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钱塘江畔,一个老人举起属鱼肠剑,刺向自己的咽喉。
临死前,他说了一句话:"悬吾眼于东门,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九年后,这句话成了现实,这个老人叫伍子胥,春秋时代最后的烈士,也是最悲情的复仇者。
——《壹》——
血海深仇的种子
公元前522年,楚国郢都传来消息,太傅伍奢和长子伍尚被杀,起因是一个女人,楚平王抢了儿子太子建的妻子,生怕事情败露。
奸臣费无忌献计:"不如先下手为强,诬陷太子谋反。"
楚平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他把太子建流放到郑国,然后对伍奢下手,伍奢是太子的老师,威望极高,楚平王知道直接杀他会引起民愤,于是设了个局。
"你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召回来见最后一面吧。"楚平王假惺惺地说。
伍奢看穿了这个圈套,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儿子还有机会,"大王,我的长子伍尚性格仁厚,会回来送死,但次子伍子胥聪明狠辣,他不会上当。"
伍奢说完这句话,就被拖了出去。
果然,伍尚接到消息后立即启程回国,他明知这是死路,但不能让父亲独自承受,伍子胥不同,他接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这是陷阱。"
伍子胥没有回楚国,而是带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开始逃亡。
逃亡的路比想象中更艰难,楚军在各个关口设卡,悬赏捉拿伍子胥,白天不敢走大路,只能躲在山林里,夜里摸黑赶路,几次差点掉下悬崖。
最要命的是,熊胜还是个孩子,走不了长路。
伍子胥只能背着他,自己的体力快透支了,更糟糕的是,连日的焦虑和恐惧让伍子胥的头发一夜变白,37岁的中年人,突然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在韶关前,伍子胥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东皋公。
"你们过不了关。"东皋公直言不讳,"但我有个朋友长得像你,可以替你过关。"这个朋友叫皇甫讷,长相确实和伍子胥相似。
但有个问题:皇甫讷的头发是黑的。
"等几天,让他的头发也白了再说。"东皋公说,三天后,皇甫讷顶着一头白发,堂而皇之地过了关,守军以为抓到了伍子胥,把他押送回楚国。
真正的伍子胥趁机逃脱,继续向东走。
——《贰》——
吴国崛起的推手
公元前515年,伍子胥终于逃到了吴国,但吴国并不欢迎他,当时的吴王僚对楚国还有幻想,不想因为一个逃犯而得罪强邻。
伍子胥走投无路时,遇到了公子光。
这个野心勃勃的王子正在寻找夺位的机会,"你想复仇,我想当王,咱们合作。"公子光开门见山,伍子胥仔细观察了这个人。
公子光聪明,有手段,关键是够狠,这种人或许真能成事。
"我可以帮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伍子胥说,"什么条件?""帮我灭掉楚国。"公子光笑了:"成交。"两人的合作从一场刺杀开始。
目标是吴王僚的儿子庆忌,这个人武功高强,是公子光夺位路上最大的障碍。
伍子胥找到了刺客要离,要离身材矮小,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杀人技巧一流,"庆忌生性多疑,很难接近。"要离分析道,"除非让他彻底放下戒心。"
"我先杀了自己的妻儿,然后带着血债投靠庆忌。"
要离的计划残酷而有效,"只有这样,他才会相信我真心投靠。"伍子胥沉默了,为了复仇,连无辜的妻儿都要牺牲,这代价太大了。
但要离已经下定决心,他回家后,一剑杀了妻子,又杀了年幼的儿子。
然后带着满身血腥气去见庆忌,"公子光杀了我的家人,我要报仇。"要离跪在庆忌面前,痛哭流涕,庆忌信了,他不仅收留了要离,还让他贴身保护自己。
三个月后,要离找到了机会。
那天庆忌乘船渡江,要离突然发难,匕首刺入庆忌胸膛,庆忌当场身亡,但要离也逃不掉了,庆忌的手下把他乱刀砍死,尸体扔进了江里。
解决了庆忌,下一个目标就是吴王僚本人。
这次伍子胥推荐了专诸,专诸是个屠夫,刀法精湛,更重要的是,他对公子光忠心耿耿,"王僚生性谨慎,平时不轻易见人。"专诸说。
"只有一个机会,他喜欢吃鱼。"伍子胥眼睛一亮。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设宴请吴王僚,席间,专诸端着一条烤鱼上桌,吴王僚很高兴,亲自动手切鱼,就在这时,专诸突然从鱼肚子里抽出匕首,一刀刺进吴王僚的心脏。
吴王僚当场死亡,专诸也被侍卫乱剑砍死,公子光顺利登基,是为吴王阖闾。
——《叁》——
复仇成功的代价
公元前506年,时机成熟了,伍子胥等这一天,整整等了十几年,孙武制定了"疲楚"战略:不与楚军正面决战,而是分三路轮番攻击,消耗楚国国力。
