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日,在叙永县摩尼镇营山(原营山镇)的营山村和黑尼村,一段沉睡于历史深处的盐马古道重见天日。从营山石关出发,一直延伸至一碗水,一条长达 2 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的盐马古道呈现在世人眼前。
![]()
![]()
![]()
小编在营山社区王贵斌和谢义两位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该段盐马古道的发掘过程。
踏入这片隐秘之地,古道的石板路错落有致地铺陈开来。仔细端详,石板上的石中石纹理独特,仿若岁月亲手镌刻的密码,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精美的图案花纹,有的似灵动的飞鸟,有的像奔跑的走兽,还有的仿若绽放的繁花,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神韵犹存,让人不禁感叹古人雕琢时的匠心独运。
![]()
似人工开凿,又似天然形成的鸭儿,此地名叫“鸭儿石”。
![]()
![]()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石板上密密麻麻、多到数不胜数的拐耙子窝。这些窝坑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皆是当年背盐人使用拐耙子歇脚时,在坚硬石板上留下的痕迹。一个接一个的拐耙子窝,仿佛是历史的脚印,无声地诉说着曾经这条古道上的忙碌与艰辛。背盐人肩负着重担,一步一步艰难前行,每一次用拐耙子支撑身体短暂休憩,都在石板上留下了这难以磨灭的印记,见证着他们为生活拼搏的坚韧。
![]()
![]()
从拐耙子窝的深浅、大小、 宽度(2-2.5米) 和数量来分析,这应该是一条主要的盐马古道,属于明清时期的官道。
![]()
![]()
两块不同地质的石头牢牢镶嵌在一起,靠人力难以分开,推测应该是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高温高压使之牢牢粘连在一起,形成石中石。
![]()
![]()
![]()
经初步考察推测,这段盐马古道极有可能是连接普市的重要官道。在古代,盐作为至关重要的生活物资,其运输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条古道,或许曾见证了无数马帮驮队满载着盐巴,在山间穿梭往来;或许曾目睹了背盐人成群结队,喊着号子,迈着坚毅步伐,将盐运往各地。
![]()
![]()
![]()
它不仅是一条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纽带,连接着不同地区的人们,促进了区域间的发展与融合。如今,虽繁华已逝,但它静静伫立在山林间,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守护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去解读。
![]()
![]()
![]()
据说,该段路上有一块铺路的石板,石板上有30多个拐耙子窝,被营山小学搬去给学生讲盐马古道的历史,后来学校翻建,石板也随之消失。
![]()
文字:魏廷华 | 摄影:魏廷华
投稿邮箱:373777095@qq.com、微信:w18982701899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