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开国大将之首,在淮海战役中立了头功,这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许多网络文章称,粟裕建国后坚持不谈淮海战役、有意回避这一重大贡献,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关于这场大战,粟裕大将确实谈得不多,但晚年接受采访时,也曾认真讲解过战役进程及细节,这是留有影像资料的。
1982年,粟裕正担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淮海战役跟多数战役不一样,我们之前作战采用分割歼敌,几个打一个确保胜利;淮海战役时我们人少,60万对80万,是一锅没有做熟的饭,可是我们二野、三野硬把它吃下去了。
49年初三大战役全部结束之前,还没有进行统一军改,粟裕口中的二野就是指刘邓大军、淮海战役时的中原野战军;而三野则是华东野战军。粟司令一生谦逊低调,到了晚年也保持着这种特点,不愿强调自己或嫡系部队的贡献,把功劳和赞扬留给别人,将军的人品太厚重了。
其实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是绝对主力,参战的正规军兵力超过40万人;中原野战军受制于兵力和装备短板,在战役中的任务、作用,客观上要排在华野之后。但即便过了几十年之久,粟裕还是如此“讲究”,讲话时主动把兄弟部队排在了自己指挥的华野前面,突出中野官兵的地位和贡献,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在淮海战役过程中,中野的主要贡献有两处:一是占领宿县、切断国军铁路运输线,使得老蒋及刘峙不能灵活调兵;二是在双堆集战场,围歼了国民党精锐黄维兵团。但刘邓部队与黄维兵团人数大抵相当,武器火力方面又存在差距,无法独自打出大歼灭战。粟裕作为华野代司令员,命令参谋长陈士榘抽调8万多华野将士增援双堆集,并派出了关键的特种兵纵队,帮助中野进行攻坚,最终消灭了黄维兵团。
中野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而晋冀鲁豫根据地曾是全国最大根据地之一。刘邓首长为了实现军委战略部署,1947年进行了无后方深入作战,转战大别山后,重武器数量及部队兵力严重削弱。双堆集之战中的国军第12兵团,包含蒋某人的中央军王牌第18军,火力十分强大,粟裕特别指示陈士榘,战后要将珍贵的美式火炮等战利品,留给中原野战军补充装备。所以无论刘邓首长,还是陈毅、粟裕,都具备宏大气量和整体协同意识,令人敬佩。
历史上真正的名将、大军事家,他们的军事水准和战功战绩,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战史来评定的,军民都会有准确的判断;而越是自谦低调,越体现出传奇将领的贵重品格。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