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以下简称《数据集》)在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发布。这是中国气候数据产品首次向国际共享,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全球共享。
9月17日,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
论坛以“数智赋能气象合作 早期预警普惠民生”为主题,来自中国和文莱、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各国气象水文部门,以及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相关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决策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区域气象合作与发展,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气象合作进入人工智能(AI)与气象共融互促新阶段。
在开幕式上,中国—东盟气象AI模型应用联合创新行动启动,《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数据集》、共建共享“中国—东盟气象之家”等成果发布。相关专家围绕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发展方向、早期预警实践和经验、共享共建AI技术等作特邀报告,与会代表聚焦“AI赋能气象,气象AI赋能千行百业”主题深入交流研讨,共同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数智化转型发展。
《数据集》包括全球地面数据集、全球高空数据集、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1.5版、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等6类数据,与国际同类产品质量相当,且支持国际交换,能够支撑气象早期预警、防灾减灾全球治理等应用服务,并支持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
《数据集》从106种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里选取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自主研制产品。其中,全球地面、高空数据集,日值及月值最早可溯源到1850年,最长序列可达176年;基于整编后的全球多源观测站网数据,全球格点重建数据集经过时空重建处理,形成自1850年以来逐月全球表面温度格点产品,空间精细程度达2°×2°,约200公里;风云气象卫星多星融合陆面与长波辐射数据集和海洋数据集对风云卫星的历史数据进行再定标和一致性订正,形成5公里地表温度、辐射、海温、海冰等产品。
《数据集》重点面向从事气象预报、早期预警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用户,可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英文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风云遥感卫星数据网英文版等渠道获取。中国气象局将持续做好国际共享数据产品的应用效果、下载渠道畅通程度的评估,保障数据产品质量和共享渠道畅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