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源国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本章开宗明义地将“中庸”之道彰显出来。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可见,所谓“中庸”就是一条不偏不倚、看似平常却是可以恒常持守的生命之道,它是人们行事为人的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使人活出人所该有的模样。
天命之谓性。命:命令;性:本性。即:上天的命令即是人当具备的本性;上天将具有固有本质的“性”赋予人,人受“命”于“天”而成“性”。
率性之谓道。率:遵循;道:标准。即:遵循这上天所赋予人的本性(顺服上天的命令)就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这个“道”(标准)是不可片刻偏离的,倘若偏离了这个标准,就是没有行在上天的旨意之中。在基督教的概念中这便是“罪”(罪的原意是“未中靶心”)。
修道之谓教。修:节制;教:规则。即:虽人之本性是善的,但因着所处的环境或所受的教育,这种最初的善会出现缺失,无法自然地活出“天命之性”,故需要一定的规则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节制,去除人生命中那些不属于最初本性的杂质,使人回到最初的善。
故君子慎其独也。正因为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的,是上天的命令,所以是否践行也是上天在监察。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需要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当有所戒惧;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故君子慎其独也,不管人前人后、明里暗地,当常存敬畏之心,遵道而行。
致中和。喜怒哀乐是人性中固有的情感,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谓之中;但是情感的表达却应当合宜,所谓合宜就是遵循前文所说之“道”(标准),这便是“皆中节”,谓之和。当人一切所行的都遵循上天的命令,符合天命之性,一切便都恰到好处。当“率性”从因害怕偏离而受刑罚的小心谨慎转变成生命的自然流露(率性),就是“致中和”,这便是世间最完美的状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