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科技导报》2025年第10期科技新闻-卓越亮点
DNA传感技术实现地下水中超痕量汞的原位精准监测
图片来源:摄图网
精准测定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汞(Hg)的浓度变化,对于解析汞的迁移转化机制与评估水体生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地下水中汞的现场/原位检测仍面临挑战,核心瓶颈在于缺乏兼具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与现场适应性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对超痕量Hg(II)的高效、精确识别需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及地下水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坤福教授团队,首次应用脱氧核糖核酸(DNA)传感材料,开发出新型地下水不同形态Hg(II)检测技术,并系统评估了2类生物传感策略的适用性与性能差异。
一种策略基于DNA功能化水凝胶,可实现溶解态Hg(II)的快速响应,但在低浓度(<1.60 μg/L)条件下检测能力有限;另一策略将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与DNA传感元件耦合,构建出DNA-DGT传感器,兼具即时采样与现场检测功能,能够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联动,实现对地下水中Hg(II)不同形态的定量分析。
研究进一步揭示,温度、pH值、氯离子(Cl⁻)以及溶解性有机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等水文地球化学参数对Hg(II)的扩散效率、形态分布与迁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阐明了地下水汞分布变异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机制。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5 , 52 ( 2 ) )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科技新闻、科技评论、专稿专题、综述、论文、政策建议、科技人文等。
友情链接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