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比赛,台上在手冲,台下在看稿。
没错,可能有点夸张,但这就是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一个不只是比“谁冲得最好喝”的比赛,而是一场关于风味表达、热情与哲学的故事讲述的全方位较量。
在这个世界级强手如林的舞台上,选手不仅要呈现一杯风味出众、结构清晰、充满花香甜感的精品咖啡,更要在10分钟的公开演讲时间里,把这杯咖啡讲得清楚、讲得动人、讲得让人愿意相信。
这并非“附加项”,而是实打实计入总分的关键一项,并且还可能是一个”拉分题“。
☕ 我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
其实不仅仅是因为选手展演是比赛评分的重点之一,更因为这个话题对所有咖啡人——无论你是选手、评委、观众还是行业从业者——深度了解之后,都会觉得挺有意思的。
作为本文的老小编,我在 Toastmasters(头马)国际演讲会“摸爬滚打”了16年,在国内和国际多次担任演讲比赛的评委。在这个以公共演讲、沟通与领导力为核心的平台上,大家学习如何清晰、有感染力地表达一个想法、讲一个故事,我也听过无数让人会心一笑或热泪盈眶的好演讲。
于是,当我回到咖啡的世界,看到 WBrC 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选手们的舞台表现,总会忍不住从“演讲”的视角出发,忍不住想从“演讲”的角度“品头论足”吃瓜为冠军们打分。于是常常会有一种微妙的感受:讲好一杯咖啡的故事,其实和讲好一次演讲一样,都是在“打动人心”这件事上下功夫。
所以这篇文章,是一次咖啡吃瓜群众对选手(冠军们)演讲的另类观察。毕竟我们所能看到的演讲稿、听到的展演,都只是评分体系的一部分,真正的成绩背后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努力和细节。而我们做的,也不过是“马后炮”地站在台下,从内容表达的角度,探讨和学习这些精彩的演讲中的策略和手法。
希望这篇小文,能为大家带来一点启发,提供一些“更有结构感”的参考线索给那些:
•想更懂比赛的咖啡爱好者,
•想提升表达力的咖啡从业者,
•还有也许正在准备下一次参赛的“种子选手”。
也让我们一起轻松吃瓜、认真共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决赛选手
世界级咖啡比赛的“第二赛道”
讲好一杯咖啡的故事
2025 冲煮决赛选手的表达策略解析
咖啡比赛规则怎么说?
为什么咖啡比赛中“表达”至关重要?
作为咖啡比赛现场的“第二赛道”,咖啡比赛展演其实有清晰的评分标准。
以下援引精品咖啡协会(SCA)2025年最新发布的世界冲煮大赛评分规则中,关于“展演呈现(Presentation)”的原文条款:
“18.2.4 (Barista Evaluation)Presentation
咖啡师评估中的展演呈现
本项评分将根据评分表中的数字(经验)描述进行打分,评分范围为 0 至 6 分。
演讲呈现的评分依据是评委对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出的个人特质及其所讲述故事/旅程的观察。选手并不需要设计复杂或类似高端餐饮的体验,所呈现的内容应与现实中的咖啡服务体验相关。
评委将在考虑个性与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评估选手是否具备自然、清晰、简洁的沟通能力,以及其在流程与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选手应展现出其作为“咖啡大使”的风范。
凡是能够在所提供的咖啡之外,通过积极而富有创意的方式提升整体咖啡体验的演讲内容,将获得较高分数。
良好的客户服务技巧(例如礼貌、准确性、专注度、眼神交流等)也将作为评分参考因素之一。"
做个咖啡师这也太难了吧!!!
一定会有人这样想。
但比赛中的要求就是如此,换句话说——想当冠军,你不仅要会煮好咖啡,还要像咖啡的“咖啡大使”一样,可以代言行业,把这杯咖啡所代表的风土、理念、价值与情绪传递给在场评委、传达给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讲得好,也能帮你赢比赛。
WCC系列咖啡比赛中,除了咖啡杯测比赛和咖啡烘焙赛2项赛事选手可以“埋头苦干”(专注专业竞技项目)不用讲话(口头展演)之外,和世界咖啡冲煮大赛(WBrC)一样,世界咖啡师大赛(WBC)、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WCIGSC),世界咖啡拉花艺术大赛(WLAC)、世界土耳其咖啡大赛(CIC)都需做的好、讲的漂亮!
