 万户氐人迁到中原,这些人后来全成了汉人。留在甘肃、四川的氐人,一部分被吐蕃统治,融入藏族;四川九寨沟附近的“白马藏族”,风俗习惯有很多都不同于藏族,根据后世研究考证是氐族后裔。现在的彝族也有氐族的基因。
回望那段风云激荡的“五胡乱华”岁月,其实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一个阶段。曾经泾渭分明的“胡”与“汉”,在碰撞、冲突、交流、学习乃至通婚中,界限逐渐模糊。
五胡他们就像盐融入水,慢慢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没有这场痛苦而深刻的民族大融合,或许就没有后来恢弘开放的隋唐盛世。
这也让我们名吧,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特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