北路军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中路军攻打楚国本土,南路军从水路包抄楚军后方。
楚昭王应对不及,只能被动防守,关键一战在柏举,这里是楚国的门户,一旦失守,楚都郢城就危险了,楚军统帅囊瓦集结了20万大军,在柏举严阵以待。
吴军只有6万人,兵力处于劣势,但孙武有办法。
他让伍子胥率领3万精兵绕到楚军侧翼,自己带着另外3万人正面佯攻,战斗打响后,孙武故意示弱,让楚军以为吴军不堪一击,囊瓦得意忘形,命令全军出击。
就在这时,伍子胥从侧翼杀出,楚军阵型大乱。
孙武趁机发动总攻,两军夹击之下,20万楚军溃不成军,囊瓦阵亡,楚军全线崩溃,吴军一路追杀,直逼楚都郢城。
郢城陷落时,楚昭王已经逃走了。
但伍子胥的目标不是楚昭王,而是楚平王的坟墓,"楚平王在哪里葬的?"伍子胥问俘虏,"在城外的王陵。"伍子胥立即带人赶到王陵。
他亲手挖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棺材里,楚平王的尸体还没有完全腐烂。
伍子胥看着这个仇人的脸,积压了十几年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了,楚平王的尸体被打得血肉模糊,围观的楚国百姓看得心惊胆战。
有人忍不住哭出声来,一个老人大声谴责。
伍子胥回头看着老人,眼中满是血丝:"他杀我全家的时候,可想过死者为大?"老人被这句话噎住了,不敢再说话。
这一幕被记录在史书里,成了后世争议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受伤身亡,临死前,他对儿子夫差说了一句话:"勿忘越国。"夫差继位后,立即准备为父报仇。
伍子胥全力支持这个决定,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在夫椒决战。
吴军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几乎全军覆没,只能躲到会稽山上,胜利就在眼前,伍子胥建议夫差:"趁胜追击,一举灭掉越国。"
但就在这时,越国使者文种来了。
——《肆》——
悲剧英雄的陨落
"越王愿意投降,献上全部财宝,请吴王饶命。"文种跪在地上说,夫差有些心动,他觉得杀掉勾践太容易了,不如留着这个奴仆来显示自己的仁慈。
伍子胥坚决反对:"养虎为患,后悔莫及。"
但夫差已经下定决心,他接受了越国的投降,还让勾践夫妇到吴国当人质,这个决定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勾践到吴国后,表现得极其恭顺。
但伍子胥看得很清楚,这都是装的。
三年后,夫差放勾践回国了,勾践一回到越国,立即开始秘密准备,他在自己的床上放了一堆柴草,每天睡在上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耻辱。
他还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来激励斗志,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夫差身边有个宠臣叫伯嚭,这个人贪财好色,经常收受越国的贿赂,伯嚭深知,如果伍子胥的主张得到采纳,越国会被灭掉,自己就没钱收了。
所以他处处与伍子胥作对,公元前485年,夫差决定北上攻打齐国,争夺中原霸权。
伍子胥强烈反对:"越国在侧,如芒在背,不先解决越国,贸然北上,必有后患。"夫差大怒:"你为什么总和我作对?我要北上争霸,你就应该支持我!"
夫差走后,伍子胥越想越不对劲。他悄悄派人到越国打探消息。
消息证实了他的担心:越国正在秘密练兵,准备趁吴军北上的机会偷袭,伍子胥立即写信给夫差,详细汇报了越国的动向。
但这封信被伯嚭截了下来。
伯嚭不但没有转交,还添油加醋地向夫差告状:"伍子胥派人到越国,是想勾结外敌谋反。"夫差勃然大怒,他立即派人回国,赐死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夫差的使者来到伍子胥家中。
"大王有令,赐大夫属镂剑,望大夫自裁。"使者冷冷地说,伍子胥接过宝剑,仰天长叹:"我一手建立吴国霸业,你们却要杀我。"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家人身上:"悬吾眼于东门,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说完这句话,伍子胥举剑自刎,夫差听说伍子胥的遗言后更加愤怒,他下令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扔进钱塘江,九年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攻入吴都。
夫差兵败如山倒,走投无路,"我有何面目去见伍子胥?"夫差用布蒙住脸,拔剑自杀。
吴国灭亡了,伍子胥的预言一字不差地实现了,这就是伍子胥,春秋时代最后的悲剧英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