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上台那年,没人觉得他能坐稳这个位子。
三年后,他用180根命杖告诉天下,谁才是天子。
皇位继承与礼制冲突:纸面合法,骨子里不服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留后,皇宫空了一天,京城没人敢开口。
第二天,内阁首辅杨廷和召集六部九卿,决定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承大统。
这是内阁做的决定,不是太后,不是宗室,不是百官。
朱厚熜不是嫡子,他是朱祐杬的儿子,封藩在外,从宗法角度,他有资格继位,但从礼制角度,他必须断了和亲爹的关系,过继给孝宗为子。
这叫“继统”。
问题就出在这里。
朱厚熜进京三天,住进奉天殿,摆明了不愿认这个“父”。
“我爹是我爹,凭什么你们说改就改。”
这是他背后说的话,没人敢驳,但谁都知道,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祐杬
1522年春,礼部起草诏书称其为“皇侄”,朱厚熜在御座上看了半个时辰,没批,没骂,只留一句:“改了再送。”
第二天,礼部尚书毛纪请辞,他不改称谓,也不肯下跪,第三天,他就被罢了。
接着三个月,五十多名大臣上疏,反复强调祖制,杨廷和亲笔撰写奏疏:“承大统者,当承宗祧,不可有私。”
话说得很重,嘉靖不回。
外廷都在传,皇上每日不过三事:读书、抄经、祭父。
不是孝宗,是兴献王。
到了1523年,嘉靖不忍了,他命张璁、桂萼另写诏书,称生父为“皇考”,这在当时等于推翻明朝开国时定下的礼制。
杨廷和反复进言:“不可私父称皇。”
朱厚熜沉默不语,只让他“退下休养”。
这是明面上的罢相。
表面上平静,其实文官集团早已分裂,以杨廷和、夏言、杨慎为首的一派,坚持“皇统优先”;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新党,则站在嘉靖这边。
所有人都知道,这场争斗不会止于纸上。
左顺门跪谏:廷杖之前,百官曾哭喊天地
1524年七月,朱厚熜突然发布一道圣旨。
称生父兴献王为“睿宗献皇帝”,母亲为“章圣皇太后”,并命太庙供奉祭祀,配享香火。
这不是诏令,这是宣战。
七月十二,诏书送出,第二天,给事中史孟麟率先上疏反对,嘉靖一言不发,直接批示:“不准。”
又一天,御史、侍讲、詹事、侍读……密密麻麻几十份奏折送到奉天殿,没有一封赞成。
七月十四凌晨,左顺门下跪满地人。
220余人,文官全体,衣冠整齐,匍匐在地。
杨慎带头高喊:“陛下当以天下为重,不可悖祖训!”
紧跟着,数十人喊出“孝宗皇帝”,哭声并起。
太监不敢驱赶,禁军不敢拦。
有人悄声提醒:“不可喊孝宗名讳。”
杨慎回:“若不喊,谁来听?”
