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刚果(金)与卢旺达在特朗普政府斡旋下签署和平协议,承诺结束持续30年的边境冲突。镁光灯聚焦在三国代表握手的瞬间,但协议附录中一段关键条款却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意图——两国需“向美国投资者开放矿产资源”,建立“关键矿产供应链整合机制”。刚果(金)矿业部长基兹托·帕卡邦巴在签约前高调宣称:“此举将使我们的伙伴关系多样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作为全球钴储量占54.5%、钴产量占75%的“地球电池库”,刚果(金)的转向牵动着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神经。刚果(金)政府的选择背后是两重迫切需求。首先是安全困境,东部M23反政府武装控制着价值150亿美元的钶钽铁矿走私网络,甚至攻占北基伍省首府戈马市。总统齐塞克迪曾密信特朗普,承诺以钴、锂矿换取美军支持。另外就是经济上的焦虑,2025年钴价暴跌背景下,该国2月实施出口禁令试图稳价,却导致月亏损4亿美元。帕卡邦巴等官员将希望寄托于美国承诺的50亿美元基建投资。
![]()
然而这场豪赌暗藏凶险。中国学者薛凯尖锐指出:“美加欧企业对刚果大型项目兴趣寥寥,若排挤中资,跟中国对着干,可能断送繁荣。”此言直指刚果(金)最脆弱的命门——中资企业控制着该国76%的钴产能,过去七年贡献了新增矿产产量的四分之三。尽管美国来势汹汹,但其战略存在三大硬伤。
一是基建短板,刚果(金)全国仅2%公路完成铺设,电力缺口高达80%。中国企业已建成布桑加水电站等关键设施,并控制80%电力供应。美国承诺的铁路扩建需穿越战乱区,实施难度极大。二是效率落差,中企开发的钴矿从启动到投产仅用2年,而西方企业平均耗时十年以上。三是历史污点,美国在刚果(金)的“矿产优先”政策早有劣迹。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控制铀矿策划推翻总理卢蒙巴,扶植蒙博托政权导致制度性腐败。乌克兰矿产换安全的失败案例很可能在刚果重演。刚果(金)的摇摆折射出资源型国家的典型困境:短期美国军事援助看似能解东部冲突的燃眉之急,但协议要求美军进驻矿区、矿产优先供应美国,实则将国家主权与资源捆绑出售。
![]()
6月27日,卢旺达与刚果(金)签署和平协议
而中国的“基建换资源”模式则曾带来切实变革。2008年“世纪协议”后,中企修建3200公里公路、31家医院、5000套住房,换得部分矿权。华刚矿业70亿美元升级基建的承诺,仍是该国发展的核心依托。更严峻的是,该国政策反复已埋下隐患:2024年突击修改矿业法,强制要求外资转让10%不可稀释股权;2025年钴出口禁令导致供应链震荡,迫使电池企业加速研发无钴技术。
6月21日,金沙萨政府宣布将钴出口禁令再延长三个月,试图在价格博弈中增加筹码。但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刚果(金)正面临比钴价更残酷的抉择:是成为大国博弈的“矿产附庸”,还是把握发展主导权?中国在刚果(金)的布局早已超越单纯资源开采——通过控制电力、建设交通网、培养技术工人,形成了深度嵌入当地经济的生态体系。
![]()
而美国以军援换矿权的短期策略,难以解决该国治理腐败、武装割据等深层痼疾。刚果(金)若为虚幻承诺牺牲可靠伙伴,恐将重蹈“资源诅咒”的覆辙。这场矿产博弈的终局,终究取决于金沙萨能否看清:真正的繁荣不在于在巨人之间投机,而在把资源主权握于掌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