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由于外国游客纷纷取消了赴日行程,日本政府慌了
政府和专家纷纷出来辟谣说,这个传言没有科学依据,大家不要迷信,赶紧过来旅游、消费吧。
要我说,难。
短时间内外国游客恐怕仍会继续把日本排除在旅游目标之外,这里面有迷信的成分,但又不全是迷信。
02/
这次传言的源头,据说是一本 叫做 《我看见的未来》的漫画
该作者宣称自己自1976年起就开始记录梦境,并将全部15个“预知梦”整理出版成漫画,宣称梦境以5/10/15年周期应验现实事件。
书中包含对戴安娜王妃之死、皇后乐队主唱病逝等事件的模糊描述,最轰动的是封面标注"2011年3月大灾难",后被解读为预言东日本大地震。
2021年再版的《完全版》,新增了"2025年7月5日日本南海海槽将发生毁灭性地震与海啸,浪高为2011年3倍"的描述,就是这次传言的源头。
但仅有这个还无法形成现今的规模。
推手是社交网络平台。
漫画再版后,"2025年7月5日末日论"在TikTok、YouTube等平台衍生超1400个视频,累计播放破亿次。
在视频里,前段时间鹿儿岛的频繁小规模地震被用作素材,并被解读为“灾难的前兆”。
然后事情就爆了。
03/
好,前因后果介绍完了,你说这是迷信吗?
确实是。
每隔几年就会有个“末日论”出来,上一个最有名的末日论还是“2012世界毁灭”呢。
论逼格,它是玛雅古文明的产物;
论传播度,它还有一部好莱坞影片《2012》为它免费宣传。
再早一点,还有个1999年世界末日论。
当我还是个小学生时,在某儿童科普读物上读到这个的时候,震撼得我好几天都吃不好、睡不安。
总之,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末日论”总有市场,就是因为有人会盲信。
一定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是迷信的。
如果你不信“末日论”,那可能只是因为你不是“末日论”的适配对象。
但你可能会信风水、命理、星座、塔罗牌,如果以上你都不信,你也可能会落入其他迷信的圈套:
比如,你住酒店可能不想住4层,选手机号喜欢6和8;
比如,考生在高考前会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以求高分;
再比如,那个关于中国女性是不是该“坐月子”的争论。
据说,世界上最“迷信”的人是生意人和球员。
前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求财神,比如广东那边的老板们会定期给财神烧纸;
后者则会有些特定的习惯、动作,比如有球员相信内侧穿某件球衣会对自己带来好运。
还有球场上永恒的迷信——手热,球员和教练们相信,当某球员进入“手热”状态的时候,多把球交给他来投会为球队带来胜利。
但是很不幸,“手热”已被研究者证明就是迷信。
04/
为什么人会迷信?
按《思考:快与慢》的说法就是:这是快思考在起作用。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自动化”的基础反应,远离危险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比如看到老虎,甭管你以前见没见过老虎,你的身体会先于你的意识做出反应——肾上腺素飙升、寒毛直竖之类的反应,甚至拨腿就跑。
但这也会带来误判。
有时候可能并没什么危险,仅仅是一些元素激活了你的身体反应。
比如恐怖电影里未必要出现什么血淋淋的镜头,只需要来点恐怖的bgm就足够让观众紧张不已了。
所以不管是真危险还是加危险,只要有危险的可能性,人们就会本能地远离它。
再打个比方,最近的充电宝事件。
由于真的有充电宝自燃了,而最近的召回、机场快递拒收等新闻又让这个信息广泛地种植在人们的脑袋中,就导致很多人看着自己手里的充电宝犯怵。
虽然理性告诉ta,充电宝自燃的几率微乎其微,自己手里这台大概率没事;
虽然自己手里这台充电宝已经用了几年,自己从没如此担心过。
但没有用,只要脑袋里已经被种下了“充电宝可能自燃”的信念,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就会对充电宝产生膈应。
快思考的能量就是这么强大。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说的结论。
日本7.5会发生大地震这件事确实是谣言,大家都知道,但这个信息已经被种在人们的脑袋里了,那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7.5大地震是谣言,OK;
鹿儿岛最近频繁地震,这事总是真的吧;
日本这个国家地震频发,这事总是真的吧。
那还是不能去。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还想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