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村探亲,和村口老张家的二小子聊天,他说:“叔,我在城里买房落户了,老家的地一直荒着,听说现在能‘永久退地换钱’?这事儿靠谱不?”
其实这两年,像老张儿子这样的情况不少——年轻人进城扎根,老家的地要么闲置,要么交给亲戚种。关于“退地”“合村”的传闻也传得热闹,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2025年,农村土地政策有啥新变化?合村并镇到底咋推进?农民朋友又该做哪些准备?
一、农民“永久退地”:政策说清了这3件事
这两年,网上总传“退一亩地补偿7万”“退房能拿几十万”,闹得不少人心里痒痒。但政策到底咋规定?咱们得先把“底线”摸清楚。
第一,退地必须“自愿”,谁也不能强迫。
政策里明明白白写着:“退地退房必须农民自己点头,谁也不能硬逼!”哪怕你户口早就迁到城里,老家的地还是你的权益,没人能随便收走。前阵子邻村有个事儿,村主任想“帮”几户老人退地搞开发,结果被老人儿子告到镇上,最后村主任挨了批评——政策的“自愿”二字,是农民的“护身符”。
第二,地得“权属清楚”才能退。
老张儿子想退地,结果一查发现:他爸当年和二叔口头分过地,没签书面协议,这地算谁的?政策说了,地要是有纠纷、没明确“归属”,暂时退不了。得先把“账”算清,比如找村委会开证明、补签协议,确认这地确实是你的,才能走退地流程。
第三,退地必须“给钱”,没补偿不能退。
最关键的来了:退地不是“白给”,必须有补偿!但网上传的“一亩7万”是真的吗?其实各地补偿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地值钱(比如靠近县城、交通方便),补偿就高;有的地方地偏、种庄稼不赚钱,补偿就低。比如我们县去年试点,退一亩耕地补了3万,退宅基地补了5万,具体还得看当地政策。
总结一句话:退地是“自愿、确权、拿钱”,别信“统一高价”的传言,先去镇里问问自家地的补偿标准,再做决定。
二、合村并镇:不会“一刀切”,这3类村暂时不搬
最近“合村并镇”的消息传得凶,有人担心“明天就拆房”,有人怕“被赶到陌生地方”。其实政策早定了调子:全国不会大面积拆村,更不会“大拆大建”,但个别地方会试点,解决“空心村”“灾险村”的问题。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这3类村暂时不会搬!
·有特色的村:比如老祠堂、古戏台保存完好,或者有非遗手艺(像我们村的竹编),这种村国家要保护,不会拆;
·人多热闹的村:村里年轻人多、商铺多,人气旺,没必要拆;
·能搞旅游的村:靠山靠水、风景好,或者有果园、民宿,这种村要发展旅游,更不会拆。
那啥样的村可能搬?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空心村”——村里只剩老人,房子塌了没人修,地荒了没人种,合并到附近大村,集中修路、建卫生室,日子反而方便;
另一种是“灾险村”——比如住在山脚,年年发山洪,或者在矿区附近有塌方风险,搬去安全的地方,日子更踏实。
政策还说了“三不准”:不准强制搬、不准随便改地的归属、不准让农民“没房住”。所以,合村不是“赶人走”,是让日子过得更稳当。
三、咱农民的心里话:土地是根,但日子要往前看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人,我特别理解:土地不只是“一亩三分地”,是爷爷辈儿挑粪浇水的辛苦,是过年回家“老房子还在”的踏实,是“根”的牵挂。
但时代在变——年轻人要在城里扎根,老人要就近看病,荒着的地不如换点钱;空心村的学校撤了,娃上学要跑十里路,合并到中心村,娃娃能住宿舍、有操场……政策不是“断根”,是给咱多一种选择。
我有个表舅,前年退了5亩地拿了15万,在县城给儿子付了首付;还有个堂姐,村里合并后,卫生室、超市都搬到新社区,70岁的老妈看病不用再走泥路。
土地是情分,日子是现实。政策给了“选择权”,咱农民要“拎得清”:该守的守,该放的放。
四、农民朋友该做的3件准备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咱农民提个醒,这3件事得提前准备:
1.查查自家地的“身份”:找村委会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看看地的面积、位置对不对;要是和邻居有地边子纠纷,趁早找村里调解,别等退地时卡壳。
2.关注本地政策:镇里的“乡村振兴办公室”、村委会的公告栏,会贴退地补偿标准、合村规划,没事多去问问。现在很多地方有“三农服务热线”,打个电话就能问清楚。
3.想想自己的需求:如果打算在城里扎根,退地换钱能帮衬买房;如果还想回村养老,留着地种点小菜、养几只鸡,日子更舒坦。别听别人“跟风”,自己的日子自己做主。
最后想说:农村的地,是农民的底气;政策的“活”,是让底气更足。2025年,不管是退地还是合村,核心就一句话——让农民日子过得更踏实、更有盼头。
您对退地、合村有啥想法?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出主意!
(本文政策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相关文件、地方试点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