*世界咖啡冲煮大赛规则: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65fb773fac2112270b71798a/t/6788165ef8623e14ee70dad8/1736971871231/2025+World+Brewers+Cup+Rules+and+Regulations+%281%29.pdf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决赛选手
选手展演主题构架
这是一个非常深入且专业的问题。哈哈
从演讲稿的书写结构和评委/观众聆听体验这两个维度考虑对九位WBrC决赛选手的演讲稿进行分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同演讲稿的构建意图与听觉表现力。
✅ 分类逻辑说明
从“评委聆听体验”出发:
(哈哈这是小编揣摩)
•评委需要在十分钟内做出感官、概念与表达的综合判断。
•结构清晰、语言节奏分明、有强记忆点的演讲,更容易获得评分者的好感。
•同时,情绪调动、逻辑说服与语言控制力(简洁、生动、富节奏)是加分项。
✍️从“演讲稿构建方式”出发:
•一些演讲稿以“精密结构+数据/流程论证”为主,信息密度高;
•一些演讲稿以“情境塑造+语感打磨”为主,画面感强;
•还有一些演讲稿在“情绪节奏+共鸣”上特别下功夫,强调感动与情感牵引。
综合考虑文本构建与聆听体验两个角度,以下将9位决赛选手的展演稿分为三类:结构推进型、画面建构型和情感引导型。
结构推建型
1️⃣结构推进型
逻辑推进清晰、每一段都为主旨服务;听起来如“思维导图”,演讲人节奏稳定,内容节奏主打“层层递进、慢慢说服”。
代表选手:
• 中国选手彭近洋:“咖啡温度之道”从4个阶段推进,内容精准有序。
“咖啡的温度之道”:
从“温度误差”这一日常被忽略的细节出发,提出温度不仅是冲煮参数,更是一种“感知与体验”的建构工具。以温度为主线,构筑风味完整性。通过对温度在原产地、烘焙、冲煮与品饮的四阶段管理,实现一杯“有记忆温度”的理想咖啡。
• 美国选手:“双重融合”主题从2个维度推进,严谨结构+概念融合。
“双重融合的极致体验”
以“Hybrid混合”为核心概念,展示两种维度的融合美学:风味维度: 处理法融合(创新发酵 + 传统水洗)
冲煮维度:技法融合(滴滤法 Percolation + 浸泡法 Full Immersion),从而达到“风味完整性”和“口感统一性”的双重平衡。演讲强调“最佳的不是二选一,而是融合后的双赢”。
• 瑞典选手:“蜕变”3段式推进+完整结语。
“咖啡的蜕变之旅”
选手从“咖啡不仅改变物质,也改变人”出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蜕变“(Transformation)叙事链条:从一颗种子到一杯咖啡,从土地到风味,从种植者到冲煮者,从感官到人生。他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种植、烘焙、冲煮)的“转化”阐释精品咖啡如何影响行业、个人与社会,强调“一杯卓越的咖啡,足以点燃改变的火花”。
• 危地马拉选手:清晰全面陈述咖啡杯品中的2种重要元素”强度与清晰度“。
“强度与清晰度的双重奏”
本次演讲以“Intensity & Clarity(强度与清晰度)”为核心关键词,强调这两个元素是杯品中最重要、最能帮助消费者理解和享受精品咖啡的风味特征。选手提出:真正好的咖啡不应只是复杂,更应是风味明确、触感鲜明、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整场展演围绕如何通过烘焙、冲煮、器具、参数调整来实现风味强度和清晰度的最大化展开。
小编斗胆揣摩一下评委聆听感受,哈哈:思路清晰,逻辑连贯,适合评分时进行“结构对照”与笔记记录。
画面建构型
2️⃣画面建构型
演讲稿侧重场景感、画面感与概念可视化,常用比喻、空间意象或叙事环境;语言具感染力、节奏感强。
代表选手:
• 新加坡选手:建造房屋/家的四步类比,画面感与情感温度强。
“建一座风味的理想之家”
将冲煮过程比喻为“筑梦家园”的四个阶段:选址(产地与生豆)、地基(结构与甜感)、室内设计(风味与酸质)、外观呈现(香气与余韵)。通过家居建造的具象类比,让品饮体验更具亲近感与完整性,传达“每一口都像回家”的情感温度。
• 意大利选手:梦境三杯 + 拼配过程,如电影剪辑。
“梦中的和谐一杯”
选手以一个梦境作为开场——梦中三杯风味各异的咖啡,在唤醒后通过拼配实现了“酸、甜、质地”三者的完美融合。这一创意成为全场的核心比喻——将不同咖啡的风味记忆,融入成一杯现实中‘梦的再现’之作,强调风味和谐、结构平衡与感性体验的统一。
• 印尼选手:摄影三角与冲煮的类比,图像逻辑交织。
“摄影与咖啡的交汇:萃取金三角”
通过选手喜爱的摄影的核心理念(构图、曝光三角)类比冲煮逻辑,提出“咖啡如创作”这一跨界概念,强调感官表达中的创造性平衡,在构图与萃取中寻找创造力。
小编再次斗胆揣摩一下评委聆听感受,哈哈!:情绪更容易被牵动;可通过“场景锚点”记忆主题,有助于留下印象分。
情感引导型
3️⃣ 情感引导型
从第一人称故事切入,以“我”真实情绪铺垫概念展开,强调情感张力与转折;适合借助声音与停顿制造情绪波动与共鸣感。
代表选手:
• 土耳其选手:从等待1159天到冲煮节奏,全程用耐心与情感包裹技术。
“Perfect Timing|完美时机的艺术”
Ali 以他长达 1,159 天等待的故事(多次因签证问题无法参赛)为引子,构建起整场演讲主题。他将时间作为贯穿咖啡旅程每一个阶段的核心力量——从采摘时机、发酵时长、烘焙节奏,到水质矿物稳定、冲煮注水节奏……他以一种诗意又技术精确的方式,表达了“用时间雕刻风味”的理念,也借此呈现他从一段等待中学到的“耐心的力量”。
• 哥伦比亚选手:咖二代的出走与返乡、产业思考的情感弧线。
“下一代咖啡的三大关键”——激发热情、共享知识、推动创新.
