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之间的免签政策,使两国的旅行者大量地涌入对方。在俄国,几乎所有城市,中餐馆正如火如荼,遍地开花。许多无法去其他地方的青年人,带着一个淘金梦,冒着“战火”,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去开启自己的人生探索。
![]()
在伊尔库茨克这样的边远地区,几乎感受不到战争带来的影响。但从电线杆上的征兵广告,可以看出冰原的紧张。有朋友讲,一些学校已从初中就开始了注册训练。以预备随时随地。
莫斯科的中国主题公园,雕梁画栋小桥流水,还有一尊孔夫子塑像。莫斯科大学的青年学生,非常喜欢在这儿用中文演讲。有一些结婚的恋人,还跑到这儿来拍婚纱照。
现在莫斯科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中文的语言课程。“许多年轻人想去中国留学,”“中国有很多的机会,”“它太酷了,而且发展得很快。”
在一些大学,中文课程都出现了超额报名的现象,普通话不仅是语言大学的常设课程,也进入了工科院校的课堂。据一家知名招聘网站称,近年来要求掌握中文的职位空缺大幅增加。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向往的时尚潮流。而俄乌战争之前,青年人追逐的梦想是西方。现在欧洲的制裁,迫使他们另寻出路。
莫斯科的博物馆和表演中心,都在争相举办中国的展览和演出。
不止是文化,而是大量的中国产品,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入俄罗斯。这些物资,填补了因西方制裁而无法购买的消费品空缺。
![]()
莫斯科的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摆放着领导人的像。中国文化的书籍,在书店里也摆在显眼位置。
今年1月下旬,莫斯科市政厅装饰了市中心以庆祝春节,在步行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并在红场旁边安装了一只拥抱圣诞树的大熊猫。莫斯科地铁,路线图翻译成了中文。
甚至中文保姆也日益短缺,其上流社会的需求,导致这一职位月薪达到5000美元。虽然目前说英语的保姆仍然最受欢迎的,但说汉语的保姆已经取代了说法语的保姆,排在第二位。
最显著的商品,还是汽车。Autostat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汽车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仅去年一年就售出逾90万辆。相比之下,2021年约为11.5万辆。现在,中国品牌汽车到处可见。
俄罗斯杂志编辑亚历山大·格列克说,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存在代际差异。他说,自己14岁以上的孩子,仍然更倾向于西方文化。但更年轻的孩子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他们迷恋亚洲。
“他们看不到任何美国制造的东西,”“他们周围的一切都是中国制造。”
也有俄罗斯人则持怀疑,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场暂时的“利益联姻”。
![]()
中国语言和文化专家尤利娅·库兹涅佐娃认为,“一旦与西方的关系改善,中国热就会消退。在内心深处,什么都没有改变,”
库兹涅佐娃说,对俄罗斯人来说,中国“是一种异质文化”。“我们真正亲近的只能是欧洲,因为毕竟我们有着相似甚至几乎相同的文化。”
有时候,政治家会改变世界。但从长期看,人类的文明进程不会倒退。只是,民众的醒来总是缓慢而滞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