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严峻,然而高校的学费却蹭蹭往上涨,最高的一年涨到了10.5万元。您没听错,一年10.5万,四年下来就是40多万元,这哪是读书,简直像去送钱啊!
如今大学怎么变得跟奢侈品似的?要是读个书拿个文凭,毕业后能赚点钱倒也还好。但你知道现在双非文科生正经历学历贬值的痛苦吗?他们的就业率现在不足30%,考公竞争激烈,比例达到60比1,起薪还很难突破4000元。985、211高校的学生,你以为就好很多吗?就业率也才维持在60%左右,有人靠送外卖过渡,有人靠做家教维持生计。这场看似体面的教育背后,是40万的教育投资与4000月薪的残酷现实。
于是,现在社会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现在高中毕业后就去送外卖,四年后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师傅。当然,有些人不服气,加入了438万的考研大军,这又得多花几十万学费。可最后还是研究生去送外卖,收入不尽人意,心里却还满怀期待。关键是学费每年都在涨,学校哪来这么大底气呢?
民办高校涨价也就罢了,公办高校也跟着涨,每年少则涨500元,多则涨2万,涨幅最大的是北京交通大学,一下子涨了2万。更离谱的是,有的学生读了一半还被要求涨价,就像去年学费还是8500元一年,今年就涨到10.5万元。
而且,现在涨价的可不是一两所大学,而是几十所高校仿佛商量好了似的,从北京、上海到偏远的云南、新疆,各大高校都在涨。有的学生读了一半,学校说因为大三的书本费比大二贵,所以要加钱,难道是大三的书含金量更高所以更贵?
要知道,高校的收入主要有两块,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2014年到2018年,某地41所省属高校的财政拨款占比高达50%,而学费收入只占26%。反观民办高校,基本只能靠学费收入,所以一般民办高校学费比公办高校高出不少。
近十年来,那些主要靠学费收入的民办高校,因人口出生率持续创新低,很多陷入招生困难的境地,招不到学生就没有收入,关停也就不足为奇,而且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边缘化的高校走向关停。没钱维持运营,高校自然就办不下去了。
对于公办高校而言,一方面,经济下行,财政资金要用到关键地方。现在各行各业都缺钱,整体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有限的资源必然会向头部集中。比如深圳大学拿到了75亿的预算经费,在地方高校预算中排名第一;工信部直属的几所高校,也就是俗称“国防七子”的学校,拿到的经费预算也很高。
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对高校的影响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幼儿园已经出现关停潮,有人预测到2037年之后,高校的关停潮也会来临。所以,现在高校涨学费,不管是涨500元还是更多,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大趋势。
当教育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变成奢侈品,当硕士文凭从稀缺品变成普通物品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给学历“镀金”,还是另有深意?
对于即将面临这一困境的年轻人,尤其是普通工薪家庭或农村家庭来说,该如何权衡经济压力增大与学费上涨的关系?又该如何看待大学文凭与就业即失业的社会现状?面对一年比一年高涨的学费,他们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