从个人故事切入,讲述“咖农的离场”与“自己的回归”,强调要让咖啡产业可持续,必须用“新工具+新技术+全球协作”激发青年投身咖啡行业。
评委大人们,小编共情的聆听感受对吗?哈哈:听者可能记住的是“人”而非“术”;容易获得情感共鸣,但此情感引导型需要演讲者收束强、不失控。
三类对比表(更贴近现场聆听者视角)
选手展演表现风格
换个角度去看各国/地区冠军选手们的表现风格吧。
在表达倾向上,从历年比赛的选手展演,到今年的比赛,特别是决赛9位选手的表现中,我们也能观察到选手两种明显展演风格:技术派和心灵派
技术派
技术派展演风格
代表选手:
• 美国
• 危地马拉
• 印尼
• 哥伦比亚
他们重视数据、控制与系统性,用理性语言拆解冲煮背后的逻辑——从粒径到水质,从TDS到流速。危地马拉选手就通过“清晰度和集中度“(Clarity & Intensity)阐释烘焙与冲煮的协同关系;哥伦比亚选手则聚焦于发酵、教育与创新如何共同影响下一代咖啡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给咖啡师的启发:
决赛选手们的演讲像一份顶级“品控文档”,不只是说得清楚,更是做得出来。适合用于出品标准化、教育课程开发与产地合作逻辑的深化参考。
心灵派
心灵派展演风格
代表选手:
•新加坡
•意大利
•土耳其
•瑞典
•中国彭近洋
这类选手重视故事感与情绪连接,擅长借助比喻、情境与生活哲学去讲述他们对咖啡的理解。例如新加坡选手从”家“的建造入手,而瑞典选手从咖啡“如何改变人”出发,打造了一个动人的成长曲线。意大利选手开场就“梦一场”,土耳其选手历经”磨难“淡定讲述自己光阴故事......
回想彭近洋老师2023年比赛主题”无差别冲煮法“,我个人更愿意把乔治队长归技术派,而今年乔治队长虽然再次技术性地诠释咖啡的温度,但他成功融合了技术派+心灵派的精髓,一语双关,用“温度之道”讲述一杯拥有温度记忆的咖啡故事;
给内容创作者的启发:
他们不仅是技术解说者,也是情感讲述者,很适合品牌主理人、教育者与赛事传播者借鉴。
哈哈说到”心灵流派“,小编一定要提2024年的世界咖啡师大赛(WBC)冠军Mikael Jasin。对于小编而言,这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WBC世界冠军则达到该流派的巅峰时刻,出道即巅峰。
1、冠军演讲策略:正念实践(Mindfulness)
•他并不是“介绍一套饮品制作逻辑”,而是讲述一个内在觉醒的旅程,让评审与观众从“听咖啡”变为“感受咖啡”。
•主题具有普适性与情感深度:自己精疲力竭burnout → 停下脚步 → 找回热爱 → 正念 → 重新出发,这些内容在咖啡高压职业背景下极具共鸣力。
效果: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让评委不止在打分,更在聆听和共情。
2、 三段式结构精准映射主题
•每一道饮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主题推进的一部分。
•牛奶饮品:心Mind → 初始觉知;
•创意饮品:身Body → 行动与思维的统一;
•浓缩饮品:灵魂Soul → 回归真实本质。
效果:建立演讲“递进感”和“高潮点”,三段体验步步深入,构成一场完整的“咖啡式冥想旅程”。
*想要深度赏析冠军的巅峰之作吗?留言,我们一起再度回顾
比赛台下的“另一场演讲”
比赛台上的十分钟,是选手精心准备、反复打磨的“主舞台”。但在决赛间隙的一场场选手采访里,我们也悄悄看见了另一种精彩——那是即兴的表达、真实的情绪、夺冠技术的“秘诀”以及一杯杯咖啡背后的坚持与故事。
这场短暂却真诚的交流,不只是为观众拉近了与选手的距离,也悄然揭示了他们在思考、表达、沟通与魅力方面的另一面——你会发现,这个时候能打动观众的不止是咖啡,还有讲述咖啡的方式。
以下,我们就选取了其中一个选手接受采访中所所叙述的故事,作为特别花絮分享给你。希望这段台下的“即兴演讲”,也能为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动和启发。
在九位决赛选手中,瑞典选手的表现可谓“技术与表达双赛道”实力兼备。他不仅带来了细致入微的冲煮方案与创新器具(详见前文介绍),更在表达内容与临场应变上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构建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初赛与决赛之间更换了整套演讲稿内容结构——这不是简单的“调整”,而是围绕“转化(Transformation)”这一核心理念,重新搭建了内容逻辑、语言节奏与情感铺陈。
