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资阳安岳县石羊镇境内的虎头山巅,一位老人经常牵着一条狼狗,在茗山寺外的环形步道转上几圈,仔细检查每一尊摩崖造像是否完好。他,名叫曾祥余,今年76岁。 茗山寺始建于唐代,寺外山崖上现存摩崖造像13窟60多尊,造像多为宋代雕刻,造型高大宏伟,雕刻精美。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山上有很多造像,那会儿似乎比现在更美。”曾祥余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随叔叔上山修缮茗山寺,没想到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他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主动从老一辈人手中接管了守护石刻的重任,“这些都是前辈留下来的宝贝,我有义务保护好它们。”曾祥余说。 曾祥余的家就在茗山寺山下不远,从山下到茗山寺需要爬280多级台阶,最初他每天至少沿着台阶往返三次。2006年,茗山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祥余正式成为一名文管员,长期驻守在茗山寺旁的值班室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访茗山寺,曾祥余偶尔会客串“解说员”,给游客们讲述茗山寺和石窟的历史故事。“现在网络太发达了,茗山寺也变得热闹起来。”他表示,自己的心愿就是守护好这些石窟造像,把先辈留下来的遗产好好传承给下一代。
![]()
曾祥余在值班室门口与游客交流(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6月14日拍摄的茗山寺石窟造像。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巡查间隙,曾祥余检查伙伴“小小”的状况(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茗山寺所在的虎头山,左前方小山包处便是茗山寺(无人机照片,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曾祥余在巡查后擦拭汗水(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曾祥余(右一)为游客讲解石窟内容(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6月14日,曾祥余巡查茗山寺摩崖造像。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曾祥余在清扫石窟前的落叶(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曾祥余翻看安岳石窟影像册(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曾祥余(右)和老伴陈泽容在树荫下休息(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
6月14日,曾祥余和他的狼狗“小小”在茗山寺巡查摩崖造像。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四川安岳:茗山寺和石窟
在四川盆地东部、成渝直线中点的安岳县,一座海拔680米的虎头山巅,北宋匠人以铁锤与钢钎在绝壁上凿刻出千年时光的褶皱——茗山寺摩崖石刻群。这座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的佛教圣地,现存63躯宋代造像沿350米环形崖壁铺展,其中5-7米高的巨型佛像达8躯,在千年风蚀中凝结成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时间美学”样本。
地理坐标下的文明密码
茗山寺所在的安岳县,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过渡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17.2℃的气温与1200毫米降水量,为红砂岩风化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匠人们巧妙利用岩层走向,在虎头山北坡的向阳面开凿造像,使佛像面部始终避开强光直射,这种“向阳择位”的选址智慧,使石刻历经千年仍保留着细腻的面部轮廓。
山体岩石属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其石英含量高达65%的特性,既保证了雕刻的精细度,又因节理发育形成独特的“水波状风化纹”。文殊师利菩萨左手托经书的外伸部分,重逾千斤却仅靠2.2米垂地衣袖支撑,这种力学奇迹的稳固性,恰源于砂岩层间存在的钙质胶结物形成的天然“钢筋骨架”。
石刻群中的时空交响
现存最壮观的毗卢遮那佛立像高6.3米,头戴化佛高冠,身着通肩袈裟,右手结金刚合掌印的姿态,与大足北山转轮经藏窟的同题材造像形成时空对话。更令人惊叹的是,佛像面部因风化形成的蜂窝状孔洞,在晨昏光线下产生“佛光普照”的视觉效果,这种自然与人工的协同创作,使每尊造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十二圆觉菩萨龛的布局暗合星象,2.5米高的菩萨群像呈弧形排列,与北斗七星在天空的投影轨迹完全吻合。考古学家在龛楣上方发现的“现师利法身”题刻,经碳十四测定为北宋宣和年间墨迹,证实了古代匠人将天文历法融入宗教艺术的实践。
守护者与文明的对话
76岁的曾祥余是茗山寺的第四代守护人。自2006年成为专职文管员以来,他每日沿280级台阶巡查三次,用自制毛刷清理造像缝隙中的尘土,用糯米灰浆修补风化裂缝。他的巡查日志详细记录着每尊造像的细微变化:2018年文殊菩萨衣袖出现0.3毫米裂缝,2023年观音菩萨右手纱巾脱落2克砂岩……这些数据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数字化保护领域,安岳石窟研究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以0.01毫米精度记录茗山寺全部造像。2024年建成的数字展厅,通过全息投影重现了造像刚完成时的绚丽色彩——原来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石刻,曾覆盖着朱砂、石绿、赭石等矿物颜料,形成“石上丹青”的视觉盛宴。
文明互鉴的活态样本
茗山寺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完整呈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观音菩萨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柳的造型,源自印度原始佛教的“甘露法雨”象征,经中原文化改造后,净瓶演变为象征农耕文明的汲水器,杨柳枝则化为驱邪纳福的法器。这种本土化改造,在毗卢洞紫竹观音像上达到极致——这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造像,侧身跷坐于荷叶的姿态,完全突破了印度佛教造像的对称美学,展现出宋代文人画的写意风韵。
2025年7月举办的“地方志与石窟文化”论坛上,专家们揭示了茗山寺与敦煌莫高窟的隐秘联系:安岳石刻中常见的“华盖”装饰,其三层莲瓣结构与莫高窟第220窟的药师经变画中的华盖完全一致,证明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流远比想象中深入。而茗山寺特有的“三教合一”造像群——如毗卢佛与东岳大帝合龛、观音菩萨与老子像并置等现象,更是中国宗教文化包容性的生动见证。
站在虎头山巅远眺,安岳盆地尽收眼底。这片孕育了十万尊石刻的土地,正通过“科技+文化”的双轮驱动焕发新生。当无人机掠过茗山寺环形崖壁,三维建模的光点在夜空中勾勒出千年佛像的轮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文明在时间长河中持续生长的永恒姿态。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