那天中午,朱厚熜登殿,未说话,只命人拉下帘子,他坐在帘后,听了整整五个时辰。
到了傍晚,诏令下达:“四品以上,停职待命;五品以下,交锦衣卫处理。”
这是明朝中期最冷的命令。
锦衣卫连夜行动,王元春带兵冲入左顺门,手持廷杖,命百官分列跪伏,“宣旨之后,听令行刑。”
大雨忽至,泥地血水混合,脚印和尸体掩在一块,有人求饶,有人昏厥。
命杖不是木头,是包了铁皮的。
一棍下去,肋骨碎裂声清晰可闻,五十棍后,有人惨叫不止;七十棍,有人无声;九十棍,脊背凹陷,血肉模糊。
共计180余人受杖,17人当场死于刑下,尸体堆在东华门口,直至深夜才被抬走。
杨慎满脸是血,牙齿尽落,昏迷三日后被流放云南,史称“折骨如薪,十不活一”。
这一夜,所有反对声音消失。
朱厚熜在御前淡淡一句:“从今日起,不许再言礼议。”
权力格局的重构:谁活下来,谁就改笔墨
左顺门血案后,朝堂空了三日,没人敢议政,没人敢再跪。
七月二十五日,张璁、桂萼进殿,奏曰:“太庙祭典已备,请定献皇帝庙号。”
嘉靖点头,只说了一句:“睿宗。”
八月初七,太庙增设一室,张贴匾额,供奉新主,史书新卷改称:“世宗睿皇帝承统。”
祖宗规制三百年,被改在一夜之间。
嘉靖三年,张璁任内阁首辅,桂萼辅政。
两人不引荐旧臣,只重用同党,张洽、冯清、曹元忠等人迅速进入要职,彻底改变内阁构成。
新党无一人反对称父为“皇考”。
礼部重新修订祭祀仪轨,史馆按张璁之令删改原史,不再提“继统”,一律用“嗣位”。
一纸诏书下达全国,所有官学讲堂更改讲义,强行统一称谓,南直隶、浙江、福建有官员拒绝执行,皆以“违旨”被夺俸流放。
杨廷和在家闭门不出,乡邻曾问他为何沉默。
他只回了一句:“吾不识此朝。”
锦衣卫权力极速膨胀,王元春升任指挥使,手握诏狱,入户抄查成常态,百官入朝,先交代家世,再宣誓“效忠天家”。
张璁提议设“廷杖名册”,凡廷杖官员不得再任,嘉靖默许,这是把人打废,再封死复出的门。
从此之后,文官不言礼,不言祖训,只说“圣意”,只讲“臣罪”。
三年之争,一夜定论,嘉靖赢了,赢得彻底。
人伦与权力的永恒博弈:皇权说父,群臣该死
有人说,嘉靖是个孝子,他不忘父母,抄经焚香,每日跪拜,可兴献王并非皇帝,按照《皇明祖训》,藩王不能进太庙。
嘉靖改了,改的是制度,用的却是人命。
左顺门血案之后,每年冬祭,嘉靖亲赴太庙,一次有太监问他:“陛下是否要添香?”
嘉靖脸色一沉,冷声道:“此香非添,是正。”
从“认父”开始,到“建庙”、“配享”、“改史”、“杖官”,每一步都踩在血线上,每一步后面都有代价。
廷杖制度成了常规,只要议政违旨,就抬出去杖打。
嘉靖十年,刑部侍郎吴懋抗诏,廷杖五十;
嘉靖十三年,翰林院侍讲林俊言政,杖后夺俸;
嘉靖十七年,大理寺正王道思批评宦官干政,杖毙狱中。
没人再骂君父之争,只骂“那年不该多话。”
那些曾经喊“孝宗”的人,要么死了,要么沉默,更多年轻官员,从未经历那夜,只从前辈眼中看到恐惧。
士风从此一变。
过去读书人讲“直言敢谏”,讲“舍身取义”,嘉靖之后,只讲“保身”,讲“识时务”。
有人见到杨慎归途中血迹未干,问他后悔否。
他回得简单:“悔早不悔晚。”
廷杖之后,嘉靖二十年不再早朝,所有奏疏,只看不听,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却不见任何人。
到了万历年间,皇帝效仿先祖,三十年不上朝,所有政务由内阁承办。
文官集团彻底沉沦,他们曾想用礼法制约皇权,最后却成了皇权的注脚。
这场“认爹之争”早已超越伦理,不是孝,不是忠,是天子的意志和制度的根基,在明刀明杖中对撞。
百年之后,清人修《明史》,用极冷的笔写下一句:“嘉靖之治,以礼始,以权终。”
结尾:血是写在制度里的字
左顺门没有碑,廷杖死去的那一百七十人,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姓。
史书上写得冷静:“群臣伏阙谏,不纳,遂杖。”
没人问为什么跪,没人再问“孝宗”两个字能不能说。
嘉靖活到六十,尊父为帝,修道炼丹,到死都说自己是孝子,是正统。
可他赢得的,不只是称谓。
他改了太庙,改了官场,改了百官的膝盖。
从那之后,再没人敢在阙前流泪,只剩笔墨改过的历史,和越来越沉的缄默。
皇权胜了,胜得彻底,也胜得孤独,他们以为在争伦理,其实是在定规矩。
明朝没有死在战场,也没有死在边疆,它是死在一次次不敢出声的朝会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