另外他的团队在决赛前一晚临时做了多个关于测试滤杯、滤纸、水质与萃取参数,同时对演讲呈现进行了“从零开始”的重构练习。最终在台上呈现出的,是一段极具感染力、完整度极高的叙事旅程,而这一切,如果不是采访主持人,前世界WBC冠军Hide-izaki提出这个话题,可能评审与观众根本看不出这是临时更换的稿件。
这一小插曲不但凸显了选手的临场思辨与表达素养,也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在WBrC这样“手冲+演讲”的复合赛事中,选手内容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在规则框架内,以演讲内容真正“托举”出一杯好咖啡的意义。
我们得到的启发
So,选手们精彩纷呈的展演对于我们到底有怎样的的启发呢?看热闹?看门道 !
咖啡爱好者
选手的演讲让我们看见“冲煮不仅是手艺,也是叙事”。从房子、梦境、时间到温度,你不再只是喝一杯咖啡,而是在喝一个故事。学会“品”一杯咖啡,就是学会“感受”背后的匠心。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帅哥美女们的着装 、展演的背景音乐,他们富有个性的表情以及与评委的眼神交流......可能,每一个细节都是冠军们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最美自己的精心安排。
咖啡烘焙者与冲煮者
无论风格如何,每一位选手在演讲中都呈现了大量实用信息:从生豆选择的逻辑、发酵实验的应用、热源管理与发展时间的匹配,到流速调节与滤纸搭配,为出品策略提供了许多有据可循的新参考。从一篇展演稿中看产业链的发展,学习咖啡知识一点都不夸张,每篇演讲都是一堂内容颇多的咖啡。在刚刚过去的五月,我们就围绕赛事进行了四次的"精品咖啡X"线上小课程的探索,初探再探三探四探,深度了解了赛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又有了更多的问题,对一个咖啡人来说这不就是一个真实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吗??!
未来参赛选手或表达者
WBrC不只是一个“技术场”,更是一个“表达场”。内容结构、节奏控制、比喻选择与共情能力,都是胜负关键。尤其值得思考的是:技术如何转译为感知?内容如何连接人心?
未来的冠军们,你的咖啡故事是什么?
是不是可以开始思考你下场比赛的主题啦?!
一杯能说话的咖啡,才更动人
冲煮比赛,已经不只是比“谁煮得好喝”——它更像一次舞台上的双重考验:你要有一杯好咖啡,也要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背后,不只是技术的深耕,更是表达力的修炼。
如何帮助咖啡人将技术语言转化为有温度的表达,如何进行演讲脚本的梳理、内容结构的搭建,如何高效进行语音与台风的练习......这些不仅是选手关心,小编我也越来越关心啦。
如果你是未来的参赛选手,我们乐意与你并肩合作,一起把你的故事讲得更清楚、更动人。
无论我们在这场赛事中的角色如何,这一切对于咖啡人来讲,正是我们在未来可以继续助力的方向:咖啡比赛早已超越单一“手冲”技术的比拼,而成为一场综合实力的呈现:
冲煮,是专业;
讲述,是表达;
影响,是使命。
2025年的这场WBrC决赛,让我们看到顶级咖啡人是如何构建起“技术 + 信念+ 语言 ”的三重路径。
而你,也可以是下一位,
把风味讲出来
让故事更动人。
图片来源:侵删
worldcoffeechampionships,coffeeteaimag,georgew.peng,elysiaholmes,Lakispsomas,holamhon
分享咖啡 联结世界
版权信息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 文章来源:Rubicoffee
■ 图片来源:Rubicoffee
■ 侵权联系:weixin@coffeesalon.com
■ 合作联系:微信cofesal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