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景德镇的晨雾里,总少不了一个身影在瓷坯间流连。罗倩倩指尖抚过温润的瓷土,目光落在江西瓷业公司百年前的老账本上,那些泛黄纸页里记载的不仅是窑火温度,更是一个陶瓷世家血脉里流淌的滚烫热爱—— 这便是昌南御瓷如今的掌舵人,一位让千年瓷韵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守护者。
![]()
瓷魂入骨的传承者
罗倩倩的童年是在瓷片与釉彩中度过的。祖父总在窑炉旁给她讲"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的瓷之奥义,父亲则教她辨认不同矿土烧制出的釉色差异。那些在瓷坊里追逐嬉戏的时光,让陶瓷的基因早早融入她的生命。大学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选择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图书馆里翻遍了关于江西瓷业公司的史料,当看到 1902 年公司初创时 "实业救国" 的宣言,年轻的心脏为那份坚守而剧烈跳动。
毕业后的罗倩倩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拒绝知名设计公司的橄榄枝,回到昌南御瓷从最基础的选料工做起。她跟着老匠人蹲在原料仓库里,用三年时间摸清了七十二道制瓷工序的精髓。有次为复原失传的"雨过天青" 釉色,她带着团队翻阅清代《陶雅》记载,连续四十九天守在柴窑旁调整窑温。期间,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亲自记录每一次窑变数据,手上被高温瓷片烫出的水泡磨破了又结痂。当第一片带着淡淡云气的瓷片出炉时,这个素来坚强的姑娘突然红了眼眶 —— 那是祖辈们穿越时空传来的回响。
![]()
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在罗倩倩的工作室里,一边摆放着江西瓷业公司时期的"时装仕女图" 瓷板,一边陈列着 3D 打印出的现代器型模型。"传统不是枷锁,是我们创新的底气。" 她常对团队这样说。为解决传统手工拉坯的稳定性问题,她引入数字化建模技术,但坚持所有纹饰必须由匠人手工绘制;为精准控制釉料配比,她建立实验室分析成分,却保留柴窑烧制这道最考验经验的工序。
"古韵新姿" 系列的诞生,源于她在故宫看到宋代官窑瓷器时的灵感迸发。那些瓷器线条极简却气韵万千,让她想到将王维 "空山新雨后" 的诗意绘于其上。她带着设计师们在黄山写生三个月,把云雾流转的韵律转化为瓷上笔触,又采用更符合现代家居的敞口造型。在设计过程中,她发现年轻设计师对古典诗词意境把握不足,便每周组织诗词鉴赏会,亲自讲解 "疏影横斜水清浅" 与瓷上留白的关联。当这套瓷器在上海国际艺术展亮相时,外国策展人惊叹:"这才是中国瓷器该有的样子 —— 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呼吸的温度。"
![]()
![]()
![]()
文化传薪的使者
每年春分,罗倩倩都会举办"瓷语春宴",邀请的不仅是收藏家与学者,更多是带着好奇而来的年轻人。她亲自演示如何在瓷坯上勾勒线条,教孩子们调配基础釉色,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画的青花瓷放入窑炉,就像看到当年那个在祖父膝下玩耍的自己。有个来自山区的留守儿童在活动后,用歪歪扭扭的字给她写了封信:"罗阿姨,我以后也要做会发光的瓷器。" 这句话被她裱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
为让昌南御瓷走向世界,罗倩倩带着作品走遍了二十多个国家。在纽约举办品鉴会,一位华侨老人看到"五牛图" 瓷盘时老泪纵横,说这让他想起了家乡的年味。罗倩倩当即决定,每年推出 "乡愁" 系列,将各地民俗元素融入瓷器,让海外游子能在方寸之间感受家国情怀。
![]()
![]()
![]()
暮色中的昌南御瓷工坊,最后一炉瓷器即将开窑。罗倩倩站在窑门前,看着火光映红天际,仿佛看到百年前江西瓷业公司的先辈们也站在这里。她知道,自己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未来,更是一段文明的接力棒。当第一缕月光洒在新出窑的瓷器上,那些流转的釉色里,正闪耀着一个女子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