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廊坊师范学院源创空间,气氛热烈而凝聚。一场跨学科教研会正在这里展开,汇聚了美术、理工、经济管理、教育等多个学院的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成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教研室”并不存在于编制之中,而是一次高校教师组织模式的创新尝试——一种“虚拟而实”的创新共同体。
传统高校教研室多按学科分设,难以满足当代创新创业教育的跨界需求。对此,廊坊师范学院率先突破学院、学科边界,组建起由文、理、工、管、艺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这里,美术教师郭宁为理工科项目注入美学元素,经管教师李子涵和于靖解析商业TRIZ创新动态,生命科学教师武张飞将创新方法论嵌入科研课题申报,教研室主任李静则带来项目化“五步教学法”。每次教研碰撞都成了“思想盛宴”,大家讨论的早已不是“怎么上好我的课”,而在于“如何让知识跨界融合,催生新花火”。
正如综合实训中心主任所言,这个没有围墙的教研室,成为了真正的“思想特区”“创新熔炉”。这里,色彩、形态、商业逻辑和教育理念彼此交汇,为培养T型、π型的复合型教师搭建了厚实基础。从中心出发,成员们既聚成“创新火团”,又如“星火”点亮各自专业,向学生和区域社会不断传递创新力量。
组织创新之外,廊坊师范学院教研室还以“TRIZ+AI”创新方法形成了独特双核驱动。TRIZ,起源于工程发明领域,被教师们成功转化为提升师范生专业深度的利器。武张飞将TRIZ矛盾分析、资源利用等理论用于科研申报,解决技术难题,推动课题立项,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创新方法的实用与赋能价值。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师范生的行业视野和能力边界。从AI辅助教学设计,到数据驱动学情分析,再到鼓励学生用AI工具参与创新实践,教研室成员不断探索“AI+创新教育”路径。二者的结合,催生了2025年5月“TRIZ+AI双核驱动型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坊”。教师们引导学生用TRIZ系统化分析教育难题,再借助AI智能寻策、资源生成,实现了理论与技术“优势互补”。正如于靖老师分享,大班额教学难题通过TRIZ的分割原理和AI动态组群,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高效落地。
这一模式不仅让创新流程清晰可复制,更让师范生由知识消费者转为创新践行者,为培养匹配未来教育的复合型教师提供方法论保障。
以创新机制与科学方法为支撑,廊坊师范学院“虚拟教研室”已催生出一系列可见成果。
人才培养上,跨学科团队频频在省级、国家级创新竞赛中获奖,2024年河北省“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初战即获10项奖励,多个团队于“挑战杯”“国创赛”斩获大奖,“樱集”项目荣获全国最佳创业奖,5名学生实现创业落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成为常态。
区域服务上,教研室积极对接地方,先后举办“创新工程师培训班”,把TRIZ创新方法带进廊坊中小学和企业。与河北京锐景泰蓝公司合作,推动AI和TRIZ赋能非遗“数字景泰蓝”,项目摘得省级金奖。高校创新动能正外溢至廊坊经济、文化各层面。
课程建设上,折射融合进一步深化。教研室成员推动创新工具如“六顶思考帽”“5W2H”等融入多门课程,师资和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了全新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AI赋能版》。面向未来,跨学科课程开发、教学案例库和常态化机制正加快推进,创新共同体正向体系化、标准化升级。
从一间“虚拟教研室”到跨学科创新共同体,廊坊师范学院为师范院校培养“T型”复合型教师提供了标杆样本。这里的教师勇于跨界,善于方法创新,不仅在点燃自身成长,也在推动学生多元发展、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事实证明,真正的创新生态始于人的链接,成于方法赋能,终于价值共创。廊坊师范学院正在用务实探索,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不断诠释师者引领和创新者担当的新内涵。(孙艳香 李静 周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