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七旬老人杨成杰为护孙砍伤醉汉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司法公正的天平似乎出现了摇摆。
![]()
2017年7月,那是一个危机时刻,同村男子酒后掐住老人9岁孙子的脖子,老人为保护孙子砍伤对方,这本是人之常情下的正当防卫行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经历了两审判决后入狱8个月。直到刑满释放两年后,检方才撤回起诉,认定其行为构成正当防卫。这期间,老人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牢狱之灾,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
如今,老人申请国家赔偿金约128万元,这一诉求并非无理取闹。从他被错误定罪入狱,到后来漫长的等待正义到来的过程,他失去的太多。可是法院提出支付赔偿金共计约18万元,并且多支付1万余元,希望达成和解,同时要求老人撤回登报道歉及对相关责任人追责要求。这区区1万余元,在司法人员眼中似乎就可以成为免责的砝码,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冤假错案中,错案纠正后的赔偿往往难以弥补当事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就像杨成杰老人,他在狱中度过的8个月,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时光。他的孙子可能在那段时间里遭受着心理上的创伤,家庭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司法公正的意义在于维护公平,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当司法人员试图用这点钱来让老人放弃追责,这无疑是对司法公正的亵渎。
![]()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冤假错案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部分司法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冤假错案的严重性。如果错误的成本如此之低,那么又如何能保证司法的严谨性呢?在司法体系中,每一个判决都应该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考验。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老人接受了这个和解方案,那么那些在这个案件中存在失误的司法人员就可以轻松地逃避责任。而这种情况如果被允许,就会有更多的冤假错案可能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威慑力让司法人员谨慎对待每一个案件。
该事件不应该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个体的赔偿纠纷。它反映出的是整个司法体系对待冤假错案的态度。1万余元绝不能成为司法人员免责的理由,司法公正必须被坚守,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重新审视这个事件,给予老人公正的赔偿和应有的道歉,同时也对自身的司法行为进行深刻反思,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只有这样,司法的公信力才能得以维护,公民才会对司法体系充满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